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大明山神奇之五:弱水之渊与大明山四面环水
作者: 黄世杰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明山   赤水   山海经   广东   九嶷山   昆仑   弱水   红水河   南海   广西  
描述: 《大荒西经》说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郭璞注:“其水不胜鸿毛”;《玄中记》亦言“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此“弱水之渊”笔者认为是指环绕大明山四面的右江、红水河、以及大明山南麓地区的由赵江、剑江、香山河(东江)、西江等汇合而成的武鸣河、大明山东麓的上林清水河等。上述四水正好将大明山环绕了一周,故曰“环之”;另外,发源于大明山的主要河流共有33条,大明山四处可谓都被水包围了。如大明山周边的湖泊也很奇特。位于大明山东麓、上林县西北部的大龙湖内石峰耸立,14座玲珑的石峰就如同14朵出水芙蓉,是广西境内少有的喀斯特地貌水库。位于大明山东南麓、武鸣县境
瑶家风光城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画   金秀县   民族   县城建设   气候   六角亭   地方特色   街道   穿流   建筑特点  
描述: 城镇小巧玲珑,环境清新幽雅,气候凉爽宜人,建筑鳞次栉比、“瑶味”甚浓。这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城给游客留下的深刻印象。金秀县城位于大瑶山腹地的金秀镇,群山环绕、河水穿流、依山傍水,秀丽迷人.近几年来,这个县根据本县是山区县、民族县和对外旅游开放县的实际,对县城建设进行规划,并仿照瑶族传统建筑式样,结合现代化建筑持点,在县城主要街道两旁,兴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山区、地方特色、园林风格和现代化特征的建筑:如雕龙画凤、绿瓦红柱的功德桥、德謦桥、团结亭、六角亭,华美、富丽的人民银行大楼,金碧辉煌的幼苗托儿所大
中国古代木炭史说略
作者: 容志毅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流变发展   中国古代   木炭  
描述: 中国古代的木炭种类繁多,它们的生产和应用,不仅关乎古人的取暖,更关乎古代冶铜、冶铁业的兴起,甚至,还关乎古代墓葬型制、雕塑、制墨等领域的流变以及医药、化妆、生物防治等行业的发展.透过它,可以更清楚地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
关于我国古代的车子(二)
作者: 黄盛陆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车辆   车战   秦始皇   皇帝   指南车   兵器   车子   战争   我国古代   晋武帝  
描述: 车子的大展览古时皇帝的一次大驾出行,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威严,尽情展示宫廷的仪仗、兵器,同时出动无数形形色色的车辆,简直可说是一种车子的大展览。据载整个游行队列里,除了出动上述的“五辂”之外,还有许多车辆,如:指南年、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耕根车、安车、四望车、黄钺车、豹尾车等等许多名目。还有跟随其后的公卿大臣许多车子,浩浩荡荡,五彩续纷,旌旗飘飘,威风至极。刘邦在没有当皇帝以前,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大驾出行,禁不住感
《雪域之光》创作谈
作者: 孔群芳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亮光   构思   雪域   《雪域之光》   创作  
描述: 透过油画《雪域之光》那画面阴沉的天空与茫茫雪原之间的一道亮光 ,表达了藏民对生命的热爱 ,对宗教的虔诚 ,对未来的希望 ,对文明的渴求 ,仿佛那生生不息朝圣的人们找到了生命的亮光
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
作者: 玉时阶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白裤瑶   构成图   审美观念   文化内涵   几何纹   图案纹样   内在的生命力   服饰美   动物纹样  
描述: 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玉时阶瑶族服饰以其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工艺精美而获得人们的赞誉。而瑶族的服饰美,又集中地反映在它们的图案纹样上。瑶族衣服多以单色布料为底布进行裁缝,再以彩色丝线在布上织绣图案纹样为装饰。这些图案纹样大多织绣于衣服最引人注目的...
试论仫佬族诗人包玉堂的诗
作者: 唐鹏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见解   毛主席   领导   五彩缤纷   女青年   祖国   少数民族   仫佬族   毛泽东思想   战士  
描述: 仫佬族新生的鼓手包玉堂是我国第一个仫佬族诗人,也是一个以全部热情扑向生活的勤奋的诗人。他的诗,在仫佬族常青的生活之树上结出了丰满之果,使他成为我国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诗坛上一位有特色的诗人。
抛绣球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媒介   宋代   龙州   五彩缤纷   壮族   游戏   广西   椭圆形   绣球  
描述: 抛绣球,是壮族民间的传统文娱活动,也是青年男女定情的媒介。早在宋代,抛绣球已很盛行,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在广西的靖西、龙州、都安等地区的春节和歌圩活动中,仍能看到别有风趣的抛绣球游戏。所谓抛绣球,就是壮族姑娘们用彩绸或花布做成的五彩缤纷的彩球,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菱形等多种,其大如拳。球内
社会生活的绚丽画卷——谈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 韦学贤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斗争   劳动人民   秦牧散文   现实生活   社会主义文学   人民革命   题材   社会生活   作品   艺术特色  
描述: 秦牧同志是我国当代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寓意深刻,联想丰富,知识性强,能给读者多方面的教益。打倒“四人邦”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百花争艳,今天,重读秦牧同志的散文,得到很多启示。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轻骑兵,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有力地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散文之所以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是和它取材广泛有很大关系的。秦牧同志的散文,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题材的广泛性。他的散文就象一幅幅色彩斑烂的图画,鲜明地反映了我们时代五彩缤纷的生活面貌。从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到世界人民反帝、反殖的斗争风暴;从对社会主义的歌颂到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罪恶的
民族文薈——壮族古代火葬的习俗
作者: 周宗贤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志书   壮族人   民族   乡土   陶罐   骨灰   广西   上思县   壮族地区   习俗  
描述: 近年来,在上思县的基建工地和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发现了不少赭红色的园形陶罐,罐内装有灰烬。陶罐直径约五寸,高约八寸,有盖,小巧玲珑。经有关人员考察,认定其装的是骨灰,说明这种陶罐就是骨灰罐,是古代壮族人民实行火葬遗留下来的物证。据广西地方志书的记载,古代壮族人民是盛行火葬的,而且直到清代也还在局部地区流行。如《南宁府志》载:“宣化(邕宁)土厚民庶,……远乡土僮,答歌火葬。”《上
< 1 2 3 ... 21 22 23 ... 321 322 3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