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读书文摘·经典】搜索到相关结果 16 条
-
幸福就是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张达明 在小小寰球的西北部位,有个小巧玲珑的国家,她既像一块冰雕雪琢的碧玉,又犹如一只含草的玉兔,那就是仅有52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芬兰。 不久前,这个国家一位16岁的少年,也不知是怎样以芬兰总统的名义搜索到美国总统布什电话号码的,并以娴熟流利的英语连闯森严壁垒的白宫三道电信监听关口,硬是和世界上“个子”最高的总统通了电话。尽管后来少年免不了被警察带走“教导”一番,但他凭着“小个子”敢于挑逗“大个子”特有的胆量和勇气,引起了芬兰社会的强烈反应,民众不仅没有丝毫责怪少年的卤莽行为,相反却把他尊为民族英雄,并以他为自豪,竟还因此平添了幸福成就感。 这件和幸福成就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在芬兰人看来,却是社会和谐自由的一种体现。 从2004年到现在,芬兰人的幸福感一直排名列为世界前位,国际竞争力也仅排美德之后名列世界第三,进入了福利2.O时代,并完美解决了高税收与创造力的矛盾。 但就在上世纪80年代,芬兰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抑郁和最贫穷的国度之一。 要想改变当时的现状,真正使大家都幸福起来,芬兰政府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意调查,民众普遍认为,要使人人都真正幸福,政府就必须进行革新和开展全民教育,而且要在这两方面予以大力投资。理由是,芬兰作为一个人口稀少的贫穷国家,如果想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使国家得到快速发展,就需要聚集所有人的力量提升民族责任感,但最为重要的,就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 政府立即顺应民意,不但按大多数民众的要求做了,而且做得更加完美,并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功。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芬兰人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把教书看做是低等的工作,而看做是非常受人尊敬和社会地位最崇高的职业,如果谁要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硕士学位和苛刻的6年专业学习,包括教育课程及深入的专业课程学习,否则,是绝不可以担当教师职务的; 芬兰全国没有一所私立学校,每个适龄青年都充分享受着世界上最慷慨的公立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甚至包括昂贵的医学院和法学院,政府都全部实行免费,但芬兰全国的大学数量却屈指可数,且不分重点和非重点,而教育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却是最优秀的,这完全得益于国家建立了成功的教育体系和绝对的教育平等机制,保证了人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 芬兰人在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后,都自觉地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人充满了激情和富有创造性,从而使国家经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竞争力,也让经济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确保了一批批新的创新者不断涌现,促进了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芬兰没有人会依靠出身去谋一份好工作,人人都有平等的生活、自由和就业机会,以及得到合理报酬和福利分配的机会; 芬兰人成功创造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安全的福利国家,穷人不低贱,富人不跋扈,报纸上根本见不到有关富豪名媛的新闻; 芬兰人从不夸耀自己的财富,也不奢侈消费,政府对于每个人的收入情况都了如指掌,大家也都会很自觉按时地交纳各种税费,从没有人会去想为偷税漏税寻找任何借口; 芬兰人看病几乎不需要花钱,因为政府已经把国民生产总值的7%用于了医疗保健; 芬兰人如果有失去工作的,在最初的18个月里,仍可领到高额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来薪水的70%,即使退休后,依然可以获得丰厚的养老金,约等于最后一份薪水的60%; 芬兰人不认为社会花费是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拖累,而是一种强大的正面力量,它不但能让所有人的资产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而且还使全国经济具备了足够的后劲力量; 芬兰政府是世界上最为清廉的,总统跟普通人一样排队等飞机,跟平民一样排队购买食物等,2007年获政府清廉评比全球第一; 芬兰人的幸福不是靠祈求上帝而来的,而是通过全体国民努力争取得来的。归根到底,是他们有效地把强大的国民责任感凝聚到了一起,用芬兰人自己的话说: “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既有创意又有照顾的世界里,我们已经找到了幸福路径,这就是,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
