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绝望】搜索到相关结果 15 条
-
中国人的法上之“法”
-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月刊·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绝望
钱理群
创造性
腐败
理想主义者
不公
鲁迅
声音
杂文
硬骨头精神
-
描述:
陈仓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宪法历史专家S.考文教授的名著《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给读者勾勒了一幅隐藏在美国宪法结构深处的“法上之法”——自然法学说和权利学说。这个法上之“法”是美国社会几百年来合理、合法、正当、公平、正义等一切观念的源头。受考文先生著作的启发,我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那么,中华法系的法上之“法”是什么?哪些最基本的观念是中国人判断合理、合法、正当、公平、正义问题的立足点?目前,我只找到两样东西,一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的太极思维,二是以《道德经》为信条的道德说教。这两样东西深入人心,像计算机技术里的“二进制”一样,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道家是中国的原生哲学,《易经》是中国本土哲学的最高经典,任何外来哲学无不被它同化或异化。太极图是中国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太极思维,即黑白思维。精通易理的人活像围棋高手,会把黑白游戏玩得出神入化。一般人只知黑白两道,只会玩黑白两子。看戏的时候,演员一出场,男女老少,不由自主地思考,或者迫不及待地问旁人,出场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殊不知,好人,有非常好的、一般好的、比较好的、比较不好的;坏人,有十恶不赦的、穷凶极恶的、可以转变的、可以争取的、可以原谅的、可以包容的坏人。求人办事,许多人的无意识反应是成与不成、可与不可。成了狂喜,不考虑得失后果,不想好事后面的负面问题。不成则怨天尤人,不懂得另辟蹊径、事缓则圆、从长计议、“买卖不成仁义在”等等。很少有人思考两可之外的别样出路,很多人困在进退维谷的僵局中不能自拔。大专辩论会,一般设正反两方,很少设第三方、第四方。凤凰卫视别开生面,搞了一个《锵锵三人行》谈话节目,三人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起初,某些人就是看不惯。天长日久,才发现它的独到之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中国人的老毛病是敌我之分。总是琢磨,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其实,还有一些人,既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敌人,现在的敌我阵营也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探讨是非曲直利害关系,很多人只有一种论辩工具,“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殊不知,利害关系之外还有非利非害关系。太极图思维最终导致两个后果,一是黑白斗争没完没了,难得和谐局面;二是黑白斗争定局后变成清一色的白色,或者暗无天日的黑色,难得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世界。《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济专家哀叹,“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出一辙。千年治乱循环的思想根源全在太极思维导致的“恶搞型”行为模式里。太极思维的内在结构是黑白两道、黑白两极,外在模式是圈子。中国人的圈子行为、小圈子生活、拉帮结派、帮会活动、窝里斗、内外有别、排斥异己、欺生杀熟、黑白通吃等恶习皆与太极思维有关。 《道德经》是《易经》哲学指导下的社会学理论。我不想逐条解读《道德经》,只说《道德经》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无形影响。