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思维轨迹——关于绘画隐秘之魅
作者: 宁佳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本雅明   平面化   网络技术   参展艺术家   技术方式   构思过程   语言方式   自身情感  
描述: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展览,题名为“与手稿对话—关于绘画隐秘之魅”,包括了一百余幅手稿和油画作品,参展艺术家年龄段跨越了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既有在80年代就早已成名的画家,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人,他们的作品和手稿,将向观众揭示绘画从远古至今仍然魅力无穷的奥秘。在当代艺术领域,电子、影像、数码技术不断催生了新的艺术语言方式,而比起新媒体艺术对高科技的直接运用,绘画艺术更多的是受到这些技术方式所产生的图像的影响,即成为
马克思·恩斯特:超越绘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   艺术生涯   艺术馆   实验精神   艺术家   印刷品   绘画   超现实主义  
描述: 2017年9月23日至2018年11日,“马克思·恩斯特:超越绘画”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举行。展览全面回顾了这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展出恩斯特的绘画、拼贴、插图、雕塑、印刷品等一百余件,凸显其坚持不懈的实验精神
意象性油画的精神内核
作者: 刘方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风格   精神内核   艺术表现方式   意象性   发展演变   矿物颜料   表现技法   油画  
描述: 油画作为一种经典的艺术表现方式发展演变了几百年,几乎从欧洲传遍了世界各国。一方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风格,比如古典风格、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风格等等;另一方面在媒介材料和表现技法上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木板油画和布面油画、矿物颜料和化学颜料、丹培拉技法和直接画法等等;还有一
从机械工厂到独立精神的转化——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本科毕业生艺术风貌形成探究
作者: 李程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械工厂   独立精神   艺术风貌   本科生教育   工作室   教学与科研   本科毕业生   油画  
描述: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它代表了高校的学术传承和创新的水准,代表了师资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准,也代表了对新领域的开拓水准。今年的暮春三月,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本科毕业生中,同班的八位学生几乎同时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个展。一时间在校内校外引起了热议和讨论,很多还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跻身其中。为此,本刊编辑部"当代艺术评介"栏目编辑王秋凡邀请美术史论系老师和学生集中采访了油画系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并由李程整理成文。对于学生来说,本科生教育是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对于学校来说,本科生教育的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教学定位与师资框架的匹配等问题都亟待研究和总结,所以往下我们还会继续关注青年学子们所引领的这一现象,并以系列性的文章进行学术报道。
探讨油画风景的写生与创作
作者: 徐佰刚   来源: 高考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风景   绘画   油画的精华  
描述: 绘画是种视觉语言,油画风景写生课作为油画创作基础对于油画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写生作品中色彩和画家个人风格关系密切,是画家主观能动性的施展,是油画视觉语言的最强音,是创作的开始。
中原岩画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作者: 张颖   宋豫秦   姜维   李俊兰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世界   原始人类   开发利用   实物资料   岩画   中原   原始社会   保护  
描述: 岩画是古人刻划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1]它是人类遗留下来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图像,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填充了无文字时代的历史空白,是研究原始社会
故国与国故经典与精神 解读蔡志松的雕塑《故国》系列
作者: 贾方舟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故   雕塑作品   艺术沙龙   美展   解读   网络媒体   中国当代   精神  
描述: 蔡志松的雕塑《故国》系列所引起的反响在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还不多见。无论是在巴黎秋季艺术沙龙获奖,在全国美展获奖,还是被大众所误读,在网络媒体惹出众多非议,都在说明他的作品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只是获得了奖项,更在于它所引起的多方面关注。盛赞与争议都是由于作品受到关注乃至被震动的结果。如果一件作品摆在那里,观众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说明这件作品未能提供任何新的和值得关注的因素。
为城市创造诗性空间——陈文令雕塑作品的公共性
作者: 王明贤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性空间   雕塑作品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作品   学者型领导   公共性   核心精神   二十一世纪初  
描述: "陈文令力图使作品与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核心精神所在,也是艺术于这个时代的最为重要的一层意义。"谈及陈文令的雕塑,自二十一世纪初"红色记忆"系列以露天展出的方式在厦门珍珠湾海滩的碧海银沙间初次亮相后,在惊艳了众人的同时,也与"公共性"这一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现
沉重的幽默——陈文令手稿的精神品格
作者: 王端廷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置艺术   艺术作品   幽默   艺术家   手稿   雕塑家   精神品格   超现实主义  
描述: 作为中国当代艺坛一位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但是他的艺术却一直难以被归类。人们通常将陈文令当作雕塑家,而实际上他的雕塑已经逐渐装置化了,他甚至利用现成品创作大型综合艺术作品,实际上他的大部分作品应该算作"雕塑-装置艺术"。陈文令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他的作品
傅中望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代名词   艺术界   全球化进程   民族根性   文化母题   作品   知识结构   中国精神  
描述: 在艺术界榫卯无人不知,而它已然成为傅中望的一个代名词,谈论榫卯就要谈论傅中望,说起傅中望就不可避免地要谈论榫卯,因为榫卯背后,不仅贯穿的是傅中望的知识结构和话语谱系,更是当代雕塑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文化标识,因为榫卯散发出的是一种艺术原创的品质和带有民族根性和中国精神的文化母题和基因。
< 1 2 3 4 5 6 ... 49 50 5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