“惊恐”的美国大兵雕塑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美国华盛顿博物馆里的朝鲜战争纪念馆旁,有一组吸引入眼球的美国大兵不锈钢雕塑。这组士兵塑像共有19具,每具雕塑比真人还要大,雕刻得栩栩如生。它反映的是1950-1953年期间,美国大兵在朝境内参战的一个真实场面——在丛林中搜索前进。 然而,这19具头戴钢盔、持枪驱前的美国士兵,每个人都显得小心翼翼、谨慎无比,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点,或左顾右盼,或东躲西让,再朝他们的脸上看,每张脸都写满了不安、慌张以及对死亡的超级恐怖!完全不同于我们平时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战争纪念馆里所见到的情形——士兵和指挥官都露出“意气风发”、 “果敢无畏”的坚强和豪迈! 这组“另类”的士兵雕塑,今天能够名正言顺地屹立在朝鲜战争纪念馆里,中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0年,美国军方决定在华盛顿博物馆里建一组纪念朝鲜战争的士兵雕像,并将其定义为“正义之师”和“无畏之师”,要求刻画出美国大兵英勇神武、无畏无惧的形象。 接下这个重任的是一个叫丹弗尼的美术雕塑家,但是令军方失望的是,丹弗尼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设计雕塑,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采访了47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倾听他们讲述真实的朝鲜战争。 这些老兵们告诉丹弗尼,作为一名军人,他们时时都纠结在杀人的疯狂和被杀的恐怖中,因为只有拼命地杀光对手,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暂时安全的,才能早点让战斗结束,回家与父亲、妻子、儿女团聚。但问题是,对手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也在想方设法地算计杀掉他们,这种恐怖的纠结如影随形。 采访结束后,丹弗尼立即着手设计,并且很快完成了如今的这一组写实雕塑-19名士兵全是惊恐和害怕状,丝毫没有传说中军人面对死亡时的无畏无惧。所有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们看过这设计的初稿,都表示非常认同和接受。 但美国军方却大为不满,他们强烈要求丹弗尼修改,但丹弗尼却给出这样的答复: “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刻画出这场战争的本来面貌,那么这些雕塑就如同一堆随处可见的废铁,要它们又有何用?!” 僵持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丹弗尼的这组作品得到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默认和许可。 1995年7 27日,在距中朝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整整42年的纪念日,这组“惊恐”失措的士兵雕塑正式揭幕落成。 在雕塑一旁的花岗岩纪念碑上,还有这样的一组数字——阵亡:美军54246,失踪:美军8}77,受伤:美军103284。 “美国人在开战后还做着在‘圣诞节前回家团圆’的迷梦。殊不知,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永远回不去了……”这是后人对朝鲜战争残酷性的真实概括。 德国《世界报》曾这样报道说: “世界上没有一处战争纪念馆能如此真实、客观、不差亳厘地反映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除了这里!” 不美化,不遮掩,这是丹弗尼设计这19具美国大兵雕塑时所秉持的态度,因为他认为,唯有真实,方能震撼和警醒后来者。(摘自《羊城晚报》)
-
找支羊带我们去成功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赵功强 在距美利坚脱离英国殖民统治100周年接近10年的1874年,法国打算为美国赠送一件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礼物,邀请雕塑大师巴特勒迪完成一尊举世闻名的雕塑。巴特勒迪决定建造一尊自由女神像。 巴特勒迪本人负责外观,他又聘请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艾菲尔设计内部支撑铁架和整个支撑结构。出于个人偏爱,女神外貌直接来源于巴特勒迪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他妻子的手臂为蓝本。其他还有更多的创意,都被巴特勒迪一概打入冷官。 雕塑完工后,巴特勒迪亲自到美国选择安置地点。最终,他选择了纽约市区。 这天,巴特勒迪来到他心仪的雕像放置地实地考察。’这里是纽约的心脏,地道的闹市区。流动人员很多,雕塑可以接受最大数量的人员的瞻仰。