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幽寂 清雅 静谧 梦境——读莫晓松的花鸟世界
作者: 马啸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鸟画   笔墨语言   创作题材   意境   人文精神   中国画   造型艺术   艺术语言   莫晓松  
描述: 幽寂、清雅、静谧、梦境,这便是莫晓松的世界,一个将悠远的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推至你我眼前,感染我们情绪的自然、和谐的世界。在人们的观念中,工笔画就是那些笔触细腻、刻画精致的画种,与那些逸笔草草的写意画相比,无非是想把现实的世界更为逼真地告诉人们,至于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的那些被称之为感觉的东西,
身家性命水墨中:感悟李伯安
作者: 乙丙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巴颜喀拉山   国画语言   画家   中国人物画   华民族   艺术形象   “生”   黄河   艺术个性  
描述: 李伯安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一个生于九朝古都洛阳,长于黄河文明摇篮的炎黄子孙。 他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先后画了十年。从1988年到1998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它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的构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构图,塑造了黄河哺育下众多的中华儿女。他从黄河之源圣山巴颜喀拉画起,通过一组组丰满厚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黄河九曲婉蜒奔腾万里最终归入大海的万古豪气,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 不幸的是,伯安君的身体越来越糟;更为不幸的是,伯安君的心劲儿却越来越足。只要身体稍有好转,他就一头扎进画室,跌荡于他的水墨之圃,忘情于他的人物长卷。朋友们常常劝他,他自己也明白,对他来说,惟有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然而一进画室,他就把握不住自己,一种难以遏制的创作欲如火如茶,不能自己。终于有一天他仆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伯安君终于没有“走出巴颜喀拉”,终于倒在了白雪皑皑高耸入云的巴颜喀拉山上。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进了那一片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伯安君走了,年仅54岁。20世纪末,在这个浮躁与势利几欲抢占主潮的当今天下,像伯安君这样蘸着心血与肝胆作画的画家...
工而有意——文人工笔花鸟画的基本特征
作者: 刘海青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   抒情言志   “心”   基本特征   重要地位   个性情感   中国美术史   工笔花鸟画   “写意”   “意”   文人画   创作主体  
描述: 的抒写。文人参与工笔花鸟画创作的目的是借花鸟抒情志,即文人通过工笔花鸟表达了创作主体的个性情感。这种个性情感古代称之为“意”、“心”、“情”,故有“写意”、“写心”、“写情”诸说。意、心、情都指主体
雕塑的语言与观念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语言   “新生代”艺术   美术学   雕塑  
描述: 我谈谈看作品的感受,这个展览事隔八年,像抗日战争一样获得了伟大的胜利,第一届参加展览的不少人,现在都在各个美术学院担任雕塑系主任,已从当初的边缘进入了中心和主流。八年间的变化确实非常大,不光是画册变得豪华了。我总的感觉在第一届展览时的突破,是从材料上进行的一个突破。1992年的时候正是89现代艺术大展以后,经过一段沉寂,中国现代艺术开始通过一些国际性的展览走向世界,“新生代”画家在现代艺术展之后,表现出绘画的活力,而雕塑非常沉闷,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回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可
《猫城记》:笑的变异
作者: 秦弓   来源: 枣庄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异     猫城记   怪诞   寓言体  
描述: 《猫城记》在老舍的喜剧性小说中别具一格 :此前那种借重俏皮语言与招笑动作的表层幽默少了 ,代之以发自事实本身的深层幽默 ;讽刺的锋芒由温婉向尖锐 ,锋芒所指由偏重于文化、性格扩展到社会、文化、历史
奇思妙想
作者: 小思   来源: 科学启蒙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操作室   生物语言   高级时装   谨防假冒   小型收录机   脂肪分布   奇思妙想   身体尺寸   吸收剂   快译通  
描述: 也许你对身上的脂肪分布不甚满意,试试脂肪推移器吧!通过里面的电磁震荡可以使身上的脂肪发生位移,这样每个人都能成为玲珑有致的美女了。
我心目中的诗
作者: 翼人   来源: 绿风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符   话语   微量元素   语言   诗歌   敲击   神秘   上帝   浮雕   人类  
描述: 诗歌不是语言即话语的浮雕和重塑,她不在修辞中做巢。但她更像上帝的音符,敲击着人类神秘的中心和精神的安宁。她是生命的元素和无数微量元素的惊人结合,是宇宙浩瀚的绝妙音响。
在流行语的背后
作者: 林如敏   来源: 中国青年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革时期   德国语言学家   逝者如斯夫   社会主题   洪堡   时代烙印   集体无意识  
描述: 语言从来不是一条静止的河流。语言同生物界一样,有着不断演进、变化的历史。这一方面是不同语言共同体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另一方面是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同时代、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每个时代
< 1 2 3 ...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