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卷首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传统与现代   美院   毕业创作   增刊   横向   高校   作品   雕塑教育   应届毕业生  
描述: 2005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雕塑专业应届毕业生作品增刊在各高校雕塑专业的积极支持下,经过雕塑杂志编辑部的努力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是一次新生着、收获着并希望着的聚会! 从中国当代雕塑的历时性背景看
九九’中国雕塑论坛纪要
作者: 乔迁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院校   课程设置   艺术发展   艺术家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专业委员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描述: ’99《雕塑》论坛的议题是雕塑教育问题。五月上旬在西安正式举行研讨会时,会前会后收到该论题文稿就有数十篇之多,或总结过去,或瞻望未来,或评论现代,许多从事雕塑教学的教师和学者都积极地惠寄稿件或在论坛上发言,气氛之热烈,精神之投入是历来论坛所少有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期仅能首发几篇论文和发言稿。
卷首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毕业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   优秀作品   第二代   教学成果   雕塑教育   本土化   专业   高等艺术院校  
描述: 卷首语
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移师厦门 专家汇聚探讨“理想与现实”
作者: 稳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教育学   相结合   毕业生   集美大学   艺术家   大学生   优秀作品   厦门市   雕塑教育   理想与现实  
描述: 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移师厦门 专家汇聚探讨“理想与现实”
关于发展中国雕塑“网上教育”的前瞻性探讨
作者: 李宇光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学   远程教育   网上教育   教育模式   信息化时代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发展中   计算机   国际互联网  
描述: 本文是李宇光先生为’99中国雕塑论坛《雕塑·教学·发展》而撰写的论文。由于此文视点独特,着眼于未来,我们从“论坛篇”栏目中将其摘出,放在“教育篇”中供大家研讨。 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事物发展
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栏目   海外   毕业生   毕业创作   美术学院   增刊   中国与世界   雕塑教育   比利时  
描述: ~~
融合·创新·升华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继承与创新   艺术家   文化艺术   雕塑理论   雕塑家   东方与西方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艺术魅力   雕刻艺术  
描述: 雕刻产业的振兴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也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启迪。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沐浴着这种悠久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其衣食住行无不渗透和体现着这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哲学、文学以及艺术的不同且又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风格流派,一代代地流传至今,并影响着各个领域,乃
读编交融 共话城雕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加   社区环境   发行部   岩盆   新事物   鉴赏能力   雕塑教育   城市雕塑   具体要求   部分内容  
描述: 为了提高全民对城市雕塑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普及雕塑教育,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个日益走进大家生活的新事物,以期帮助政府更好地营造公共社区环境和艺术环境,自本期开始,本刊将长期举办“我看城雕”的征稿活动,具体要求有以下两部分内容:
我们的理念——2006全国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座谈会发言摘要
作者: 稳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毕业生   毕业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   优秀作品   教学理念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指导教师   公共艺术  
描述: 7月9日上午,借2006全国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开幕之机,全国教育界、雕塑界的各位专家领导,各高等院校雕塑系的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共同坐在了一起,举行了一个以“我们的理念”为主题的雕塑教学研讨会
雕塑艺术教育魂系何处
作者: 黄邦雄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雕塑造型   雕塑教育  
描述: 雕塑艺术教育表面上的强大并没有掩盖实质上的虚弱。有不少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面对实在的社会市场时难以招架。雕塑教育失魂了。失魂的根本原因是:重“技”轻“道”。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传统造型精神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灌输。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