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风格摭谈
作者: 孙照金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突出特征   精神风貌   南阳汉画像石   审美趋向   汉代社会   艺术风格   画面布局   雕刻技法   形象刻画   艺术追求  
描述: 汉画像石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艺术追求、审美趋向大有裨益。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如下5种突出特征:(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
意象:雕塑艺术之“魂”
作者: 杨西文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载体   思想因素   思想意识   批评家   欣赏者   创作者   雕塑艺术   意象  
描述: 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1914 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把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尽管这一解释还不够全面,但却触及了艺术的核心概念——意味。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其物质载体背后都蕴涵着情感和思想因素,包括创作者、欣赏者或者说人或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识,如果丧失了这一点, 艺术的价值和意义都将无从谈起。
浅谈制约格律诗词发展的四大阻力
作者: 华嗣   来源: 长白山诗词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诗词   创作发展   中华诗词   诗词界   报刊   繁荣景象   组织   伟大复兴   格律诗词   旧体诗词  
描述: 目前,旧体诗词创作出现了自唐宋后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诗词组织自上而下体系完备,报刊园地比比皆是,诗人遍地,诗词数量不可胜数。然而冷静地思考一下,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潜匿着一种本质的危机,那就是诗词
何坚宁:对太阳有品味的男人
作者: 三川玲   文建平   来源: 潇洒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太阳   生命感   交响乐   生活方式   抽象   男人   侵略性   油画   画册  
描述: 他从不主动结交关系,却是活跃社交场的中心;他生活简单到只剩三件事,却每每令那些丰富多彩的人羡慕;他似乎与时尚毫不搭调,却能创造出时尚杂志上的生活方式。
张静伯:站在抽象和具象边缘
作者: 贠冬鸣   林茜   来源: 河北画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连环画   抗美援越   刘伯承   艺术家   抽象   国画家   雕塑   中学时期   闷罐车  
描述: 在河北画坛,身居保定的国画家张静伯被视为"全能"型画家。他学过雕塑学过版画,他教过素描教过色彩,画过油画、连环画,现在则以国画知名。可谓"车钳铆电焊"无所不能。刘伯承元帅将西方的"杂种旅"译成"混成旅",想必张静伯的艺术"混成旅",也该有着自身的"线向"的。我18岁从遵化县第一中学参军入伍,成为铁道兵二师一名战士。新兵军训结束,被闷罐车拉到越南,来到抗美援越前线。开山造路,连队生活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但终因表现出色,被调到师司令部当首长警卫员。虽然我生在农村,却并没真正当过农民。说到干农活儿,仅仅是中学时期利用寒暑假,到生产
印象与心象——黄阿忠油画的海派艺术特征
作者: 尚辉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野兽派   心象   巴黎画派   意象性   中国油画学会   抽象表现主义   艺术语言   上海美术馆   后印象派  
描述: 印象心象——黄阿忠油画的海派艺术特征
中国油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作者: 赵景海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   光和色   中国当代油画   体量   塞尚   精神财富   印象派画家   莫奈   中国美术馆   中国油画  
描述: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变化的文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人类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双足,它们在体量上保持着对称与均衡,在运动中体现着协调与一致。
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再认识——当下高校现代工笔人物画教学的思考
作者: 倪龙娇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思潮影响   中国绘画史   现代艺术   意象性   现代水墨   画中   表现技法   线描   写意花鸟画  
描述: 在现代艺术思潮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加强传统表现技法教学十分重要。学生的创新必须是在理解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的临界点上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重新审视清代雕塑的历史地位
作者: 蔡增杰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构思   生命意识   审美认知   地域色彩   文人士大夫   个人风格   清代宫廷   人物形象   当地历史文化   石窟造像  
描述: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清代雕塑颓败不堪,不值一提,对清代雕塑采取一笔抹杀的态度。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意识形态、审美认知、生命意识等深层次去研究,就会重新认识到清代雕塑的历史地位。我们发现清代雕塑是由宗教、皇权走向世俗、民间的重要时期;清代宫廷小型工艺品雕塑制作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清代民间雕塑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个人风格。
漓江印象
作者: 高启蓉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似   时间   甲板   地方   神仙   翠竹   景点   桂林漓江   印象   何仙姑  
描述: 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我终于有幸做了一回那“百里画廊”里的画中人。登上游轮,顺江缓缓而下。漓江不宽也不深,但她绿若翡聚、清澈见底。水底鹅卵石清晰可见,水草摇曳处,时见小鱼、小虾游来游去。每有船过,一簇簇浪花欢叫着、嬉戏着跑向岸边, 让人有一种想亲近她,并与她融为一体的欲望。沿江的山峰有的像龙头,昂首挺胸,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有的拔地而立,紧偎漓水,苍青奇翠的孤峰,像出水的碧莲;有的山峦起伏,形似笔架;有的石壁如削,如石林耸秀。江畔古镇,更是仿佛桃源仙境一般。有晒得黑黑的光腚小孩在岸边戏水,有老渔翁坐在自扎的术筏上悠闲地捕鱼,有白色的小鸭、小鹅在游弋……这如诗如画的景、如真如幻的色, 让我顿觉心中所有的不快烟消云散。此时真希望时间停留,让我不要离开这景致才好! 船至杨堤,只见青峰锁江,碧水萦回,两岸翠竹茂密,形似凤尾,迎风摇曳。这时船的右前方,出现了一组形态各异的山头。八仙过海的故事家喻户晓,那么这八位神仙在各显神通过了大海之后又到了什么地方呢?原来,他们来到了桂林漓江。最左边的那位头顶光秃、大腹便便的是铁拐李,后边高个子的是曹国舅,第三个小巧玲珑的是何仙姑,紧跟在何仙姑身后的是韩湘子、蓝采和等人,最后一个光头翘肚子还张着大嘴巴的便是汉钟离。听说这八位神仙来
< 1 2 3 ... 35 36 37 ... 39 40 4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