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言】搜索到相关结果 7044 条
-
现当代雕塑的造型逻辑——雕塑本体语言的觉醒与观念发展
-
作者:
廖卫东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当代雕塑
本体语言
造型逻辑
-
描述:
现当代雕塑语言的生成是以对形态的分解开始的,逐渐对雕塑本体语言进行系统的分析演进,并达到以物质化呈现来推进艺术表达。雕塑本体语言的觉醒实质上是艺术发展进程中观者与物质媒介、物质媒介自身、物质媒介
-
论青藏高原油画主题创作群的语言与审美
-
作者:
刘文斌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青藏高原
审美
油画主题创作群
-
描述:
青藏高原油画主题创作群用不同的视觉关注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语言与审美表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显现。青藏高原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浑厚、质朴的原始美,滋润和养育了这些创造不同品味艺术作品
-
方言与民间审美文化
-
作者:
彭会资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民俗事象
吟唱艺术
方言
审美文化
-
描述:
方言既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又是一种审美对象,它跟该方言区的民间审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方言是地方戏曲的命根子,吟唱艺术美的多样性在于方言的多样性,民俗文化美的丰富性
-
评黄泳瑜的“风情散文”
-
作者:
叶植辉
来源:
广州研究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散文语言
艺术论
作者
广州人
鸡蛋花
风情散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
广州市
南方周末
-
描述:
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长期生活在广州的人,对于这个城市的变化,也许习以为常,或者诸多忽略,但黄泳瑜却能以敏锐的眼睛,注视着广州的变化,注视着一种容易被人,特别是被广州人忽视的美——广州风情。他的散文,几乎全部内容都是描
-
扫眉才子知多少
-
作者:
万本修
来源: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李清照
语言
白描手法
女子
中国妇女
东风
易安
文学史
居士
-
描述:
。”(王鸿《柳絮泉》)诗中的“扭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擅长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诗的前两句极赞其文才,后两句隐
-
谁造方块字创开文明门?(下):“汉字起源新说
-
作者:
秋阳
来源:
贵阳文史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方块字
汉字起源
人类生活
文明
语言文字
-
描述:
语言文字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人类生活中,几乎同时同步,由无形到有形,从无声到有声,历经长期的交流磨合,逐渐演变而成。由于族群众多而形成多元的格局。四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鲁南和苏北一带。居住在
-
《木木》的语言风格浅析
-
作者:
蓝泰凯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屠格涅夫
语言手段
作家
艺术感染力
语言风格
动词结构
思想内容
铸造工
语言形式
小说
-
描述:
屠格涅夫是一位“文字的精细铸造工和雕塑家”。他的小说《木木》的语言堪称纯净的你罗斯文学语言典范。本文从作家对词的精选、句子的修炼、句式的变化、作者的叙述、人物的语言、各种语言形式的交替和代换,停顿
-
绘画色彩形式纵横谈
-
作者:
刘立勤
来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绘画
油画艺术
印象主义绘画
塞尚
现代绘画
色彩语言
表现主义
绘画色彩
后印象主义
当代绘画
-
描述:
油画之所以如此富于表现力,最根本的在于它是以丰富多彩的色彩语言塑造绘画形象,用色彩来传神,表情、达意。自有绘画以来,历代艺术家为色彩形式的发展作了许多探索和贡献,绘画的色彩形式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
-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
作者:
蒙甘露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固有色
散点透视
画家
西洋绘画
装饰性
传统工笔人物画
中国画
艺术语言
工笔重彩人物画
中国工笔人物画
-
描述: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
嫦娥奔月铸雕塑
-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防科技工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锈钢
精锻
光色
锻造
工艺加工
嫦娥奔月
艺术语言
对角线
雕塑艺术
中国航天
-
描述:
嫦娥奔月雕塑高6.6米,宽13.2米,以316L优质不锈钢精锻而成,由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遥远历时一年,精心构思,集百名工人锻造而成。组品以自东而西激情饱满的对角线构图形式和十分简练而流畅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