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装】搜索到相关结果 75 条
-
莱茵河畔魏尔市家具博物馆,德国
-
作者:
F.O.盖里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莱茵河
小建筑
附属设施
独特风格
装配厂
家具
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书馆
停车场
-
描述:
本工程包括椅子装配厂、小型家具博物馆以及停车场、门卫等附属设施。椅子装配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拉毛外饰面,天窗与大侧窗采光。附设在大面积厂房北侧的办公、接待等小建筑,其外型复杂、多变,与博物馆及东南面
-
1945年以来的雕塑(一)
-
作者:
Lucie-Smith
诸迪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明史
室内装饰
20世纪下半叶
装饰性
纪念性
著名人物
弗洛伊德
宗教服务
二十世纪
雕塑
-
描述:
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的象征;此外,它还具有装饰性,大至建筑工程小至家庭室内装饰它都侧身其中。到了20世纪下半叶,雕塑的这些职能虽然依旧存在,但在最近这几十年中已经逐渐减弱.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那种过去曾经作为宗教
-
石膏浮雕装饰件进入宾馆和住宅
-
作者:
赵鸿汉
来源:
砖瓦世界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合工艺
城北
金陵石化公司
橡胶模具
发展前景
工程部门
装饰材料
装饰件
-
描述:
以纤维石膏为基材,与玻璃纤维、树脂等其它材料复合的一种新颖石膏浮雕装饰材料,以其不燃烧、不变形、强度高、表面光滑、美观高雅、价格低廉而受到装饰装璜工程部门的极大关注。
-
唐英督陶与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
作者:
熊寥
来源:
争鸣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佳作
烧制
景德镇
单色釉
上海博物馆
釉里红
装饰
青花
成就
瓷器
-
描述:
唐英督陶与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
发展中的瓷都包装行业
-
作者:
曹勋荣
来源:
上海包装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包装行业
历史文化名城
开放城市
江西省
纸包装制品
瓷都
景德镇市
土地面积
发展
包装工业
-
描述:
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省辖市,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位于赣东北。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被列为甲类开放城市。全市辖二县二区,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人。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可直达上海、南京、合肥、厦门和南昌等地,
-
陶瓷包装变奏曲
-
作者:
冯双燕
来源:
上海包装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稻草
陶瓷市场
景德镇
消费者
瓷都
包装箱
包装盒
彩印
陶瓷产品
瓦楞纸箱
-
描述:
只要你往景德镇大街上多瞅一会儿,就会发现:同人们的服装一样,瓷都的陶瓷包裝也变得愈来愈花俏了。市场上,商店里,陶瓷彩印包装箱(盒)在悄悄地展示着它的魅力。“赤橙黄绿青蓝紫”尚不能描绘尽它的色彩,因为陶瓷包装还从一般的黄板纸瓦楞
-
搞好储运 维护包装质量
-
作者:
廖绍基
来源:
上海包装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储运
买卖市场
景德镇
服务质量
消费者服务
包装质量
直接影响
日用瓷
经济效益
维护
-
描述:
我司是经营景德镇内销日用瓷的一个专业性批发公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代表买方,为销地着想,为广大消费者服务的。因此,服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全国各地经营景瓷的积极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买卖市场已经起了变化,努力
-
医药包装行业的一枝奇葩
-
作者:
胡小毛
来源:
上海包装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包装材料
年生产能力
景德镇
北中部
先进企业
江西省
国家标准
乐平
集体企业
医药
-
描述:
乐平铝材厂又名乐平药用包装材料厂,是江西省医药总公司指定填补省内空白而上马的单位。始建于1969年,集体企业,座落在乐平县人民大道与向北大道交叉地点,位于赣东北中部,距“瓷都”景德镇以南42公里。我厂89年被评授予“省级先进企业”光
-
青花麒凤纹盤
-
作者:
赵宏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组合表现
装饰图案
景德镇
祥瑞
手法
故宫博物院
元代青花瓷器
展翅
莲花
凤纹
-
描述:
在瓷器的装饰图案中,龙凤纹非常普遍,而麒凤纹则较少见了。而元代,麒麟作为祥瑞之兽,凤作为百鸟之王,被大量组合表现在瓷器上,名之威凤祥麟。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麒凤纹盘,为元代景德镇所制。口径四十六点一、足径二十六点一、高七点九厘米。在盘中心的莲花和云纹当中,凤鸟展翅翱翔,麒麟跃步奔腾,充满麒
-
富有装饰韵律的意象构成
-
作者:
黄明新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显著点
装饰设计
韵律
中国文化精神
意象构成
陶瓷艺术
装饰样式
装饰艺术
视觉构成
审美意象
-
描述:
柯和根陶瓷艺术大有开掘一代装饰风的审美指向.这得益于作者视野里收入的两个相映成趣的镜象,但更多的是得益于前辈艺术家倡导的“采风写趣”,并在“对人与自然的深刻恋情中”感悟到装饰设计的真谛,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