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020 条
-
瞬间的永恒——浅谈郑金岩的人物创作
-
作者:
张筱曜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感受
悠然见南山
女艺术家
超现实
采菊东篱下
再现形象
杜尚
历史叙事
画中
《向日葵》
-
描述:
自古中国追求的表现形式是在自身之内的,个人的语言符号并非刻意塑造的,郑金岩所追求的简约、空灵、淡远而又深邃的艺术境界源自于继承传统血脉的自我内省,他通过将中国传统精神气质和油画特性融合于一体实现了对艺术精神的追问。郑金岩的艺术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他通过当代人与古代人情感的共鸣将传统和现代贯通起来,呈现出对当代精神的拷问,在现实与虚无之中,追忆过去,反省当下,定格永恒。
-
王国俊:稍纵即逝的结构
-
作者:
R.A.苏里
刘惠芳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感受
悠然见南山
女艺术家
超现实
采菊东篱下
再现形象
杜尚
历史叙事
画中
《向日葵》
-
描述:
的生命。无需强调光学的暗示,客体对象可被构想,我们见证并看到,无需其他的感官能力。我们从他的影像创作所体验到的形态模拟,导致了对规则的抛弃。如作者所言,王国俊是位敏感且投入的评论者,他将自己目睹的主要结果和社会的断裂结合在一起,使得个人诗性的解放与创作者充满生动想象力的诗艺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
公共雕塑的形态与理论话语——兼及“入境”首届成都东湖公园公共雕塑展的评述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形式语言
西方艺术家
克莱门特
克莱夫
现代主义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
三度空间
超现实主义
希腊哲学家
-
描述:
雕塑艺术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演变其社会意义发生着改变。当今语境下的雕塑艺术中,出现了“公共雕塑”的艺术范畴。本期,我们关注了“入境”首届成都东湖公园公共雕塑邀请展。此次展览正是用开放展览、互动交流的方式,展开对公共雕塑的形态与理论话语权的探讨。具有社会审美、语汇表达方面的阐释意义。
-
镇纸和镇尺的区别
-
作者:
羊女氏
来源:
天津社会保险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京杂记》
疏石
图片说明
白象牙
昭阳殿
陶雅
案上
羊脂玉
玉猪
卧马
-
描述:
镇纸,应该最早出现在中国。先不说中国发明了纸,使用镇纸还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在纸面上写写画画,二是在水平的平面才用得上。外国的油画、水彩画是在倾斜的立面上画,两类画种视线不同,使用的“用具”也大相径庭。中国画是画在宣纸或绢上的,一般把纸绢平展在桌案上,纸轻薄,必须要有重物压在上面,于是
-
自然与生命——上海自然博物馆
-
作者:
江泓
来源:
天天爱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型建筑
兰花螳螂
上海自然博物馆
使人
右手边
生存智慧
非洲象
地球家园
雕塑公园
动物标本
-
描述:
上海市的静安雕塑公园内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大型建筑,这座建筑从上往下看像一个巨大的绿色鹦鹉螺,这就是著名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据介绍,采用这种设计是因为鹦鹉螺这一简单而又经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续存在了几百万年,寓意着博物馆"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从正面看
-
游西安坡博物馆
-
作者:
贾雯博
来源:
天天爱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型建筑
兰花螳螂
上海自然博物馆
使人
右手边
生存智慧
非洲象
地球家园
雕塑公园
动物标本
-
描述:
半坡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坡博物馆展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勤劳的半坡姑娘取水的雕塑。
-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油画先驱李铁夫的艺术
-
作者:
钟耕略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萨金特
水彩画家
绘画观念
腐败无能
中山先生
印象主义
委拉斯贵支
满腔热血
李铁
-
描述:
李铁夫[1]是我国第一位远赴重洋到欧美求艺的先行者,是中国近代油画艺术的先驱。他留洋四十年,不但以坚实的艺术功力饮誉画坛,且把满腔热血无私地贡献给推翻腐败无能的清廷的革命。他自诩"生平两大嗜好
-
《八○后的星期天》
-
作者:
贺英伦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灵
形式
意象
精神
-
描述:
《八○后的星期天》
-
新中国的纪念碑雕塑创作与叶毓山的贡献——从“遵义红军纪念碑”出发
-
作者:
焦兴涛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雕塑
空间综合体
独立的面孔
因势象形
-
描述:
本文从具体的个案"遵义红军纪念碑"出发,从作品的时间线索、创作手法、美学特征等多角度呈现了叶毓山创作当中较为重要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作品,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艺术家具有鲜明特征的纪念碑雕塑语言形成的内在逻辑,折射出新中国纪念碑雕塑的发函历程,呈现了前辈雕塑家寻求中西方结合的风格/样式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
有这样一种态——王少軍访谈
-
作者:
王少軍
秦建平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方式
西来
艺术历程
中央美术学院
我自己
负空间
这一代人
人物塑造
范迪安
具象化
-
描述:
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軍教授个展“态”,于2015年12月2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许多人将此次个展理解为“个人回顾性展览”。并非如此,此次展览是学校对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身上凝聚了美院精神、充满文人气息的一代艺术家、一代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