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形象·对话——中国油画、工笔重彩、水墨肖像艺术展”在京举办
作者: 汉初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艺术展   工笔重彩画   中央美术学院   水墨   中国油画学会   肖像画   对话  
描述: 由中国油画学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联合举办的"形象·对话——中国油画、工笔重彩、水墨肖像艺术展",于2007年12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了52位分别在油画、工笔重彩、水墨领域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画家的156幅肖像画作品,其中既有画家们早期的代表作,也有近年的新作。
秋[油画]
作者: 占山   来源: 十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理论   东方   象文化   图式   话语权   学术平台   架上绘画   意象油画  
描述: 秋[油画]
约会春天[油画]
作者: 王沂东   来源: 十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理论   东方   象文化   图式   话语权   学术平台   架上绘画   意象油画  
描述: 约会春天[油画]
葛根塔娜[油画]
作者: 龙力游   来源: 十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理论   东方   象文化   图式   话语权   学术平台   架上绘画   意象油画  
描述: 葛根塔娜[油画]
游走于时空与中西樊篱外的精神呈现:评秦旺才的油画作品
作者: 杨维民   来源: 美术向导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形象   媒材   构图   艺术家   时空   民族化   中国画   作品   油画  
描述: 的韵味俨然超过了油画里西方的意味.那色彩,那构图.那线条.那形象.仅这表象就是借西画之媒材表现了中国之风韵。在他的画中.可以真切
对现代中国油画“意象”的解读
作者: 蒋登攀   来源: 美术向导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意象   民族化   本土化  
描述: 中的民族化,本土化问题.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本文通过油画和油画意象在中国的发生发展这根线来探讨它们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当代油画意象性的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
孙玉敏工笔画的当代人文意蕴
作者: 尚辉   来源: 美术向导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人文意蕴   中国工笔画   造型能力   人物形象塑造   现实生活   当代   中国画   艺术语言   深度与广度  
描述: 诸多的社会条件,促发和推动了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复兴与繁盛。但在艺术语言上,引发当代中国工笔画发生变革的,无疑是这种绘画写实造型能力的强化和色彩表现力的丰富。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写实造型能力的强化,无疑提高了工笔人物画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而色彩的丰富表现力,也无疑为工笔人物画的这种现实生活的表现增添了无穷的艺术创造性。写实造型和丰富的色彩都源于工笔画对于西画艺术语言与绘画观念的借鉴
沉静艳丽的彼岸——张驰的艺术想象
作者: 祁海平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常   艺术想象   天使   沉静  
描述: 深邃的天空 沉默男裸长满白玉兰 残血 木然的马头替代了月亮 在死寂的火山下金属般的心脏发问无常 天使精灵白鼠到处游走 黑鸟飞过…… 这不是一首诗,而是张驰作品中形象元素的罗列.这些形象元素都有其特指
历史的精灵——任哲雕塑的形象解读
作者: 郝青松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辞语言   艺术经验   形象   历史   解读   艺术形态   雕塑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近20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一种艺术经验的观看——对寓言式艺术形态的熟视.反讽、隐喻作为一种有效的修辞语言,成功地使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一个策略性通道中,把国际空间作为一个入口,确立了自身的合法化存在,并使寓言策略普及为当代艺术的波普语言.然而,现实又继续发出提醒,另一种危险开始显现,并已泛滥成灾.对某一种类型式语言模型的群体膜拜,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瘟疫.当符号语言的产生不是出于信仰,而是来自没有独立精神立场的投机性的迎合行为,这种符号语言的既得身份就面临垮塌的可能.任哲的雕塑,就是反向针对这样的语言背景创作出来的.
意象构图意象造型意象用色——谈我的蒙古族妇女工笔人物画
作者: 苏茹娅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意象造型   创作道路   蒙古族文化   用色   蒙古族妇女   构图   传统中国画  
描述: 我以前试尝过很多绘画材料,一直苦苦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恰恰以前没被我重视的"传统绘画"开启了我的创作道路,使我对中国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意象性蒙古族妇女工笔人物画。它源于我对传统中国画和蒙古族文化的热爱,点点滴滴,逐渐积累而成。
< 1 2 3 ... 18 19 20 ... 51 52 5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