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40年】搜索到相关结果 80 条
-
王成之:粉彩瓷板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师
彩瓷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
描述:
王成之,1940年出生于江西浮梁,中国一级美术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斋名:得禅居;号:禅翁、半醉老人;艺名:浮梁王。
-
王成之:粉彩瓷瓶
-
作者:
王成之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
描述:
王成之,1940年出生于江西浮梁.中国一级美术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斋名:得禅居;号:禅翁、半醉老人;艺名:浮粱王。
-
住·居者有其屋
-
作者:
刘托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
描述:
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之一。我们祖先的建筑活动从营造简单的住所(如中国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开始,最终演化成为中国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基本格局和样式。 因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建筑千变万化,特色各具,如北京四合院、浙江“十三间头”、藏羌碉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维族平顶木架土拱房、陕西与河南的窑洞、傣家干栏式竹楼、云南“一颗印”等等。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方审美情趣以及工匠的习惯做法不同,营造技法传统迥异,形成不同的流派,如苏州香山帮技艺、徽派技艺、闽南技艺、婺州技艺等流派,即便一省之内,有时也会形成差异,如赣北、赣中、赣南的营造技艺就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在传统社会礼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居所倾向封闭、内向式的院落布局,满足以家族为单元的居住要求,注意分户分室,每户住所或居住单元尽可能独立安全,同时兼顾独立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考虑到家族内部交流、生产、祭祀的需要。合院式民居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而北京的四合院则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庭院式住宅。一般有前、中、后三院或内、外两院,大门设于外院或前院的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为影壁,尘嚣为之一扫;入门西折即为前院,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和院墙,前院通常进深较浅,院中布置门房、客厅、客房,并在隅角设杂物小院;中门常为垂花门,位于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内院由正房、厢房以及正房两侧的耳房组成,正房为长辈的起居处,厢房为晚辈的住房。院内栽花植树,陈设鱼缸、盆景、鸟笼,上纳天光,下接地气,隔绝中又获得无限的开放。随着四季更替,人们于院内春天观花,夏日纳凉,秋来赏果,冬至踏雪,皆成妙趣。此外,也可扩地经营宅园,布置山池花木。北京传统营造技艺顺应本地特点和民俗习惯,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做法和风格,如四合院方正开阔,厢房不遮正房,以多接纳阳光;院子对外封闭,以隔风尘;屋顶及墙壁厚重以防寒隔热,支摘窗、帘架门、门帘、苇帘、天棚、火炕等,都是适应北京气候条件而采用的办法。此外,碎砖砌墙、四白落地的裱糊顶棚等,均为旧时北京工匠特有的营造技艺。 徽派民居虽同属合院式,却独具特色,在营造界形成了“徽州帮”,木匠又以婺源县“浮梁帮”为佳。徽州民居高墙围绕,通常用磨砖或墨色的青石雕砌成各种形状的漏窗,点缀在粉墙之上;山墙多为阶梯形式的马头墙,大门框多以青石砌筑,上有磨砖砌成门罩或门楼;院内多开辟有小型的庭园或天井,房屋多两层至三层:楼下的明间作为堂屋,左右间作为居室;楼上多是“跑马楼”,四角围以雕刻精细的木栏杆,牛腿、槅扇、梁头等处纹饰各异。浙江“东阳帮”与“徽州帮”同样出名,建筑木雕更胜出一筹。 如果说苏、浙、赣等江南建筑有相近的风格特征和营建技法,那么沿海闽粤地区的建筑可谓另树一帜。典型的闽南建筑为“宫殿式”大厝(庭院),以红砖白石砌墙垒院,即“出砖入石”,色彩和谐。红砖以稻田中的泥土作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而成,因表面通常留有两三道紫黑色纹路,故称“烟炙砖”,丰富了单调的墙面。屋顶或墙壁上的灰塑与陶作是闽南传统建筑上特有的装饰手法。灰塑的主要材料灰泥由石灰、麻丝、煮熟的海菜、糯米浆、红糖水搅拌捶打而成,工匠可在灰泥中直接调入矿物质色粉捏塑成形,也可在半干的泥塑表面彩绘。陶塑则融合绘画、雕塑、烧陶于一体,是一种低温彩釉软陶,釉层较软且易风化,但外观温润亲切,没有高温瓷器的冰冷感。 以前,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凡大型建筑工程,如宗祠、寺庙、富人大宅院等,通常会请两班或两班以上的工匠队伍参加营建,比赛建筑水平、工程质量和手艺技术,谓之“斗工”。于是,建筑工地成了竞技场,工匠呕心沥血,穷尽妙思,各显绝技。“牛角唔尖唔过岭”,斗工习俗提高了潮汕工匠的总体技术水平,不少工匠因此或脱颖而出,或青史留名,许多知名建筑和传世杰作,都是斗工斗出来的艺术精品,潮汕民间至今还留传着诸多这方面的传说和轶闻。 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中,与汉族传统建筑相媲美的要数藏式建筑。藏族的居住建筑称为碉房,采用石木结构,大型建筑内部以柱梁承重,外墙毛石或土砌筑,兼作承重和围护结构,小型建筑多以石墙承重。由于外墙承重,故墙身很厚,不设台基,砌筑上有明显收分,显得十分坚实粗犷。甘、青、川、滇等地震多发地区的藏族建筑,其石砌墙体常采用四角(转角)升起的砌法,即砌筑时将横缝两头升高,中部稍低呈弧线形,加上墙体的收分,墙面和四角略向内倾,重心偏向室内,与室内隔墙、楼面的梁枋相互受力支撑,整体结构坚固稳定,同时产生了特殊的装饰效果。门窗上端用叠椽挑出门檐和窗檐,上覆石板或阿嘎土面,起遮阳和防雨作用,悬挑的檐口和深陷的窗洞产生了强烈的光影效果。讲究的大门还使用斗拱和雀替等装饰构件,施加重彩,异常华丽。藏式建筑的地面、屋面都使用一种称为阿嘎土的地方材料,阿嘎土质地轻,黏性强,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观、又光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成为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在“阿嘎”打制过程中,人们分成两队,伴着节奏明快的歌声和手的舞动进行,形成了情绪高昂、生动活泼的劳动场景。 传统营造技艺不仅是指建造技术,亦指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寄托。除了作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做法与工艺流程外,还涉及相地选址、布局规划、尺寸权衡、结构构造、用料选配等方面,也包括建造过程中的仪式、禁忌等行业习俗和民俗。20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受到现代建筑的巨大冲击而日益萎缩,一些曾经广泛应用的技艺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
