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存在与虚无:当代雕塑艺术面临的尴尬
作者: 张先春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尴尬   人与自我   自为的存在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   当代   雕塑艺术  
描述: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把他人看做引起冲突的根源.原因在于:他人与自我是等同的.都是自为的存在.他人有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着世界。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简说罗朗的风景油画
作者: 淅雨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村野   自为   流泉   鸟鸣   物各有主   造物   云间   简说   苏轼   油画  
描述: 苏轼《前赤壁赋》有这样一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所说,表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即对自然的向往和陶醉。隐逸山林,沐浴流泉的洗濯,倾听“鸟鸣山更幽”的至境,心灵找到永久的栖息之所。“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可谓此心
从自为走向自在——当下中国油画的图像特征
作者: 刘少牛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油画语言   自为   图像特征   80年代   精神超越   自在   中国油画  
描述: 中国油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即80年代中国油画的语言学习期,90年代中国油画语言的发展期。实际上。在80年代的油画中,属于现代主义类型的绘画作品已经试图通过触及存在而达到精神的独立,对于形式的迷恋本身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现代主义过多地受西方绘画形式的直接影响,在表述精神超越时遭遇了形式的反弹,这种超越就不仅不能持久,而且越发淹没在形式自身的泥潭之中。过分注重形式是有一定危险的,如康定斯基所言:“借用他人的形式,无论在批评的领域,在公众之中抑或在艺术家之中,都是一种犯罪或欺骗。……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在感动与体验,艺术家必须遵循内在的真实性:在利用形形色色’他人’的形式时,必须对己而言是内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形式。“80年代无论从油画家的艺术创作到主导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的全国性油画展览.以及美术院校的油画教学等方面都无不以正宗的西方油画的语言形式为榜样,纯化油画语言成为这个时期美术的一大特色。这就造成在绘画语言价值认识上的普遍关怀制约了艺术家作为社会文化代言人的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无论是“伤痕”.还是“反思”的宏大叙事.以及各种反映整个时代社会变化的主题和题材.都明显受到西方古典绘画的叙事性文学性描述的创作方式的影响。[第一段]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