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赋 】搜索到相关结果 365 条
澳门港与海上丝路澳门《文化杂志》反映的研究成果
作者:
黄晓峰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文化交流,探讨澳门独特个性及葡萄牙人远航东方的历史影响,进而加强两国之间的密切往来”(1 )。为了面向国际学术界,这份季刊一开始就分别以葡、中、英三种文本出版。《文化杂志》的面世,见证了澳门回归祖国过渡期所蕴涵的极其深刻的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进程,可以说,亦相当适时地翻开了澳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篇章。
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的生平与艺术
作者:
胡光华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审视,20世纪中国美术的显著特征,是以革故鼎新、大规模引进传播西方美术及美术教育为其世纪情结的,可谓多元化、多样化美术新文化体系建构的世纪。1999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标志著中国美术百年的终结,也展示了这种美术新文化的架构:即中国美术品类与西方美术品类共同浇铸20世纪中国美术的基础结构。人们不禁要问,为甚么一个古老文明泱泱大国,会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容纳西方美术?为甚塺西方美术品类会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文化的主要成份?
葡国与澳门宗教艺术及西方传教士对中西美术与乐舞戏剧交流之贡献
作者:
李强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始自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诸国,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所实施的海外殖民扩张主义,陆续派遣一批批曾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训练有素的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顺着海路与陆路借道澳门来到中国。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徐日升等传教士在传授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奉献给明廷天主、天王母图像、万国图志、西琴与琴曲乐谱,及后协编《西琴曲意》、《律吕纂要》等中西艺术相融合的入门书籍。至康乾时期,又有郎世甯、王致诚等传教士为清皇室贡献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神像,继而为宫廷皇亲国戚绘制画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朗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西洋画师奉旨绘制了十六幅“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铜版画,为中西美术交流起到推波助澜的示范性作用。随之,西方传教士驻足在中国分割的租界地,澳门的中外人士于南方沿海城市,大力兴办西洋画室、西方油画、版画、雕塑展览,继之创办教会艺术院校,组织唱诗班吟唱赞美诗、弥撒曲,以及组建西洋管弦乐队,并由耶稣会出面邀请西方歌舞、歌剧团来华演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中国传统乐舞、美术与戏曲艺术的转型及发展。
地志画:记忆中的澳门风景
作者:
莫小也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地志”在汉语中指“舆地”,西语 Topography 包含地图绘制(Mapping)与描绘艺术(DescriptiveArt)两层意思。地志画(Topographical Painting)主要指一种描绘乡土风物、地理形势的图画。四百年来,东西方艺术家为澳门描绘了数百幅地志画,尤其是自西望洋山、东望洋山上俯瞰的澳门全景、从外港与内港海面上眺望的立面景色、特写的妈阁庙、圣保禄教堂、南湾海滨景点常常出现在画面之中。其中延续至今的文化遗产使澳门在世界上获得非凡声誉。以油画、素描与水彩画真实记录的自然、街道、人群与习俗的澳门地志画,不仅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还为人们认识昔日澳门,特别是理解本地的城市建筑找到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西洋木美人与妈祖信仰
作者:
江滢河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广东新会博物馆收藏妷两件非常珍贵的西洋木美人油画像(1 ),作为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洋油画作品,是反映早期西画东传历史的珍贵实物。明清时期,西洋木美人油画在闽粤沿海的民间社会辗转搬移,受到广泛关注,其所
封面说明 (44期)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本期封面由马伟达(Victor Hugo Marreiros)设计 本刊今年新出版的外文版(葡英双语合刊)第一期收进了好几幅香山嶴及珠江口海域的中外古地图作插页。设计者用了点儿或称“后现代”的填色点染工夫,有些还做出了玉白底色青花图案的釉彩效果,竟也能熔古今中外的历史残迹和时髦艺术于一炉,聊供不屑于一顾澳门街往事的“新新人类”猎奇者明白些儿用电脑复制二度空间文物图象玩艺儿也能拼凑出“后现代”的新奇灵感。
澳门不陌生
作者:
王蒙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199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和妻子獃在路环岛的旅馆里,面对着无垠的大海和灿烂的阳光,享受澳门的宽广和美丽,也许还有一种迷茫:这是甚么地方?我并不常常在这里造访。澳门是个小地方,谈起她的平方公里,你会心疼她,甚至想把玲珑的她放在口袋里,你生怕她被一阵大风暴刮得无影无踪。澳门又是个大地方,因为她与巨大的祖国相连,又与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以及太平洋相连。不论是在澳门半岛还是走上凼仔岛和路环岛,你不会觉得任何的局促。 旅馆的滨海路上有一块高尔夫球练习场,有几个人在那里不慌不忙地打着球。海滨道路上花卉盛开。这里没有冬天,这里一切安详。
一位最早在肇庆传播西方文化的人
作者:
萧健玲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北京在 2000 年新世纪到来时修建了史无前例的“中华世纪坛”,在其金碧辉煌的环形世纪厅中,把对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用浮雕一一展现。在一百多位名人中,有两位外国人,一位是沿凓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东方、把中国文化带到西方的马可.波罗;另一位就是从海上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利玛窦。在这命名为“中华千秋颂”的大型浮雕图中,对利玛窦的评价是这样的:“利玛窦(1552 - 1610),意大利传教士,他在中国二十八年,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结识当时的文人、学者,并修建了礼拜堂,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坤舆万国全图〉为一幅世界地图,由他绘于肇庆,1602 年刊行于北京。”
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
作者:
邢荣发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虽然今天已成为澳门的地标建筑,但它的文化含量远超出它作为一座地标建筑通常具有的条件。该立面的浮雕内容是一部传天主教的“天书”,以直接传递讯息的方式将教义展现于立面上,这是在耶稣会总结了早期在华传教的经验之后,认识了中国人对事物理解的方式后设计建造的。本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圣母踏龙头浮雕中的七个龙头其义乃隐喻天主教教义中的七宗罪,而且认为,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的建筑风格应属于前巴洛克时期的矫饰主义风格。
气象峥嵘 绚烂寓于平谈——评蒋仁庵先生的书画艺术
作者:
王世德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象
书法笔意
书画艺术
陶渊明诗
工笔画
书画家
绚烂之极
基本功
文史研究
随物赋形
描述: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老书画家蒋仁庵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锐意求进,不断革新,自强不息.他先是作工笔画,养成虚静专注、一丝不苟的作风.全面地锻炼篆、隶、楷、行、草等书法,溶入花草、虫鸟、人物、山水等画.后期,他放弃人物、山水,专攻花草和虫鸟.他融化书法和工笔画功夫.打开写意画的新天地,狂放不羁,气象峥嵘,色彩绚烂,雄强劲健.到老年,绚烂归于平淡,寓于淡雅疏放中.从不苟的工笔,到狂放的写意,再到平淡的疏雅,标志着他几十年锐意求进,不断革新的历程.他的今日成就是建筑在他几十年孜孜不倦努力进步的基础上,建筑在他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积累的深厚素养上.正如苏轼所说:“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何不取旧时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
<
1
2
3
...
31
32
33
...
35
36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