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绘瓷】搜索到相关结果 58 条
-
歙县博物馆藏青花瓷精粹
-
作者:
王卫东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白釉
中国陶瓷
底径
青料
色彩效果
博物馆藏
彩绘瓷
烧瓷
一次烧成
-
描述: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它是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历代烧瓷技艺的产物,是中国陶瓷进入彩瓷阶段的重要标志。其工序是先在胎上用青料画好花纹,再罩一层透明的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坯胎和釉之间,釉下的青花纹饰永不褪色。白瓷地衬托出蓝色的花纹,具有明净、素雅的色彩效果。尽管只是单一的蓝色,但有深浅、浓淡、疏密的恰当处理,如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般。
-
穿越千年的铃声 记铃铛收藏家叶坚华
-
作者:
杨柳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西洋两岸
收藏协会
董浩
美国费城
彩绘瓷
文化知识
清脆悦耳
叶坚
美国独立
铜圈
-
描述:
《铃铛情》/叶坚华百淘千觅五洲寻,日增月积铃铛情。古铜今瓷形各异,有痴无悔乐中行。铃铛历史久远,有着清脆悦耳的声音,身姿玲珑、形态各异,在众多收藏品类中,铃铛既不“名贵”,也不稀罕,甚至在杂项收藏中属于偏冷的门类,而叶坚华却对它情有独钟,成为我国铃铛收藏的代表人物。当问到是何种原因开启了他对于铃铛的收藏时,叶坚华笑称这纯属偶然。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作的原因,他经常去国外出差。一次在美国费城,他得到了一个美国独立钟同比例缩小仿制纪念铃铛,它形态别
-
百姓日用即道:平定砂器的历史与变迁
-
作者:
王鹏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泉青瓷
钧瓷
景德镇
中国陶瓷
砂器
荥经县
陶瓷制品
宜兴紫砂陶
平定
彩绘瓷
-
描述:
一种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在今天我们称之为砂器,其产地主要分布在山西平定县、四川荥经县和河北蔚县等几个屈指可数的地区。中国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砂器作为古老的陶瓷品类,它今天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却远不及景德镇彩绘瓷、龙泉青瓷、河南钧瓷、宜兴紫砂陶等其他脍炙人口的陶瓷名品,曾经具有最广大受众的它,今天似乎有点鲜为人知了。
-
明清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装饰风格
-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泉青瓷
钧瓷
景德镇
中国陶瓷
砂器
荥经县
陶瓷制品
宜兴紫砂陶
平定
彩绘瓷
-
描述:
明清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装饰风格
-
晚清民国名家浅绛彩瓷砚和新粉彩瓷砚
-
作者:
瑞霖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珠山八友
金品卿
程门
釉上彩
刘雨岑
釉下彩
浅绛
瓷砚
彩绘瓷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浅绛彩瓷和粉彩瓷都属彩瓷,即在瓷器表面加以彩绘的瓷器。彩瓷主要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釉下彩始于晋唐,明清时期出现釉上彩。浅绛彩和粉彩均属于釉上彩。景德镇历代官窑彩瓷,由皇宫内廷定图定要求,监督生产。清代晚期同治光绪时期,以程门、金品卿为代表的一批皖南画家,在生意惨淡情况下,冲破官窑的束缚,收文人画入瓷,在景德镇出现的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
-
江西省期刊协会工作概述
-
作者:
韩峭森
来源:
中国期刊年鉴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珠山八友
金品卿
程门
釉上彩
刘雨岑
釉下彩
浅绛
瓷砚
彩绘瓷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江西省共有正式期刊163种,期刊年度总印数7615.74万册,年度总印张数为238455.9千印张,年度定价总金额为31924.09万元.2014年江西省更名的期刊有:《双休日》更名为《高铁速递》,《鹃花》更名为《极目》,《江西食品工业》更名为《东方陶瓷》,《江西教育学院学报》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网球俱乐部》更名为《美成在久》,《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萍乡学院学报》,《景德镇高专学报》更名为《景德镇学院学报》,《江西林业科技》更名为《南方林业科学》新创办了3种期刊:《生物化工》《开心幼儿》《苏区研究》.
-
元青花的瓷艺术
-
作者:
徐世云
来源:
检察风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porcelain
人物故事图
瓷胎
青白瓷
釉下彩
四爱图
古代陶瓷
彩绘瓷
中国瓷器
-
描述:
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巧识元青花青花瓷,英文译作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
-
邛窑陶艺 传承创新
-
作者:
何丹
来源:
海峡科技与产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瓜棱瓶
销售范围
绿釉
青釉
邛窑
三彩
釉下彩
梅瓶
唐末五代
彩绘瓷
-
描述:
邛窑——中国最古老的窑址基地之一,始烧于东晋,发展于南朝,成熟于隋代,至唐末五代长盛不衰,结束于南宋晚期,共经历了约9个世纪,邛崃的邛窑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窑包最多、品种最丰、产品最精、质量最好、烧造时间最长、产品销售范围最大、对其它国内外的瓷窑影响最直接、最具有代表性,所以统称为“邛窑”。四川古代民间窑以青瓷系代表,最早烧出了釉里红(高温窑变铜红釉),邛崃最早烧出了三彩釉陶,为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做出了极大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