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我对写实油画的理解
作者: 周玉玮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体系   绘画语言   基本的   艺术家   形象思维全过程   模式思维   艺术语言   作品   方式方法   油画  
描述: 2002年9月初辽宁美术馆画廊为本人举办画展期间,看展的观众与我交谈的话题多是关注写实油画的走向及花卉题材尤其丁香花的创作.就此,我谈谈个人体会.……
观念的图像 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作者: 深圳美术馆编   来源: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教学参考资料   学前教育   语言教学  
描述: 观念的图像 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惠安散记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底蕴   福建   惠安   艺术作品   艺术事业   艺术语言   雕塑艺术  
描述: 8月30日 飞机抵达厦门上空时,已是暮色苍茫。从机上向下眺望,山海相依,水天一色。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道路蜿蜒如曲折之河,灯光绰约闪烁似星,使这座著名的沿海城市凭添几许温暖的乡土气息。由福建省惠安县政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惠泉杯”雕刻大赛于8月下旬在惠安举行。应承办单位雕塑专业委员会之邀,我与清华大学美术学
说造型艺术的借鉴、集形嵌合及抄袭、同体转移
作者: 王晓强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体转移”   艺术创作   造型艺术   艺术语言   艺术形式   形式结体   外观形体   叙意内容  
描述: 1、造型艺术“抄袭”的再认定 目前造型艺术上的抄袭之风不绝。这句话公开说的不多,私下论的常有。分析抄袭不绝却少公开批评的原因,一个可能是商品社会里除关心直接私利外,余皆和光同尘的心态,另一个可能
融合与超越
作者: 张威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民族精神   福建   材料语言   雕塑家   艺术背景   雕塑艺术   惠安市  
描述: 在没有去福建惠安之前,我就对这个地方已经非常熟悉了。一是因为惠安是传统的雕刻之乡,民间工艺的代表,更是因为两年前成功地组织了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而
艺术书籍——书籍形态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作者: 董红羽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艺术发展   形态   传统   艺术家   作品   书籍   油画  
描述: 艺术书籍——书籍形态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节奏·旋律——曹国昌木雕艺术解读
作者: 齐喆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专业人士   艺术家   美展   木雕艺术   艺术创作   作品   节奏   雕塑艺术   中国美术  
描述: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或“大”等概念,和我们习惯应用的完整或完美等概念有共性。每次我看到曹国昌的木雕,都会想起孟子这句看似与雕塑无关的话。与同代的艺术家相比,曹国昌成名较早。他的《少女》、《儿子》早在五、六届全国美展时就相继获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受到了专业人士与普通观众的一致喜爱。而七届美展的参展作品《过去、现在与将来》则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纵观曹国昌的雕塑艺术,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种纵轴上的演变,
近观浙江青年油画
作者: 徐刚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受教育   百年历史   艺术气质   改革开放   七十年   中国美术史   浙江   艺术语言   当代青年   油画  
描述: 时刚好赶上改革开放,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既异于老一辈画家,又与中年的艺术家在诸多意识上存在差异,经过十年左右的探索,他们逐步具备了个体艺术语言与艺术气质。本文主要谈谈当代初入画坛的浙江青年油画家的特色与现状。
论设计色彩的运用
作者: 陈爱娟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要素   表现手段   光色   颜色   设计色彩   运用   表现效果   绘画   视觉艺术   色彩革命  
描述: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语言和重要的表现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美术家探索的课题。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探索光色的表现效果,从而扩大色彩的表现领域,是使艺术臻于完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世界
第十章 “与社会交流”参赛范围写作导引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与社会   与时俱进   表达方式   动迁户   形散神聚   有效途径   爱因斯坦   APEC会议   名言警句   余秋雨  
描述: 社会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是一所终身受用的大学,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理应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改变社会。社会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我们接触的许多具体的人、物、事、景,均是社会的缩影:公交车上的抢座与让座的不同风气,邻里之间的融洽与冷漠,街道的繁华与冷清,社区环境的清洁与脏乱,甚至家庭风波,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我们尽力捕捉社会上的热点,挖掘人世间的真、善、美,更好地体现新世纪人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写成文章来弘扬社会上的新人新事,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让文明之光闪耀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1 2 3 ...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