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
作者: 张立明   蔡连国   来源: 文物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蔬菜大棚   推土机   北齐   石造像   石刻佛像   平原县   出土  
描述: 2007年9月27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坊子乡东高村村民用推土机修建蔬菜大棚时在地表下约1米处推出石刻佛像。平原县文化局闻讯赶到现场,因大棚已完工无法再对出土地点进行勘探,只在村民手中收回北齐纪年
成都市商业街南朝石刻造像
作者: 张肖马   雷玉华   来源: 文物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试掘   发现   石造像   石刻造像   南朝   考古   出土  
描述: 1990年6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16号院地表下2米深处发现南朝石刻造像9件。其中2件有明确纪年,一为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一为南朝梁天监十年(511年)。这些造像都有背屏式莲瓣形大背光,题材主要有一佛二菩萨、一佛四菩萨、一佛四菩萨二力士及浮雕四弟子,另外还见双身佛像。造像的题材、雕刻技法和风格与过去发现的著名成都万佛寺造像、西安路造像相同,应是受南朝建康佛教造像样式影响的产物。
陕西礼泉赵镇出土唐代阿弥陀石像塔铭
作者: 李浪涛   来源: 文物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土文物   石像   水泥厂   石质文物   石造像   铭文   陕西   唐代   供养人  
描述: 1986年9月,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14公里处的赵镇水泥厂在基建施工时,于地表下3米处发现9件石质文物。其中一件为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雕造的石造像塔铭。该塔铭石高46.5、宽44、厚7.6厘米,为汉白玉石雕凿而成。其正面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二飞天、二供养人造像(图一、二);背面阴刻“大唐阿弥陀石像塔铭并序”铭文(图三)。
永清县支各庄北魏太和十一年石造像
作者: 陈卓然   来源: 文物春秋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永清县   北魏   石造像  
描述: 1999年12月,廊坊市永清县支各庄发现北魏石造像一躯,为青石质,正面浮雕一佛二菩萨一铺三尊造像,背面下部发愿文有"太和十一年"纪年,是研究廊坊乃至河北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以及北魏云冈石窟造像艺术对河北地区影响的重要资料.
山东省寿光市贾家出土唐代石造像
作者: 黄艾华   来源: 中文信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石造像   山东   艺术  
描述: 唐代石造像雕塑艺术手法精湛,造型优美,体现了唐代佛教造像高超的雕塑艺术风格.本文中主要介绍来了山东省寿光市贾家出土唐代石造像.
佛教石造像拓本的题跋艺术与收藏
作者: 萧依   来源: 当代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题跋   收藏   石造像   石本   古代宗教   佛教传入   雕塑艺术   佛教造像  
描述: 造像是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佛教造像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产生的,最早出现于汉,盛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依造像材质不同,可分为铜、石、铁、木、玉等造像;依造像
石刻艺术特征
作者: 王伟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沉雄浑   从容朴厚   意念空间   循石造像  
描述: 石刻雕塑与景观融入一体,和谐而自然意象博大.按照石块的天然形态"循石造像",巧妙的借用石头的天然形状,按其自然的走势稍加雕琢,在关键部位加以雕凿,融合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手法,去粗求精,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真正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注重和发挥意念空间的作用.霍去病墓石雕不奴从自然形态,他们极其注重将艺术的感性融于理性,借修养、意匠形式去诗化雕塑艺术精神,产生凝情成意,触物成趣、重意取神,寄情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意象造型,把雕塑的意念空间推向有意中的"无意",平淡中的"回味".
海峡两岸张大千会聚京华
作者: 谢小铨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量级   石造像   宝藏   敦煌艺术   精品   张大千   文物   青州   徐悲鸿   中国历史博物馆  
描述: 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近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公展。这是继青州佛教石造像展,敦煌艺术特展,金色宝藏——西藏文物精品展之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再一次倾力推出的重量级文物艺术展览。此次展览由两岸历史博物馆联手举办,它是台湾公办艺术机构收藏品首次来大陆,也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此次展览出展张大千绘画原作78件,其中60件来自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18件由四川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提供。展品山水、人物、花鸟诸体俱备,工笔、写意、泼墨、泼彩技法多样,全面回顾并阐释了张大千一生的创作历程和画风发展变化之脉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