书画名家推介
-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州美术学院
名家
专科学校
中国当代
书画
1940年
美术研究
推介
-
描述:
田沧海 1940年.生于广东广州; 1956年.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 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王肇民先生;现为中国当代美术研究会会长。
-
杨苏明
-
作者:
暂无
来源:
经济导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师
景德镇陶瓷学院
雕塑专业
轻工业
中国专家
1940年
陶瓷美术家
研究所
-
描述:
杨苏明,1940年生于景德镇。195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在原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师从著名陶瓷美术家杨海生学习捏雕艺术。从事陶瓷捏雕创作和研究五十余年,已入编人事部《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多种典籍。1989年被原中国轻工业部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
徐子印
-
作者:
暂无
来源:
经济导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师
余干县
中国陶瓷
中国工艺美术
山水画家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省
1940年
-
描述:
徐子印,1940年生于江西省余干县,196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当代中国陶瓷山水画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陶瓷杂志美术编审。
-
南艺校史上的名师6 热爱艺术,热爱生命——油画家苏天赐
-
作者:
漠及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天赐
收藏家
热爱生命
艺术创造力
艺术历程
校史
海内外
美术馆
40年代
中国油画
-
描述:
苏天赐,192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县,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艺术创造力强盛而又持久,从40年代至今,已经在中国油画界活跃了近六十年了。先后出版有《中国油画十家——苏天赐》、《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苏天赐》、《信步与回眸——苏天赐艺术历程画展》和《苏天赐画集》等个人专集; 作品被许多海内外著名美术馆、大学、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
关于抽象绘画
-
作者:
唐骁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抽象绘画
摄影术
艺术世界
认识世界
抽象艺术
空间距离
感官经验
19世纪40年代
-
描述:
我们所认知的抽象艺术是泛指二十世纪以来所出现的一种视觉概念。长久以来,主导艺术世界的是具象传统,艺术家们在实践中试图了解他们所描绘的图画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并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价值。世纪之交,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世界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有了全新而超越以往所有感官经验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光学,汽车,摄影术是其中的代表,汽车让人们改变了对于空间距离和速度的理解,而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的诞生,让人们感到需要重新理解对于绘画描述真实的意义。于是,发生了从二十世纪初的抽象艺术探索,一些艺术家开始了对色彩和画面表层的研究,并开始发掘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质量以及画面的视觉意义。当时,抽象艺术家往往拥有具象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抽象来自于对具象的重新评价和对现代生活环境的应对。所以我们认为,抽象并不是对具象的颠覆,而是对绘画本质的重新认识和对绘画视觉意义的延伸。
-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剑川考察
-
作者:
周思旻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作人
美院
滇西
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
徐悲鸿
雕塑
40年代
-
描述:
剑川,这个远在滇西的小城,和中央美院有着很深的渊源。上世纪40年代,徐悲鸿先生与剑川的杨自莹关系密切,杨自莹变卖家产资助徐悲鸿,二人之间有很多的书信来往。1980年,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吴作人,带队抵剑川考察,并书写题词“滇西奇葩”“剑川木雕”。1996年,剑川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木雕之乡”。近年,中央美院成为教育部与滇西地区定点联系帮扶的重点院校之一,剑川成为中央美院的院县合作基地,
-
一个雕塑家的命运
-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毕业生
美院
“文革”
艺术家
美展
雕塑家
40年代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一引子中央美院圈子以外的人知道孙家钵,多数始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半截子美展。参加半截子美展的艺术家,都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生,文革开始前后毕业的美院毕业生。半截子,是这拨人给自己的命名。与创造了社会主义中国新艺术的前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