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清】搜索到相关结果 400 条
-
“平静与现实:王明旨风景画展”在京举办
-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画
平静
过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馆
-
描述:
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奥加美术馆联合主办。展出了王明旨先生油画、丙烯、水彩作品共计60余幅.题材多为日常的乡野之境,通过色彩过滤了当年的时代印象.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气质。
-
要闻
-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教育
大同市
中央美术学院
平面设计
双年展
艺术设计
四川美院
清华大学
中国美术
壁画艺术
-
描述:
2012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开幕2012年9月26日,首届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在山西省大同市隆重开幕,展期至2013年2月28日。此次大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大同市政府联合主办,是2011年
-
要闻
-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学习
毕业创作
美术学院
本科生毕业
毕业设计作品
傅抱石
袁运甫
清华大学
工艺美术
美术馆
-
描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圆满闭幕时间:2012.5.30-6.23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于2012年5月30日至6月23日
-
清代五彩、洋彩和珐琅彩的发展演变
-
作者:
曲居仁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陶瓷史
彩绘
洋彩
清代
釉
发展演变
粉彩
-
描述:
清代距今天并不很遥远,但有些史实,在陶瓷史上已面目难辨了,诸如釉上彩绘的发展演变、粉彩与洋彩、五彩的衰落、珐琅彩的兴衰,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等等。尤其是洋彩,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以及国内一些博物馆的陶瓷陈列中均已被“粉彩”所取代。
-
同治瓷器话式微:以李家崖墓葬出土同治瓷器为例
-
作者:
高次若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墓葬
乾隆
式微
清代瓷器
同治年间
制瓷业
造型
清代晚期
发展历史
粉彩
-
描述:
清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以造型精美、纹饰华丽而著称。但纵观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有它的高峰与衰微时期,而且盛衰差距十分悬殊。一般认为,由咸丰开始,瓷器的生产每况愈下,进入了衰落时期,直到宣统
-
刘泉义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美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天津市
清苑县
政协委员
河北省
艺术学院
-
描述:
刘泉义,1964年2月生于河北省清苑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2008年特招入伍,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
日本青花瓷韵
-
作者:
周军
石宪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足径
青花瓷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民族
纹饰
腹径
明清时期
日本陶瓷
中国瓷器
腹部
-
描述:
清新淡雅,笔触细腻传神。通体青花纹饰,颈下与近足处各饰一周如意纹和双层仰莲纹,腹部稍下为婴戏图。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最早出现在唐代,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此瓶描绘的便是其中的传统题材——"扑蝶
-
全民科考 青花记盛
-
作者:
王德安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元青花
陶瓷
封建时代
元明清
主旋律
读书
科举考试
文化含量
科举文化
-
描述: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已经消逝,我们只能从一些遗物中感受当年科举文化之盛。陶瓷是科举文化的载体,历久弥新的青花瓷,当属科举文化含量最丰富、最生动,也最有代表性的。元明清以来"读书做官"的宣传是封建社会的主旋律,青花瓷就成了主旋律的主版。科举文化的宣传有的是直接用文字书写;有的用
-
一颗永留传
-
作者:
叶聪灵
苍狼野兽
来源:
男生女生(金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脏
博物馆
眼睛
家族
清朝
精神病院
钻石
爱新觉罗
菲利普
油画
-
描述:
Chapter 1不一样的味道烛光、红酒和美妙的钢琴曲,夏裳心旷神怡。之后,她累了,微醺的她揉了揉眼睛,困意袭来,她倒在床上,黑色的长发映衬在白色的床单上,让睡着的她看起来像个东方的女神。鸟儿开始啼叫的时候,清晨的太阳放出第一缕光线,而那光线刚好不偏不倚地
-
康熙朝屏风油画〈桐荫仕女图〉绘制年代的初探
-
作者:
周璃琪
来源:
书画艺术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圣祖
董其昌
焦秉贞
海西法
-
描述:
是由康熙所下令繪製」的說法。二者對畫屏完成年代的論點大致相似,然佐證的說法甚簡。因此,本文首先擬以畫屏另一面,由清聖祖(1654-1722)摹寫董其昌(1555-1636)〈洛褉賦〉(圖二)的書蹟為
<
1
2
3
...
22
23
24
...
38
3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