这正是巴特勒迪选择此地的初衷。 四处打量了一会儿,巴特勒迪想抽烟了,一摸衣袋,只剩了一个空烟盒。他习惯抽一种意大利雪茄,那种牌子世界各地都很少见。巴特勒迪正沮丧着,却老远看见一个商店门口有这种牌子的香烟广告,喜出望外地奔过去。 买了烟,巴特勒迪随口问店主是否期待着女神雕塑早些安放,不料对方却说他一点儿都不期望把雕塑安放在这里。 巴特勒迪很意外;忙问为什么。店主说道:“为了清理出雕塑安放地,我们许多人马上都得搬家;安放施工期间,这里会是噪音和尘土的世界,它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剥夺了我们的自由。还有,完工之后,这一带的居民也就永远生活在雕像大片的阴影之下,原来可以自由享受的阳光也就成了一种奢望;而且,我们瞻仰的时候,都得尽力仰头,最大程度地暴露了我们普通人的渺小,这不也与雕像蕴涵的自由精神背道而驰吗?” 巴特勒迪默默听着,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后来,他若有所思地回到了住所。 一周后,巴特勒迪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方案,将女神像放置到纽约市哈德逊河口外的自由岛上。 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经过长途运输,终于在自由岛上落座。 巴特勒迪特地到那个商店找店主道谢。当他说明来意后,那个黑人却说,当初那些话是一个叫艾菲尔的法国人叫他这么说的,巴特勒迪喜欢的那个品牌的香烟,也是那人弄来的。 巴特勒迪非常感动:若不是艾菲尔的良苦用心,他可能已经犯下了一个历史性错误。他得好好谢谢艾菲尔. 当巴特勒迪问艾菲尔为什么能够想到那么一个巧妙周密的计策时,艾菲尔微·笑着讲了个故事:“小时候,我家养了一些牛羊。那两头牛力气都很大,特别好斗,它们互不服输。所以,不打斗的时候,如果其中一头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另一头哪怕在远处看到对方啃得津津有味,它也绝不会走过来吃,即使它脚下只是稀疏枯萎的几根。它们对势均力敌的同类怀有深深的成见和戒备。后来,父亲教了我一个办法,他让我先牵一只羊去牧草茂盛的地方看看,然后再把它牵到不愿到草多的地方去的那头牛旁边。羊会马上朝刚才到过的地方跑过去,边跑边咩咩地叫。说来也怪,犀牛往往会循声前来。它对弱小的异类并不一味排斥。” 巴特勒迪知道,以当初自己的偏执,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如果那时同样身为权威的艾菲尔也来劝阻,自己势必更加刚愎自用。所幸艾菲尔找到了一只“羊”,引导自己走向了事业和人生的顺境。(摘自《启迪》2010年第7期)
-
通向光荣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侯拥华 基里奥是一个艺术天才,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灵魂与生命都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雕塑创作中。他创作的作品极富美感,而且充满了慑人心魄的力量。但不幸的是,他是一个奴隶,就在他刚刚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不久,古希腊政府颁布了一条不公平的法律:奴隶搞艺术创作要判死刑。 这条法律给基里奥以沉痛的打击,基里奥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痛苦。当基里奥决定放弃自己的艺术创作时,他的姐姐基里奥拉站了出来。她对他说: “到我们房子下面的地窖去,我给你点灯,给你粮食,继续工作吧,上帝会保佑我们的。” 姐姐的话给了基里奥莫大的勇气。在姐姐的陪伴和保护下,基里奥躲藏在黑暗的地窖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他就创作出一组令他满意的作品来。 不久,雅典举行了一个艺术展览会,主持展览会的是政府显要兼艺术家波力克,而参加展览会的人几乎全是古希腊当时最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亚斯和哲学家苏格拉底。基里奥不想放弃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悄悄将自己的作品送了过去,陈列其中,并和姐姐躲藏在人群中观察人们的反应。 展览会上,大师的作品让人们流连忘返。但是有一组没有署名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很快引起了所有艺术家的注意,成为了人们参观的焦点。大家都围过来欣赏。 “这简直就是阿波罗神自己的作品。”有人赞叹说。 “这组雕塑作品,太完美了,显然比大师们的作品更加出色。”还有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在它面前,所有艺术家除了交口称赞,心悦臣服外,心中竟然没有一丝妒意。 这是谁的作品,人群中有人询问。听到提问后,传令官就在人群中大喊: “这是谁的作品?”喊话在大厅里回荡了很久,竟然没有人回答。传令官又重复了一次,可仍然没有人应答。这时,传令官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 “怪了,难道这是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大家正疑惑不解,人群忽然一阵骚乱,一个衣发散乱的美丽少女被拖了出来。