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记】搜索到相关结果 25 条
-
甘泉(雕塑〉
-
作者:
杨为铭
来源:
长江文艺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年轮
季节
皱纹
记忆
烟尘
城市
不协调
雨水
雕塑
樟树
-
描述:
甘泉(雕塑〉
-
李起超艺术论的启示——读《石头人人间浪游记》
-
作者:
何士光
来源:
山花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启示
艺术论
雕塑作品
游记
原型
艺术家
石头
追寻
-
描述:
李起超的中篇新作,《石头人人间浪游记》,似乎是一篇悲壮的艺术论。艺术家,艺术家的雕塑作品石头人,还有石头人的原型大坎,都在我们置身其间的这个人世上浪游过了。这浪游的情形怎样呢?是什么抓住了一个人
-
沃土上的脚印(潘鸿海和他的油画新作)王文宾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汇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邹容
三层楼
廖仲恺
黄兴
朱执信
蒋翊武
章炳麟
宋教仁
陆皓东
访问记
-
描述:
沃土上的脚印(潘鸿海和他的油画新作)王文宾
-
“啵咧”出国记
-
作者:
桂子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乐器
吹管乐器
马骨胡
民族歌舞团
新加坡共和国
国记
啵咧
为之倾倒
郑朝
怨隙
-
描述:
去年的晚秋,红霞满天,桂子飘香。啵咧——“壮族的骄子”,踏着五彩的长虹,带着壮乡泥土的芬芳和民族的情谊,飘洋过海,来到了美利坚合众国。在这异国他邦的艺术节上,啵咧大展风姿,使各国艺术家和观众为之倾倒。啵咧,是广西壮族古老的吹管乐器,它形似唢呐,已
-
从民间走向银幕
-
作者:
杨琳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
刘三姐
改编者
秋翁遇仙记
语言文学
电影艺术
中外文学
艺术发展史
表象性
民族民间文学
-
描述:
综观中外文学艺术发展史,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而都对文学、戏剧、雕塑、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电影艺术也在这丰盛的聚宝盆中摘拣着奇珍异宝。因此,探讨民族民间文学与电影艺术间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民族民间文学是文学体系中最朴素、最原始的文学形式,它的历史和人类的语言同样古老。电影是一门产生还不到一百年的综合性艺术,但是由于电影集中了文学、摄影,美术、音乐、舞蹈诸形式的表象性特点,用画面补充了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