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语文】搜索到相关结果 940 条
-
开创先河的雕塑家路易丝·布儒瓦:艺术灵感源于苦痛经历
-
作者:
Michael O'Sullivan
冯雪
来源:
英语文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内容
雕塑作品
苦痛
艺术家
经历
女权主义
雕塑家
艺术灵感
-
描述:
出生于法国的美国著名艺术家、女权主义先驱路易丝·布儒瓦5月31日因心脏病突发在曼哈顿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98岁。她的雕塑作品取材于其过去的经历,主题具有高度个人性——同时往往具有令人不安的性心理内容。
-
地铁的艺术魅力
-
作者:
Marina
Kamenev
余斐霞
来源:
英语文摘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建筑师
公交系统
艺术家
伦敦
地铁
艺术品
艺术魅力
城市
艺术学院
-
描述:
各国城市如何将其地下公交系统转变成重要的公共艺术品莫斯科的地铁每天客流量高达800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它也是最漂亮的地铁系统之一。建于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地铁站,由于使用了大量大理石、马赛克、雕塑,乃
-
希腊将收回它失去的珍宝
-
作者:
若木
来源:
英语文摘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屈米
博物馆
设计
雅典卫城
神庙
希腊
埃尔金大理石
雕像
下面
雕塑
-
描述:
伯纳德·屈米设计的一座博物馆将要坐落在雅典卫城下面,希腊希望有一天这座博物馆会拥有埃尔金大理石雕像。
-
残疾女孩有幸进入牛津大学
-
作者:
文清
来源:
英语文摘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残疾的
翻译
南丁格尔
美术学院
波林
母亲
牛津大学
综合症
绘画
-
描述:
一位无法行走和说话,也不能握住画笔的严重残疾少女有幸被牛津大学美术学院录取。16岁的赫罗·乔伊·南丁格尔通过手的动作来进行交流。再由代表她的助手绘画或雕塑:在玛德莲学院进行录取面试过程中由她母亲波林·里德充当翻译。这位少女是牛津大学所录取过的残
-
谈《观巴黎油画记》
-
作者:
景白
来源:
语文
年份:
196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学
颜色
单元学习
世界
-
描述:
谈《观巴黎油画记》
-
文本叙事角度下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
作者:
喻徳琴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学
颜色
单元学习
世界
-
描述:
台湾女作家三毛是当代华人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记叙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长,语言幽默风趣,体裁独特,将散文、游记和小说熔于一炉。她将自己精彩斑斓的一生诉诸笔端,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一、三毛的传奇人生和作品三毛,本名陈懋平,自己改名为陈平。祖籍浙江,于1948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初二时,她因患上了抑郁症而休学。三毛的父亲请了英语老师和画家老师上门教三毛,在油画教师顾福生的帮助下,三毛开始朝文学方向发展,向杂志社投稿。
-
论《子夜》的多重文化主题
-
作者:
张静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多重性
主题
茅盾
《子夜》
-
描述:
长篇小说《子夜》不但对于茅盾来说,堪称个人创作生涯的巅峰,而且在现代文学的横向比较中,也具备着独树一帜的价值和魅力。小说借鉴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理论,将一部史诗体的巨著展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画廊的点睛之处,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年的编年史",并借助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社会现实的刻骨揭露,在为文本的叙事布局填充一种"油画效应"的同时,也为小说的主题带来一种文化层面的多重性分析价值。
-
谈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绘画元素
-
作者:
陈宇鹏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境
现代派文学
绘画元素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
描述:
西方现代派文学通常被视为文学艺术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卷帙浩繁的作品,以其艺术特征的光怪陆离,在西方文坛上独树一帜,并引发研究领域中的普遍热议。在流彩纷呈的现代派文学花园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堪称一朵亮丽不朽的奇葩,在现代主义的阳光沐浴下,显得熠熠生辉。《到灯塔去》除了在叙事风格上,具备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特征外,在叙事空间的构建上,也展现出浓烈的“油画效应”,实现了诗画一体的审美境界。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绘画元素,可谓是源于现代派,又高于现代派,在审美意境的气氛笼罩下,显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编制技能。
-
文学作品中的国画艺术
-
作者:
吕淑婧
冯黄伟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画艺术
意境渊源
文学作品
-
描述: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学艺术成果,使得我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绽放光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很多的文学创作都汲取《诗经》的美学灵感,文有秦汉,诗词有唐宋,这些丰富的文学在历史上永远绽放着耀眼的光辉。而国画也是我国丰富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一颗恒星,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奇葩,国画的创作手法不同于西方的油画,其美学韵味也不相同,中国国画中独有的悠远意境,深刻隽永,值得细细品味。文章从文学作品中的国画艺术着笔,分析了我国五千年来历史长河中,文学对国画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共同之处,文笔尚有不足,希望各方指正。
-
工笔绘“好景” “名画”夸凤池
-
作者:
陆精康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画
工笔
课标教材
《语文》
柳永
自然景观
社会风俗
《望海潮》
-
描述:
柳永《望海潮》(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语文》必修4)之歇拍向两浙转运使孙何提了一个建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意思是,孙何日后进入朝廷任职,不妨把杭州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俗绘为图画,向满朝文武
<
1
2
3
...
9
10
11
...
92
93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