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2011春拍盘点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2011年5月22日,在嘉德拍卖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远超去年以1.7亿元创纪录的徐悲鸿《巴人汲水图》,直接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
陈丹青:归国十年
作者: 陈丹青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2010年春,老同学杨飞云叫我给学员示范画写生,特意赏我带天窗的画室。带天窗的画室究竟不同,自上而下的光罩在画布上,仿佛就能画得好一点似的。画完了,同学们要我接着画,我应承了,不料接二连三画到金秋。画室租金老同学不肯收,交换条件是在这里办展览,我犹豫半晌,也只好应承了。现在这些毫无意义的画可以挂上墙给我自己看看,照规矩,先得谢谢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谢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这些画大致分成三类:一类延续我在纽约玩弄的老花样,摊几本画册,画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老实规矩,仍如初学时,导师就是我自己;再一类是带学生出外画农民,统称“下生活”。近年重拾故技,我愿攀比的对象,仍是当年的我自己。以作画年份为顺序,大约可以看出我的画由稀少而渐多,也看出我的手怎样由荒疏而稍显熟练。 为什么还在画这些无聊的玩意儿呢?一半出于谦卑,因我从未确信自己能够把握绘画的法度;一半,说实话吧,其实是骄傲。“文革”期间,所有画家唯恐发表的创作不“革命”,现如今,又看见大家只怕手上的把戏不“当代”。真的革命画,真的当代艺术,我都佩服的,可是众人趋附的事,斜眼看去,我总不热心。如今,总算活到下笔画画不存意图的年岁了,回头想想,十几岁时初学油画的憨傻专注,最是金不换。
勃拉克:在镜子中记录世界的影子
作者: 阳飏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1910年,勃拉克在他的一幅名为《静物:小提琴和调色板》的画中,用自然主义手法敲进去了一颗生锈的钉子,让画就像是挂在钉子上似的。其目的就是给画中静物所处的空间楔入一种立体的真实感;而在《弹吉他的人》中,他则是在画的左上边缘用雕刻手法勾勒出了一个绳圈,继而画了逼真的钉子、字母、木头和大理石的纹路,还加入了拼贴,把一些彩色纸片、旧报纸、木纹纸和车票等材料贴到画面上,然后在其周围或上面画上铅笔、钢笔线条,加上水粉或油画的笔触。客观物质与主观创造混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一种出乎意料的造型价值和观赏趣味。勃拉克甚至在颜料中掺入沙石,以求赋予绘画更加厚重的色彩,给刚刚诞生的立体主义增加些可以显出健壮的肌肉。 1908年,勃拉克将他的画送交法国沙龙展,遭到拒绝。评审委员会对他作品的评价是:“小方块,大方块,还是方块块。”勃拉克不得已在一家画廊中展出了他的几十幅作品。有评论家借用马蒂斯的话评论说:“勃拉克身陷用立方块组成的风景画中了。” 随后,“立体主义”这一名词在一篇评论文章《乔治·勃拉克》中出现,“立体主义”也由此成为勃拉克和毕加索开创的新艺术风格的代名词。 勃拉克和毕加索一开始并不认可“立体主义”这个名称。
欧洲家喻户晓的中国人(上)
作者: 高远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高远,旅法音乐家、艺术评论家、作家、教授。留学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获法国政府奖学金、法国亚洲中心奖学金,享有法国国际艺术城专家工作室。 在欧洲,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中国人,他的名字伴随比利时系列丛书《丁丁历险记》闻名西方,影响了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几代西方人。他是“丁丁系列”《蓝莲花》里的中国向导,书中唯一一位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但在中国,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他便是早年留学欧洲的中国艺术家张充仁。 张充仁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张充仁即跻身于世界一流艺术家的行列。当时在比利时雄伟气派的布鲁塞尔百年宫顶,共有4个人体雕塑,均出自大家之手,其中就有张充仁的作品。在法国巴黎国家艺术收藏馆中,陈列着3位大师的手模,一位是法国的罗丹,一位是西班牙的毕加索,还有一位就是中国的张充仁。 张充仁出生在上海徐家汇一个叫土山湾的地方,父亲是个木雕艺人,虔诚信奉天主教。张充仁4岁被父亲送入教会的孤儿院寄宿,跟教会人员学习西方绘画与雕刻。1931年,张充仁由教会派往欧洲学习,考入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次年他在学院举行的美术大赛上,获得了5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1934年,经教会介绍,张充仁结识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
崇高庄严的“精神风景”
