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2127 条
-
民间雕塑初探
-
作者:
杜丽
来源:
科学导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继承和发扬
民间
雕塑
-
描述:
民间雕塑的起源和发展与大众的生产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古代,雕塑通常是反映先人们对自然力和图腾的崇拜以及认识人类本身,认识客观世界的艰难
-
雕塑中三维立体与二维平面的视觉转译
-
作者:
叶荣华
来源:
科学导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转译
三维立体
二维平面
雕塑
-
描述:
本文试图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雕塑,并进一步理解雕塑中三维立体与二维平面的视觉转译关系.雕塑是审美价值和精神观念的一种物质载体,它的感官识别性在视觉维度上有一定的符号特征.观者欣赏三维立体雕塑时
-
从雕塑艺术的角度来看当今建筑形体的塑造
-
作者:
吕世哲
来源:
科学与财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手法
雕塑
建筑形体
-
描述:
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为造型艺术的重要分支。从二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实体造型、空间感以及三维效果是二者兼具的内容。纵观建筑的历史可知,建筑的形体塑造很大程度上涉及到雕塑的艺术,这也是设计手法的主要趋势。另外,建筑造型设计逐渐朝着多角度,自由化的趋势发展。
-
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设计
-
作者:
王莹
来源:
科学与财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功效
影响意义
城市雕塑
城市环境设计
创作要求
-
描述:
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设计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雕塑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城市标志性象征,展示着城市的主流文化。但城市雕塑必须与城市城市环境设计相符合,才能彰显城市形象,发挥
-
明清社会雕塑艺术
-
作者:
杨祥民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领域
古代社会
明清社会
满汉
陵墓雕塑
蒙元
继承关系
清时
雕塑艺术
平遥双林寺
-
描述:
,这一点与蒙元统治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雕塑艺术在明清时步入十分衰落的时代,如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在艺术整体世俗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它们虽具外在的精雕细刻,但是渐渐失去了内在的生机气
-
兼容并蓄:元代社会雕塑艺术
-
作者:
杨祥民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实风格
山西晋城
文化艺术
蒙元
金刚萨埵
元代社会
统一王朝
雕塑艺术
地藏王菩萨
毗湿奴
-
描述: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统治者面对空前辽阔的帝国,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各种文化艺术得以延承发展。元代雕塑艺术受到宋代世俗、写实风格的影响,同时也有其独立的时代特色。蒙元
-
梦入五色 境由心出 观吕俊杰先生紫砂艺术
-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雕塑
道相
紫砂艺术
孙家
顾景舟
泥料
武林高手
壶身
骨清
几何构造
-
描述:
我知道吕俊杰君是在一次与孙家正先生的谈话中,得知他还是一位武林高手。尔后,我便开始关注这位具有神秘色彩的年青紫砂大师。将紫砂艺术与书法、绘画、琴瑟、京剧相联想,已习以为常,但将紫砂与武术、拳道相关联,不免有些牵强。所以孙家正先生的介绍也是抓住这个矛盾的关键点。作为听众的我也特别留意。我曾于十八年前见过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并作文《分毫之间》,说的是顾先生为艺为人的态度。他那内敛、谨严,话语问一丝不苟的认真也表现出对事物评判的尖刻。我曾带外国艺术家制陶于宜兴,与紫砂艺人过往甚密。对紫砂类大
-
驾着五彩祥云翻山看海
-
作者:
暂无
来源:
明日风尚·畅游江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字
博物馆
生命
优胜劣败
品位
媒体
穿针引线
工作关系
感情生活
雕塑
-
描述:
驾着五彩祥云翻山看海
-
论城市雕塑文化的传播功能
-
作者:
宋晶欣
来源:
牡丹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载体
生存空间
接受者
雕塑作品
传播功能
艺术潮流
视觉冲击
创造能力
城市雕塑
文化象征
-
描述:
城市雕塑是当今社会最为流行的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它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传播一个城市的精神含义和历史文化,拥有艺术性展示的功能。很多优秀的雕塑作品都是一个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纪念性很强的物品
-
城市雕塑生态化的应用探究
-
作者:
刘瑞
来源:
牡丹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思维
城市环境
人工制造
生态文化
序列化
生态哲学
人工环境
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雕塑
环境空间
-
描述:
在城市雕塑设计创作中,对其实施材料及成型技术上的运用实践,使其在矗立于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后舒缓、改善人工制造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污染,平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使它成为自然环境、建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