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精】搜索到相关结果 400 条
-
艺术与责任——兼论雕塑院的社会角色和作用
-
作者:
马亚非
张松正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类发展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影响力
城市文化建设
雕塑家
精神文明建设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我国城市雕塑振兴以来,雕塑界逐渐形成了国家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个人工作室并存的格局。雕塑院是雕塑工作者聚集的单位,应主动承担起振兴雕塑的社会责任,站在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自觉地把握这一
-
飞翔的青春:章华雕塑的精神诉求
-
作者:
贾方舟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神界
精神诉求
传统社会
雕塑家
公共空间
建筑
作品
皇家园林
民间
-
描述:
在传统社会,出自民间工匠的雕塑作品只能出现在两个领域:冥界与神界。为陪伴亡灵而作的墓室雕塑、陵园雕塑和为信仰而造的神佛——寺庙雕塑,人间没有雕塑的位置。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皇宫,除了附属于建筑的雕梁画栋、附属于家
-
城市精神形态的标志——城市雕塑的未来
-
作者:
张晓瑞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绿色生态
精神生态
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雕塑
-
描述:
现代城市人面临着严重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多方面的生态失衡。城市雕塑的精神生态观,应该贯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雕塑艺术的发展应该引入生态材料、重新利用废旧材料等等。从国际上看,生态艺术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生态雕塑成为人们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一种手段。
-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当代意义
支点
艺术概念
社会文化
艺术形式
精神需求
雕塑艺术
主要体现
公共艺术
-
描述:
泛雕塑作为一种艺术概念来看,是具有当代社会意识,以及方法论意义的。其文化支点主要体现再它多样并存方面,宽容和接受差异方面,以及艺术传播方面。再推进雕塑艺术形式语言的发展的同时,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层次的审美与精神需求。
-
名家工笔花卉精品书法
-
作者:
刘舒华主编
来源: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绘画
精品
丛书(美术)
-
描述:
名家工笔花卉精品书法
-
名家工笔仕女精品书法
-
作者:
刘舒华主编
来源: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绘画
精品
丛书(美术)
-
描述:
名家工笔仕女精品书法
-
吕微露景观设计作品
-
作者:
吕微露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观设计
行为活动
江南园林风格
景观环境
互动交流
设计作品
地理位置
精神功能
-
描述:
~~
-
关于《体验展》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奥林匹克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奥运
人文奥运
艺术设计
参展作品
-
描述:
中日两国是近邻,有着相似的文化传承,并在艺术表达上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可比性.此次的中日文化交流巡回展,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雕塑专业的研究生自发举办的首次交流展览,展览的举办对于青年艺术家本身和各个学院的雕塑创作教学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
珠联璧合——写意与表现于中国油画的当代意义
-
作者:
房正
来源:
艺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西方艺术
形象
单纯化
中国艺术
艺术精神
十九世纪
画面
中国绘画
中国油画
-
描述: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一批爱国青年背负着"借洋兴中"的爱国热忱,踏上了西去之路,企图借用西方崇科学、尚理性的艺术精神来改造中国艺术,这个时期,中国绘画呈现一派新的气象,体现出
-
中国画材料与艺术及文化的关系
-
作者:
熊长虹
来源:
艺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材料
架上艺术
实验水墨
艺术家
行为发展
艺术品
艺术文化
中国画
视觉艺术
精神
-
描述:
现在的视觉艺术已经越来越朝着形而上的方向发展,更重精神同时也更玄了。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否认精神在艺术中的第一性位置,而是我们的艺术越往上走,则要求我们更应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有形而下的基础物质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