作者: 李黎阳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2006年,德国《移民法》颁布一项新规定,凡是申请加入德国国籍的外国移民,均需通过有关德国历史、人文知识及政治制度的“入籍测试”。这项“入籍测试”首先在黑森州和巴登-符腾堡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州试运行,德国浪漫主义风景大师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的油画《吕根岛的白垩岩》,赫然出现在黑森州率先公布的100道考题中。对于外国移民来说,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也许算得上是一道偏题,但事实上,这位生前寂寞、死后评价几经沉浮的德国艺术家,早已与举世闻名的《吕根岛的白垩岩》一样,成为德意志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黑格尔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弗里德里希的画正可看做是对黑格尔这一论断的明证。尽管画家描绘的是山林、云雾、大海、帆船、荒野、墓地和残雪,但他要表现的却是灵魂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惆怅与疑惑、诗意与浪漫、崇高与庄严。他说:“画家不该只画眼前之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停止画眼前之物。”在弗里德里希的内心深处,始终洋溢着“德意志民族精神”,其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史诗般的北部风景以及风景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身着德意志民族服饰的人物,都充分显示出画家根深蒂固的“德意志意识”。
西部之恋——李坦克之油画 徐匡版画的独特性、象征悦、审美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品名   创作年代   作品标题   油画作品   画面   馆藏   捐赠  
描述: 西部之恋——李坦克之油画 徐匡版画的独特性、象征悦、审美性
走遍世界看花海
作者: 林娜   来源: 科学之友(上旬)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场   油菜花   五彩缤纷   花海   郁金香   罂粟花   向日葵   玫瑰   薰衣草花   世界  
描述: 美国卡尔斯班花海卡尔斯班是一座人口不到八万的幽静小城,地处洛杉矶与圣地亚哥之间。受惠于常年的温暖日照,南加州的气候得天独厚,一旦春回大地,万物迅速更新,一时间无处不飞花。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令人叹为观止的卡尔斯班花海了。在每年3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初,卡尔斯班农场内202350m2的坡地都会被五彩缤纷的鲜花所覆盖。
云南早期风景油画的发展特点
作者: 杨佳   来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发展壮大   新生事物   发展特点   风景写生   云南地区   西方   油画创作   美术   颜文梁  
描述: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云南风景油画的起步较晚。中国其他地区风景油画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壮大,并出现众多刘海粟、关良、颜文梁等进行风景油画创作并取得相当成就大家之时,云南风景油画还处于零
大巧无巧
作者: 王艾荟   来源: 思维与智慧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眼睛   教学   吴昌硕   老人   大巧   创作   中国画   去向   油画  
描述: 上世纪20年代初,刘海粟一直侧重于教学作油画,很少画国画,后在吴昌硕先生的鼓励下,开始认真研习中国画。1924年,刘海粟创作了国画《言子墓》送去向老人请教。老人拿过画后,眯起眼睛,将画从上到下看了几个来回,刘海粟心里不安,懊悔不该将拙作拿来麻烦先生。不料想,老人看过画,认真地对刘海粟
春雷的画
作者: 江宏伟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传统绘画   书法作品   画展   工笔   江苏省   美术作品   美术家   春雷   国画作品  
描述: 管春雷将出一本画册,很腼腆地要我写点文字,我欣然应诺了。 几年前,有两位研究生,一位是学书法的,一位是学美术史的,很庄重地向我介绍,“有位靠自学的画家,很有特色,特别是对传统绘画的理解非常的到位”。隔些日子他们与管春雷一起到我的画室,这是我初识管春雷与他的花鸟画。看了春雷的画,我明白二位推荐者庄重的理由了。因为我们正规的美术教学是以西方十九世纪前的一种认识方式作为绘画的基础训练,而在私下流行的又是以西方十九世纪后的绘画思潮成为一种精神向往,虽然有些分科进入中国画领域,但在意识与情感上难免出现一些分裂。 而春雷是自学,凭着自己对绘画的热衷,他的依赖是古代的文本资料,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摩习,使他得到一种绘画能力和表达手段,于是一旦进入他的现实生活,传统的视觉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他对事物的理解和作画态度。 他画中描绘的是生活中寻常景象,瓜豆、草虫,而表达的手段是清淡素色,但从中可以察觉,他以专注、细腻的心态来投射物态的变换。几枝稻穗、一颗青菜、二三扁豆经过他悉心的安排,让我们感到自然的亲切与生活的情趣,也仿佛找回由于都市与物欲让我们久违的一份大自然的景象。 他的画,从题材与表达手法显然十分的传统,但在安排上有他的机智。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