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6世纪】搜索到相关结果 35 条
-
创作,传达美好的声音
-
作者:
刘宇轩
来源:
现代青年(细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好
文艺复兴
再创作
欧洲
16世纪
声音
鼎盛时期
日常生活
-
描述:
亚麻成熟后被从根到叶完整地收割堆积,待腐烂后留下坚实的纤维便可纺织制成自16世纪以来盛行的油画布面料。彼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自那以后,欧洲画师从对神像与人像的单一执着,逐渐延伸到对日常生活的刻画。本已熟悉至不起眼的物件被一一呈现在画布上后,向世人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新面貌。格物而致知,对日常静止物象的刻画亦是成为一种含蓄传达内心深处情感的修行。在如今,生活步调日渐繁杂,对身边事物的再创作更是能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为我寻得片刻的宁静。
-
宗教艺术世俗渗透―米开朗基罗《摩西》赏析
-
作者:
马月兰
来源:
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米开朗基罗
学术界
宗教艺术
世俗
16世纪
《摩西》
雕塑家
-
描述: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创作于1513-1516年间,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16世纪初,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想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并将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招来为他工作。在陵墓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
-
宗教艺术 世俗渗透-米开朗基罗《摩西》赏析
-
作者:
马月兰
来源:
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米开朗基罗
学术界
宗教艺术
世俗
16世纪
《摩西》
雕塑家
-
描述: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创作于1513-1516年间,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16世纪初,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想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并将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招来为他工作.在陵墓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西》雕像.对于这尊《摩西》雕像国内学术界的介绍多于分析,而国外学术界对此有较深入的研究.
-
巴洛克雕塑艺术
-
作者:
玛丽亚·格拉齐亚·贝尔纳蒂尼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6世纪
大理石
巴洛克
绘画
艺术语言
故事人物
雕塑艺术
艺术门类
-
描述:
16世纪的罗马发展出巴洛克艺术语言,艺术领域的潮流也随之出现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在此之前,在绘画大师们的影响下,绘画一直是最受欢迎和普及面最广的艺术门类,而到此时,雕塑占据了上风。教堂、祭坛、祭台上的装饰屏、大理石构件、圣徒或寓言故事人物、墓葬建筑、装饰元素四处蔓延开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殿堂之中;喷泉和方尖碑遍布于广场和街巷;雕像、徽章、漩涡花饰、大大的装饰门点缀在教堂和建筑物的四面;半身像赫然立于达
-
乡土游戏
-
作者:
何工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提香
意大利
16世纪
收购
戴安娜
英国
美术馆
油画
-
描述:
布面油画200cm×125cm 2012年何工何工善于把文字概念、图像和肌理(texture)融为一个视觉整体,三者之间没有突兀牵强之处。无论是文字书写,图像描绘还是笔触运动都统一在一种似乎是自我表现性的线条中。然而,尽管这些线条非常敏感,足具表现力,但是它们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深沉和厚重的刻画,不是具体的形体刻画,而是"言外之意"或者"超以象外"的刻画。但是,这种象外之意并非由所谓的逸笔草的简笔画画出来的,相反,是线条的堆积,而且层次非常厚重。——高名潞
-
澳门的木棉
-
作者:
沈胜衣
来源:
社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春节期间
16世纪
中西文化
澳门
木棉
欧洲各国
葡萄牙人
-
描述:
澳门这个岛城,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座赌城,因此虽然离得不远,但我以前没怎么关注过。直至春节期间首度小游,才感到意外欢喜,出乎意料的好;读陶炼等《闲话澳门》、聿欣《澳门风物掌故》等书,更惊觉这弹丸之地原来还有那么丰富的内涵。论历史,澳门是中西文化在海道上的最早交汇地,明代就开放为对外商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进占后,即成为天主教在远东的统领基地,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各国传教士,在此学习中国文化后北上,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天文等科技和油画等艺术。所谓“文物达上国,此邦为萌芽”。
-
佛罗伦萨:古韵悠悠的意大利艺术名城
-
作者:
王高岩
来源:
社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
意大利
艺术中心
16世纪
文化名城
古韵
-
描述: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位于亚平宁半岛北部三面环山的一个盆地中,作为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及艺术中心,这里曾云集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但丁、拉菲尔等著名画家、雕塑家、文学家、诗人以及一大批艺术家、科学家,创造出许多旷世佳作。如今这座几个世纪前被誉为“欧洲艺术中心”的古都,虽经风霜洗礼,但仍保留着浓郁的艺术氛围。
-
瓦萨里与切利尼disegno概念比较
-
作者:
李研
来源:
美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大利
16世纪
艺术理论
概念比较
《名人传》
绘画
建筑
瓦萨里
-
描述:
Disegno是16世纪意大利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最著名的阐发者是瓦萨里,他在《名人传》技法导言的论绘画部分对这一概念做了详细论述:因为我们三种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之父disegno始于理智,从众多事物中得到一个普遍判断,就像自然中所有事物的形式或理念……所以disegn知晓人体、动物、植物、建筑、雕塑和绘画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比例。
-
试论16世纪景德镇的瓷业文化环境
-
作者:
彭恩仁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16世纪
瓷业文化环境
-
描述:
16世纪的景德镇瓷业受到来自国内外的文化激荡,原本以官营瓷业文化圈为特色的景德镇瓷业环境受到搅动,民营瓷业迅速成长和发展。从而促使景德镇瓷业文化的交流圈、瓷业从业人员的自我意识、陶瓷产品的审美特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只是,由于受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当时景德镇的瓷业文化发展仍受到重重制约。
-
论16世纪景德镇瓷业社会变迁
-
作者:
彭恩仁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业社会
景德镇
开放
16世纪
-
描述:
16世纪,景德镇主动或被动地尝试与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在来自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景德镇处于保守状态的瓷业社会受到冲击并逐步改变,瓷业日渐开放,为景德镇发展成以单一手工业为特色的经济重镇提供了优质的土壤。16世纪景德镇的瓷业社会变迁的路径主要有:官营瓷业已现危机,民营瓷业快速扩张,官民瓷业互动增加。究其原因大致有:明政府货币贸易政策有限调整,社会思潮涌动,出口贸易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