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表】搜索到相关结果 711 条
-
中国油画艺术融合与创新:简析具象与意象油画的审美及表现
-
作者:
洪新发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意象造型
具象艺术
美学观念
表现形式
意象艺术
中国画
艺术形式
中国油画
审美特性
-
描述:
以中国画写意为代表的美学观念更为人知。为了更好地解读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与美学观,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
-
舞蹈题材油画作品浅析
-
作者:
韩继强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舞蹈形象
人物造型
现代舞蹈
达尔克罗兹
题材
表现主义
创作
作品
舞蹈纹彩陶盆
-
描述:
舞蹈作为一种用人物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的艺术,经常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较早的作品如新石器时代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在接近盆口的内壁绘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五人,皆腰系兽皮,并肩携手,欢快
-
具象 表象 抽象:王心耀油画创作轨迹解读
-
作者:
李瑞洪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记忆
艺术家
表象
抽象
解读
老巷
雪域高原
作品
油画创作
-
描述:
至今,人们仍然念念不忘王心耀30年前毕业创作的大幅油画《黄兴在武汉保卫战中》。因为这是我初次看到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的油画作品,此画表现了人民不屈的力量和民族抗争的精神。画面的形象构成,决不是单靠扎实
-
色彩的风暴与表现的力量:郭晓光油画的表现主义特征
-
作者:
陈池瑜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性
建筑物
表现特征
视觉冲击力
画面
抽象表现主义
作品
油画创作
力量
色彩对比
-
描述:
表现主义油画是20世纪以来艺术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发生在20世纪初法国的野兽派、德国的表现派及20世纪中期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打破了20世纪以前西方艺术中的"模仿"、"
-
论“笔墨”精神与画家的艺术修养
-
作者:
张宽武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作品
画家
情感表现
“笔墨”
独特个性
艺术修养
精神
学识修养
-
描述:
个性的情感表现。一、笔墨精神是画家永恒的艺术追求画家执笔用墨在宣纸上精心构思,使原本孤立的笔和墨联动而表现出人物、山川、花鸟虫鱼等的自然百态和五彩缤纷
-
论现当代雕塑材料的非物质化现象
-
作者:
李政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息材料
非物质化
体材料
表现形式
小便器
作品
传统雕塑
现当代
现代雕塑
现成品
-
描述:
雕塑材料的非物质化自然就是实体物质以外的东西,即只能感觉到却摸不着的非实体的东西(如意识、信息)充当了雕塑材料,成为雕塑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普通意义上的材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独立性,又有与实体材料的不可分割性。让我们以实例来探讨材料的非物质化现象。众所周知,杜尚作为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先导,他的现成品艺术影响
-
“未来主义之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
作者:
萧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表现题材
意大利
未来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
艺术门类
中国美术馆
20世纪前期
-
描述:
时值《未来主义宣言》发表百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市政府和北京意大利文化处共同主办的“未来主义之路”展,于2010年9月8日至10月28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发轫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
-
造型新奇 白若凝脂:清代白玉精品鉴赏
-
作者:
吴保华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玉器
表现手法
白玉
清代
鉴赏
造型
精品
鼎盛时期
-
描述:
清代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型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朝所未有的。玉器千姿百态,品类层出不穷,借鉴多种表现手法,圆雕、浮雕、镂雕、俏色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下面介绍几件清代
-
公鸡的智慧
-
作者:
侯全明
来源:
杂文选刊(上旬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慧
领导
外表
母鸡
神权
人类
阴阳
鸣声
雄鸡
公鸡
-
描述:
没事,就看鸡。公鸡领着一群母鸡。公鸡是这群鸡的领导。领导是单从外表也能看出来的。你看那公鸡,心宽体胖,头戴火红乌纱帽,身穿五彩锦绣袍,爪子锋利嘴巴刁。目光灼灼,雄视四方;鸣声赫赫,达于九州。天赋神权,司阴阳晨昏之交替;地予异秉,得山川草木之精华。
-
刘天怜的奇幻花鸟世界
-
作者:
胡斌
来源:
战士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面空间
传统工笔
传统绘画
作者
工笔画
新变化
表现形式
当代
花鸟
世界
-
描述:
工笔花鸟能够与当代产生什么联系呢?在题材上,它似乎天然地远离了炽热的现实生活,在表现形式上它也更多地归属于传统绘画的范畴,因此它的命运要么是由作者握之孤芳自赏,要么就是成为日常家居生活中的装饰品。刘
<
1
2
3
...
59
60
61
...
70
71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