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指着她说,这个姑娘知道这组雕塑作品,我敢肯定,但是她不肯说出雕塑作者的名字。 被指责的少女站在人群前,紧闭双唇,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神情。那位少女就是基里奥的姐姐基里奥拉。 官员问她,这是谁的作品,她不开口。人们又告诉她这样的行为是要被惩罚的,她仍然不说话。 “那么,法律是强制的,我是执法大臣,把她关进地牢去。”主持人波力克生气地发话了。 波力克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面容憔悴,而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年轻人,冲到了他面前: “放了她吧,我是雕塑者。那组雕塑是我的作品,一个奴隶双手的劳动。” 果然是一个奴隶的作品。人们愤怒了,鼓噪着高喊: “下地牢!下地牢!……该死的奴隶!” 一时,展览大厅,喊杀声震天。人们翘首期待着波力克下令将这两个违反法律的奴隶抓进地牢处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但是,波力克沉思了一下,忽然羞愤难当,激动地说: “不!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保护那组雕塑!是阿波罗神用这组雕塑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比一条不公正的法律更崇高的东西。法律最崇高的目的就是保护和发展美好的事物。雅典之所以能闻名世界,那就是因为她对艺术不朽的贡献。这位年轻人不应该下地牢,而应该站在我的身边!” 波力克的话赢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和一片赞同声。他的助手阿士巴莎箭步走上前,把手里标志着胜利的橄榄冠戴到基里奥的头上,而且,他又亲吻了一下基里奥那勇敢而深情的姐姐,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这件事情过后,希腊政府废除了那条不公正的法律。为了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国家还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不久,希腊政府为奴隶出身已经惨死的寓言家伊索,树立了一尊雕像,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并以此昭示天下:通往光荣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古希腊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并给他们以无比崇高的荣耀与丰厚的财富。可这在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正因如此,古希腊造就了一大批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并创造了灿若星河的艺术文化。 (摘自《美文共享》)
-
曹参的大智慧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佚名—— 我有位朋友从外省调来,说起那里的情况。那地方一把手离任,原先所推行的那些事情现在都停了。我说:那些做法老百姓口碑载道,不是都很认可嘛?朋友说,没办法,新任上来,都要玩自己的一套。 这种现象现在极为普遍,即一个地方一把手离任后,原来做法、规划都不算数了,一切都“重新安排河山”。前几天,我去一个区调研,那里正在推行全区城市建设新理念,有响亮时髦的口号。我问起这个区原来城市建设曾大力做的事情(口号同样响亮、也大力宣传),回答说早换了,现在搞的是这个。这种政随人变的“断裂行政”,极为劳民伤财。 这使人想起西汉的政治家曹参。曹参接任萧何的相国后,万事无所变更,所谓“萧规曹随”,完全依照已有规制行事。皇帝刘盈为此批评曹参,认为曹参不够勤政。曹参就问刘盈:“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你自己与刘邦比,觉得怎么样?刘盈表示自己不如。曹参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刘盈表示曹参不若萧何。 曹参就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参是说,正因为你我都不比刘邦和萧何强,他们既然“法令既明”,那么你只要垂拱而治,我只要谨守职位,遵守既定的法令就可以了,有什么必要搞新花样呢!刘盈听了,幡然醒悟。 曹参这种不好搞自己政绩、保持治国治政延续性的做法,撇开这当中具体历史原由,他这种政治哲学,是一种大智慧。 大智慧与小聪明是不一样的。大智慧尤以不玩小聪明为最。小聪明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低吴楚,眼高手低,以不知为知,折腾些小玩意以为“大手笔”。 孔子在《论语》中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是说,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约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恭敬、端正地坐在朝南面的天子位上罢了。 今天领导场上,小聪明常见而大智慧不常见。人只知“奋发有为”而不知“无为而治”,不知有时所谓“奋发”,正是通过“无为”来实现的。