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近现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28 条
-
区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江西区域文化为例
-
作者:
李松杰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江西
区域文化
-
描述:
高校德育教学的共性影响到德育教学实践,进而削弱德育教育的影响力,而区域文化的融入恰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江西有大量优秀人才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将这一历史资源合理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能调动学生
-
景德镇艺术瓷拍会屡创高价
-
作者:
暂无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作品
珠山八友
艺术陶瓷
景德镇
艺术瓷
拍卖会
近现代
-
描述:
日前,2008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在景德镇举行,156件近现代陶瓷作品参与拍卖,其中已故陶瓷大师、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作品拍出最高价210万元。
-
汇集精品力作 推动瓷艺发展——北京匡时春拍近现代与当代瓷首场巡展侧记
-
作者:
红河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景德镇
民国时期
拍卖公司
大师
当代
精品
作品
中国近现代
北京
-
描述:
一件件名家精品,让人震撼。5月1日至3日,由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举办的2011春拍近现代及当代瓷拍品巡展如期在我市御窑工艺博物馆开展,广大收藏爱好者纷纷前来一睹名家大师的精品佳作,不仅如此,展览还吸引了不少作品作者本人或后人前来参观。据了解,北京匡时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
-
景德镇历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刍议
-
作者:
蔡定益
来源:
黑龙江史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景德镇历史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描述:
景德镇历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具有可行性,符合重要文件精神,有利提高学生兴趣,便于实践教学。景德镇历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可资利用的资源有陶瓷历史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建设改革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
作者:
蔡定益
来源:
沧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体化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依据符合中央文件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便于加强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有指导学生调研红色资源并撰写报告、指导学生创作历史剧并表演、指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并写作观后感。
-
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题材艺术瓷
-
作者:
刘禄山
彭舟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景德镇
艺术瓷
南昌市
传奇色彩
题材
郭子仪
女仙
近现代
画面构图
-
描述:
在南昌市的老房子中,张公馆是一颗华丽的明珠。公馆建于1915年,1923年竣工,坐落在市中心区域——三眼井的友竹花园,出资建造人为清末民初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辫帅"张勋(1854—1923)。其地基也颇不平常,为明代奸相严嵩府第故址。公馆现仅存两栋法
-
中国近现代瓷业史在《纲要》教学中的尝试运用及意义——以一般工科艺术类院校为中心的考察
-
作者:
詹伟鸿
来源: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实践
一般工科艺术类院校
近现代瓷业史
-
描述:
自古以来,瓷业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结合一般工科艺术类院校教学实际和“国运兴、瓷业盛”这一国器的特征,按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篇章的结构,可以相应
-
大国工匠陶瓷文化系列之景德镇瓷录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解放前
清末民初
中国近现代史
陶瓷文化
陶瓷作坊
景德镇市
都昌县
-
描述:
陈海澄先生(1934—2014)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江西都昌县籍。 其父陈茂虎先生清末民初之人,15岁时都昌连年水灾,无法生活,靠讨饭来到景德镇谋生,到其他陶瓷作坊打杂,后自己办了工厂号
-
试论中国近现代教师形象
-
作者:
张德山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师形象
教育
中国近现代
-
描述:
中国近现代教育由于面临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中西文化冲突与汇合的这个大时代背景,导致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不同于其它历史时期的特点,这一独特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实践,造就了中国近现代教师的教育宣传家形象,具体实行者形象和教育改革家形象。
-
浅析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作者:
朱斐翡
张莉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画艺术
继承
近现代
发展
-
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社会巨变,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都围绕社会适应的话题展开了一定创新探索,于中国画而言亦不例外。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中国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一方面积极借鉴西风,引入其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