皇家以德治国,用温情脉脉的道德话语包装严酷的恶法,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家国一体,实行法家理论指导下的严刑峻法。官家立法,道德话语充斥法条,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混为一体。文人作文章,多是大而不当,大而化之闲扯淡的道德文章,蔑视科学技术,轻视研究真问题的学术。最为严重的是所谓“天理(易理)”、“人情(道德说教)”凌驾于国法家规之上,无处不在的道德法庭、人人勇于充当的道德法官、随时随地开庭的道德审判。从《论语》不难看出,面对“孔子杀少正卯事件”、“子见南子事件”、“齐桓公杀公子纠事件”,连至圣先师孔子本人都陷入千年不绝的道德审判之中。道德审判导致道德绑架,困扰中国人至今,严重阻碍西方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实用学科在中国大地的移栽。在经济领域,道德说教干扰经济政策;在司法领域,道德审判干扰司法技术;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评判干扰人文关怀。 作为法上之“法”,《易经》和《道德经》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百年社会转型坎坷甚多,除了利益之争,法上之“法”是最顽固的“拦路虎”。变法当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转变法上之“法”,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
民间智慧
-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月刊·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绝望
钱理群
创造性
腐败
理想主义者
不公
鲁迅
声音
杂文
硬骨头精神
-
描述:
老孙 过去的文化人、艺术人,是很重视、敬仰甚至畏惧民间的。因为民间的东西厉害,而且是真厉害不是假厉害。曾几何时,作家、艺术家、表演家,要搞农村题材,就到村里当农民,要搞企业题材,就到工厂当工人;要搞军事题材,就到连队当士兵。比如演员王馥荔、斯琴高娃、李秀明、杨在葆等,当年为了演好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实实在在地到农民家里实行“三同”。 但现在情况和过去已经完全不同了。不仅是不同,而且是南辕北辙、天壤之别。作家写小说,看看报、上上网,然后就可以胡编乱造好几百万字;编剧写本子,更简单,吃几个猪脑子,喝八两二锅头,找一个速记小姐,然后一干人窝在宾馆的小房间里,鼻孔冒烟、满嘴喷唾沫星子地胡煽几天,就是三百集的电视连续剧:鬼跟鬼打,神跟神打,鬼跟神打。当然,鬼看不懂,神看不懂,人更看不懂。 艺术家中也有少数搞现实题材的,也只不过是换换行头而已。比如用一个女演员,如果让她演警察,最新式警装一穿,再往腰最细的地方或粉皮嫩肉臂腋下藏一把小手枪,就可以去办大案了;如果让她演暗娼,超级超短裙、吊带衫一穿,左手夹一支香烟、右手拨撩着头发,再露五分之四乳房,就可以左右周旋、八面逢源了。比如用一个男演员,如果让他演英雄,最庄重的衣服一穿,眉头蹙着,双目很忧郁也很有神,就行了;如果让他演流氓,就戴上礼帽、墨镜,穿上白灯笼裤黑衫,敞胸露怀地外加上人工贴上去些猪毛做胸毛,就万事大吉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在民间不会被认可,因为民间的生态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民间处处充满着智慧,不去用心观察、汲取,仅靠简单的“图解”是远远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的。这些智慧,有偷粱换柱式的,有移花接木式的,有答非所问式的,有直奔主题式的,有旁敲侧击式的。总之,五彩缤纷,应有尽有。 有一年,我去江西井冈山,途中在一小山村休息,发现民房土墙就赫然写着这样一行白灰大字:“狠抓阶级斗争,搞好耕牛配种。”井冈山人素有爱护墙标的好习惯,想必这条火药味十足也专业性极强的口号,应是“文革”时期的产物。耕牛的多少跟农民的饭碗连着,但光强调这一点会被人抓辫子,所以要用“狠抓阶级斗争”做挡箭牌。 在河南宜阳,有一次我碰巧见到一个伶牙俐齿的男孩与一个结巴嘴男孩对骂,前者打机关枪一般说了一串“我日你妈我日你妈我日你妈”,后者呢,尽管口吃,但并不着急,等前者骂累了才慢悠悠地回敬了一句:“一,一,一,一火车鸡巴日你妈!”临了又补充一句:“软的!”你不是有速度优势吗?我有数量优势!并且是软的,膨胀起来的话就更多了。这样的对骂用在小说或影视剧里,会很有味道。我在这里引用,似乎不够“高雅”,但这的确符合民阿生态的原貌,而我们的艺术作品毛病恰恰就是伪高雅的东西太多。 