“无为”也是一种奋发,比起那些政绩冲动的瞎折腾,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现在一些地方新任伊始,必定得翻江倒海,要整出自己的一套。不如此,不能显现自身的存在。但随着一任结束,那些新词、口号、理念、政绩也就萧然淡出。而后任上来,又会折腾他的新玩艺。 我时常疑惑的,是今天的某种社会哲学观。似乎今人必定有着超越前人的理性,也必定有着超越前人的无边智慧,真是这样吗? 清人汪龙庄在《学治臆说》中说:“今人才识每每不如前人,前人所定章程总非率尔,不能深求其故,任意更张,则计划未周,必致隐贻后累。”今人有超越前人的地方,也有不及前人的地方。在社会发展中,并不都一定是今人胜古人。有些前人的东西,我们不仅“超越”不了,甚至接近不了。马克思在谈及古希腊雕塑时曾说:古希腊的雕塑不但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人类一种规范和不可企及的范本。 事实上,不仅是希腊的雕塑是我们“不可企及的范本”,在许多社会事物上,前人的很多东西,我们未必超越得了。如雅斯贝尔斯称的人类“轴心时代”那些精神文化,我们大体只有高山仰止、老实学习的份儿,根本“超越”不了。哈耶克曾深刻批评过那种“理性的自负”,今天,我们尤其要避免这种狂妄自大和无知。 世事向前,有所作为,当然好。只是要知民之疾苦。任何东西都是有代价的,要付成本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小聪明、搞政绩比赛瞎折腾而耗费大量公共资源。有时,无为而冶,比所谓“创新”更难能可贵。像曹参那样的守成平实如水,是一种大聪明、一种大智慧;这样的“无所作为”,其实正是大作为。 冶大国若烹小鲜。回过头来看两干多年前的西汉丞相曹参,其人其风,政治长者是也。(摘自《祝你幸福·综合版》)
-
另一个女子,不是林徽因
-
作者:
吴虹飞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吴虹飞 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的快乐在于传播她丈夫的思想与精神。 黄昏,清华大学西南小区。一位华发满头的老太太,穿着天蓝色的衣裙,站在自家的院子里,默默收起晾干的衣服,夕阳斜斜打在周遭的篱笆和爬藤植物上。沉默寡言的儿子,刚刚把上小学的孙女儿接回家。过了一会儿,女儿也从学校的图书馆下班回来了。厨房里飘出了晚饭的香味。 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林洙。 那是初夏的6月,暮色四合,清华园里刮起了阵阵凉风,似乎要下雨了。 相濡以沫的爱 1928年林洙出生于福州。一岁之后,开始随着父母迁徙。先在南京,抗日战争后,宣城、湘潭、柳州、贵阳,昆明、上海,并在上海结束了中学教育。林洙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学院,但是公职人员的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 林洙的父亲是铁道部的工程师,想让她北上去考清华的先修班。他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信里是恳请他们的同乡帮助她进入先修班。 初到清华,她20岁,扎着头巾,穿着裙子,露出细长的小腿。年轻时一样的美,活泼、谦卑、好脾气。因为先修班那一年没有办,林徽因决定每周二、五下午亲自辅导她的英语。而林徽因当时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英语课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直至完全停止。 林洙在建筑系的楼道里,第一次遇到了梁公——梁思成。这位长者扬了扬眉毛,说: “这么漂亮的姑娘,一定是林小姐。” 林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而多年以后,林洙回想起来,她当时,绝对想不到,命运给她与梁思成安排了那么多的纠葛和磨难。以至于她的后半生,只得以他为中心。 1959年,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的管理员,林沫担当了为梁思成整理资料的工作,闲暇时间,也时常聊天、谈心,或者做些小菜送给梁思成的岳母吃。 过去,林洙与林徽因交谈,都是林徽因口若悬河,她自是插不上嘴。而与梁思成谈天,虽然是晚辈,就连林洙这等本来不善言辞的人,也在这个“大人物”面前发挥其有限的口才,发表着幼稚而热忱的意见,从沈从文、曹禺、巴金,到欧洲、苏俄的小说,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滔滔不绝。而梁思成则在一旁静静倾听。他是她的师长,但现在却渐渐成了她倾诉的朋友。她甚至对他讲了她的婚姻、她恋爱的烦恼,而梁思成也是推心置腹。 1955年林徽因去世后, “万籁无声,孤灯独照”,林洙给他带来了温暖和慰藉,这是他极大的幸福,也是诸多的烦恼。他于是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给她写了一封大胆的信: “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他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 林洙当面看完了这封信,梁思成却害怕唐突了她,嗫嚅着说, “我以后……再不写这样的东西了……”林洙一听到这样的话,陡地觉得伤心。她扑到她敬爱的师长和朋友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他们只是决定,从此以后生活在一起。 