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三维空间到四维复合——论电影时间
作者: 袁玉琴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现   社会人生   戏剧   演员   绘画   独特地位   电影艺术   影象   雕塑   舞台表演  
描述: 展现三维立体空间,早在电影问世之前,即已在艺术中存在,如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品等等.由三维立体空间加上时间一维,构成四维复合体,也并非电影所首创.借助于演员舞台表演的戏剧等,也属于四维复合艺术
漫议钱海源
作者: 蔡文星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评论家   蔡若虹   美术工作者   《文艺报》   文艺理论家   雕塑创作   雕塑艺术   中国美协   中国美术   陈丹青  
描述: 漫议钱海源
城市之中的雕塑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文化需求   雕塑语言   城市空间   城市文化   视觉污染   艺术价值   公共空间   城市雕塑   都市商业文化  
描述: 城市需要雕塑,雕塑也需要城市,这已经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雕塑与公共空间关系的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城市需要大量的雕塑,无疑为雕塑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雕塑如何贴近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特别是参与
与摩尔对话——中国当代雕塑展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摩尔  
描述: 与摩尔对话——中国当代雕塑展作品
邓小平同志塑像创作构思
作者: 滕文金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李容根   莲花山公园   邓小平同志   塑像   历史使命   艺术创作   雕塑家   宣传画   深圳  
描述: 自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深圳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上的邓小平同志塑像揭幕以来,莲花山成了各界人士游览的新景点。我作为塑像作者之一,这是最大的慰籍和满足,更确切地说,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完成后,有种重担放下的轻松感,真是唯有追求和探索才是幸福的。 过去觉得有的人要多年才完成一件作品,十年,甚至是数十年,难以理解,但自己的作品六年之后才竖立起来,除了让我认识到艺术创作是一件折磨人的事业之外,更多的是期待和焦急伴随着消失的岁月。重大题材的创作,必须和机遇相结合。邓小平同志的塑像就是在机遇中产生的创意,也是在机遇中竖立到莲花山山顶广场的。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深圳市政府在街头竖立了一幅宣传画,画面是小平同志的胸像。这幅画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也成为了深圳的象征。但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这幅画每半年就要重画一次,每次重画,背景和口号的改变都会引
火与锻之美——谈黄世芳的铜雕艺术
作者: 王柯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体结构   锻铜   创作构思   艺术效果   创作研究   雕塑家   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个人作品   雕塑空间   创作要求  
描述: 等别的雕塑门类所不具备。从80年代末,锻受到了一些雕塑家的重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女雕塑家黄世芳。在11年的创作研究中,她先后给人民大会堂香港厅、澳门厅、海南厅、
雕塑.灯箱.三维动画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级资本主义   跨国资本   资产阶级   艺术家   毛泽东   侏儒   灯箱   波普艺术   三维动画   雕塑  
描述: 毛泽东提倡大众艺术是出于建立一种与所有封建阶级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全然不同的、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新文化的浪漫理想。毛泽东的浪漫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却不象毛那么浪漫,他们更在意知识的传承。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进学校学习。于是,大家都戴上博士帽照张相,然后才算是有了知识。但是,
质变的泥性——关于中央美院雕塑系陶瓷研究班的教学和创作
作者: 吕品昌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作品   质变   教学   综合创造力   学习训练   陶瓷研究   研究班   基础训练   雕塑   泥性  
描述: 在陶瓷烧造上,自然的泥土,经火的“洗礼”会产生“瓷化”的质的变化。任何一件陶艺作品的诞生,都经历过这样一种质变。 这种物质意义上的变化,也可以从人文角度来看待,赋予它以“升华”的精神涵义。强化表现技能、深化艺术思想、纯化陶艺品格,以至提高综合创造能力,是每个参与研究班学习训练的同学所抱定的目的,也是研究班设置与教学展开的主旨。彼此都认定一个主题,那就是升华。教学上,我努力为这一主题的展开创造相应的条件。 研究班课程安排坚持按陶艺的传统技法要求开展基本功的训练,重视一般造型能力和工艺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按陶艺的特性和本体语言,并立足现实生
来自中国的雕塑
作者: 麦可·里昂斯   汪澜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奇努克风   《易经》   自然力量   按摩疗法   医疗方法   雕塑作品   协调与平衡   “五行”   观念基础   无何有之乡  
描述: 我对自然的想象和自然力量的兴趣是促使我进行雕塑创作的动力,这使我极易接受中国的艺术与哲学,更何况我有这样一个妻子——她学会了“压指”按摩疗法以及有关的建立在“五行”观念基础上的中国医疗方法。我认识到,人体通过经络配合而达
扩充雕塑--试论科技对雕塑造型的影响
作者: 许正龙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技作用   生产劳动   改造自然   艺术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以人为本   雕塑造型   现代雕塑家   传统雕塑   知识体系  
描述: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现今两者经常被组合连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种种先进合理的方面。 一 科技影响于人。上至航天飞行,下至深海探测,科技作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医学等几乎一切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位伟人曾经睿智地提出。现今,人人都处处感受到科技带来的难以言尽的变化:望远镜、显微镜、助听器、扩音器等延展了人的五官;
< 1 2 3 ... 23 24 25 ... 59 60 6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