这些年长盛不衰的电视小品里的智慧,其实都是极具民间属性的。宋丹丹饰演的乡村超生孕妇,满腹怨气地发牢骚:“整天跟着你东跑跑,西颠颠,连点儿水果都吃不上!”而饰演她丈夫的黄宏,立马就把这话顶回去了:“不是刚吃两根大葱吗?”至于大葱是不是水果,他管不着,也不想管。赵本山饰演的大忽悠看倒霉蛋范厨师实在无油水可榨,就假装训斥老婆:“说什么自行车?说什么自行车?”一直提醒到“范厨师”将自行车发自肺腑地主动拱手相送才善罢甘休。这些作品能取得成功,关键点就是写出了民间智慧。 如今,老百姓的生存压力很大,为了尽可能地生活得好一点,许多的民间智慧就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智慧就是老百姓生活中最精彩的东西,文学艺术若不去关注它,就等于没抓住生活的“神”,而“形”的东西,你即使描摹得再像,也只是皮毛。 【童玲/图】
-
得失
-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月刊·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绝望
钱理群
创造性
腐败
理想主义者
不公
鲁迅
声音
杂文
硬骨头精神
-
描述:
隶卫东 部里的小白,人长得漂亮,加上一张巧嘴,人缘不错。她的酒量好,在酒桌上玲珑八面,来检查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每次都喝得很高兴。 小白总是巧笑倩兮地端着酒杯来到领导面前,深情地说:“激动的心,甘美的酒,小女子满怀深情来敬酒,领导不喝嫌俺丑。”领导当然不能嫌她丑,何况她长得不丑,这酒不喝不行。领导也爱逗她:“小白啊,咱们喝几下?”小白马上接道:“领导在上俺在下,想来几下来几下呗。”酒桌上的人,都是过来人,都懂得小白的“妙语”,于是满桌尽欢乐。 一来二去,小白陪酒的名气越来越大。由于这项特长,她成了部里不可多得的人才,平时部长都拿她很当回事。 一次,上面来了一个大领导,点名让小白陪酒,可她却死活不去,说自己不舒服,坚决不上桌。 小白的顶头上司张科长傻眼了,就差给小白跪下了,关键时刻掉链子,部长能饶了自己吗? 张科长可怜巴巴地说:“小白,大哥求你了,就给大哥点儿面子吧!” 小白不慌不忙地说:“张科长,你也是当爹的人了,不知道女人每月有几天不舒服吗?” 张科长急得直冒汗,一点儿招都没有,赶紧给部长汇报情况。 部长听了皱了皱眉头,他只有放下架子亲自出马了。 部长把小白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说:“小白啊,救场如救火,你知道,这个领导很重要……”小白摆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部长,你们都是领导,都是有级别的,就俺一个平头老百姓,在酒桌上显得不伦不类的,多别扭啊……” 部长是啥人啊,听话听音,立马明白了原委,手一挥说:“小白,先去敬酒,先把这个工作干了,你的事我记住了。” 没过多久,小白就提了副科长。 小白提了职,人缘一下就没这么好了。人们在背后糟改:她呀,切,自己都说让领导“想来几下来几下”,这样的人还升不了官吗? 【何影/图】
-
人性的践踏与无力的救赎——毕淑敏长篇小说《女心理师》浅析
-
作者:
李雪洁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毕淑敏
救赎
《女心理师》
悲观与绝望
-
描述:
心理师为来访者所开出的心理"药方"尽管解除了一些心理纠结,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文化层面的痼疾.心理疗救的无力折射出的是作者对病态社会和复杂人生的无奈和绝望.
-
两只蟋蟀
-
作者:
陈凤尤
来源:
意林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窗外
绝望与希望
发现
蟋蟀
自由
西窗
小生
潜意识
爬行
艰难
-
描述:
世间动物,各有脾性,就连昆虫都莫能例外。前年夏天,我买了两只蟋蟀,顺便买了个竹笼,作它们的安身之所。竹笼分为两层,状似二层别墅,蟋蟀居其中,应似殷实之家吧。 那两只蟋蟀相貌殊异:一只周身翠绿,玲珑剔透,全须全叉,倜傥可爱,恰似青春俊男、戏中小生;一只褐锈斑驳,粗蛮孔武,须残叉缺,落寞颠跛,直如鲁莽壮汉、舞台花脸。我自然偏心小生,分配它住二楼,花脸则只能居于底楼了。居所西窗外,是三株绿杨,浓荫蔽窗,风舞婆娑。置竹笼于窗外,那蟋蟀似乎也极惬意,鼓翅竞鸣,喧闹一片生气。二部重唱中,花脸就像浑厚而嘹亮的男高音,那仪表堂堂的小生则有点相形见绌了。 平日,我将黄瓜、柿椒之类切片塞进笼中,小生常稍作犹疑,旋即饕餮大嚼。花脸则视而不见,你守在笼边,它绝不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