1962年,林洙与比她年长27岁的梁思成结婚,因为年龄、学识和生活经历上的差距,引起众多非议。资料员的身份,她与前任丈夫的离婚,也是人们诟病她的重要理由之一。也有人理所当然地传说她的野心: “林洙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 亲情的压力不低于陌生人的议论。长女梁再冰尤其反对这桩婚事,她游说她的叔伯和姑母们,让他们联合写信,来反对梁思成的再婚。林洙当时总是觉得,走在路上,似乎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她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梁思成和子女的疏远,与兄弟姐妹的不往来,她认为是自己造成,一直负疚在心,尴尬难当。而梁思成却坦然处之,他宽慰她,鼓励她,承担了所有人的责难和诟病。林洙因此觉得那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 “他了解我的每一时每一刻的思想”,她很安慰地回忆说, “往往是我刚要开口说话,他就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 他叫她作“眉”,因为福州地区的所有人家的大女儿的小名都叫“眉”。 在婚后仅有的一张合影中,林洙穿着黑色布鞋和小花棉袄,梁穿着深色中山装,因为站在高一级的台阶上,显得比林洙高出一头来。林沫身体略微右倾,似乎要靠在梁思成身上。两个人面对着镜头,微笑。这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合影。她是一位凡俗的妻子,他是一名平凡的丈夫。她仰视着他,他与她平等相处。 她曾经在信中对自己的丈夫恳切地倾诉: “我多么多么想念你,无比需要你。”那是一位妻子对丈夫,一个女人对男人,全心全意的依赖和爱。 动乱中的不离不弃 然而她并没有旁人所想象的那样获得显赫的名声和地位。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她的生命从此再次陷入动荡。 “文革”期间,红卫兵、工宣队,曾经训话林洙,要她和“反革命学术权威”划清界限——离婚。梁思成也迫于压力,对她说: “也许你和孩子们还是离开我好。”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林洙的两个孩子:林哲和林彤。但是她并没有离开。相反,她尽力保护着他。 彼时,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人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当时,梁思成无法完成“自我批判”,处境凄凉,精神上也十分孤独,唯一的陪伴,就是忠心耿耿的“愚妻”林洙。 他们居住的清华北院的屋子十分潮湿,到了冬天,墙上、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冬天刚搬进去,即便是生着炉火,室温还是在零度左右。忽然窗上玻璃被人砸碎,林洙与孩子们在大风中,手忙脚乱地糊报纸,但怎么也贴不住,因为糨糊一抹上就冻成了冰。 那时,清华已经被几万名“工宣队”成员包围。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回忆,当时清华处在一种血雨腥风的恐怖之中。不少教授因为不堪凌辱而自杀,而红卫兵、工宣队的人可以随意打人,抢劫不时发生,人人自危,性命堪忧。 某天晚上,梁思成病卧在床,忽然有不明的大汉戴着红袖箍闯将进来,拿着手枪和刀,勒索财物。林洙挺身与之周旋,于是皮鞭朝她劈头打了过来,梁思成猛然扑过来: “你们不能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只见他脸色发青,呼吸困难,来人害怕出了人命,就先撤走。次日梁思成要求林洙离开家里,由他一人对付不明来者。林洙后来说,我明白他的考虑,但我一步也不肯离开他。那是1968年7月27日,天上下着瓢泼大雨。 “也许我和他会一起被红卫兵打死,也许我会被兄妹疏远,也许会被子女抛弃,也许会被朋友们拒绝。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诚实地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所求甚微的快乐 “你真是‘反动权威’忠实的老婆。”梁思成对妻子说。这位老人到了生命的困境,仍然不忘记幽默一下。 那时,整理梁思成大量图书和资料,林洙翻出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的是一些精美的雕塑品的图片。把玩着一对汉代铜虎的图片,梁思成情不自禁地说: “眉,你看看多……”“美”字刚要说出口,忽然想起是当前最犯忌的词,于是改口说, “多……多么‘有毒’啊!”两个人忍不住相视大笑。那是“文革” 以来第一次欢笑。 这些图片,就是后来梁思成的著作《中国雕塑史》里的珍贵的资料。1987年,林洙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佛格博物馆亲眼看到了这一对汉代铜虎,她耳边又想起了梁思成殷切的赞叹: “你看看,眉,你看看多……多么‘有毒’啊!”林洙忍不住笑了。 时过境迁,斯人不在,我问她这么多年来她得到了什么。林洙的回答自是坦然: “他给了我快乐。” 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只觉得这是应当。那是别人的光,照不到她的身上,即使是患难与共的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