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对中国油画的作用举隅
作者: 钟涵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体派   科学理性精神   心理特征   基督教传统   特征对   民族文化心理   宗教精神   抽象形式   举隅   中国油画  
描述: “举隅”是对于一个大问题而只能在小角落范围里讨论的意思。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中,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的作用,是一个大的艺术研究课题。过去我们一向对于油画受着中国社会变革形势的制约这个它律性问题都予以重视;相形之下,对于民族文化心理这个方面(也可以看作艺术的它律性方面之一)却比较忽视一些。八十年代以来,我自己在中西绘画比较方面注意有所学习,但是把问题提到文化心理特征这个更宽又更深层次上面来却很晚才注意到。 今年六月间我曾有机会参加过韩国国家艺术院的第29届国际艺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建皙教授作了一个关于立体派在亚洲的传播的报告。他说:西方现代主义到了亚洲诸国有一个变形或变态的过程。他以日本、菲、泰、印尼等国有过的立体派绘画为例指出:他们搞的立体派都不是毕加索的《亚威依的娘儿们》以后的西方立体派原来的样子,其实相距很远。以日本画家万铁为例,他的作品与其说是受立体派影响,更重色彩,不如说是更受野兽派影响。韩国画家孙东镇也说到:立体主义在日本,并不多;至于在韩国,也几乎没有这种条件。 这引发我跟他交谈了一次。我说,在中国,立体派的影响看来也很少。回顾中国油画接受现代主义以来,无论40年代以前时期...
创造雕塑艺术的中国方式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段   视觉创造   中国   民族文化心理   雕塑艺术  
描述: 尽管"雕塑"作为一种视觉创造在中国久已有之,但当西方的雕塑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实际上已经阻断和遮蔽了我们的造型实践.20世纪的中国,中西两种体系的绘画始终并行发展,但是却从没有出现中西两种雕塑并存的情况.这种特殊的情形就向雕塑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的"中国雕塑"与历史上几千年的中国雕塑传统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现时代的本土雕塑家如何能够在学习借鉴西方雕塑,特别是罗丹之后的现代雕塑艺术的同时,又能够接续自身的传统?在此,吴为山的实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鲁迅(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段   视觉创造   中国   民族文化心理   雕塑艺术  
描述: 鲁迅(雕塑)
从陶俑艺术看秦汉时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作者: 张妍   来源: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艺术风格   秦汉陶俑  
描述: 秦汉时期的陶俑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探究秦汉陶俑艺术发展的历史文化动因,可以从其文化源头、艺术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等方面作考察,还可以从审美结构的视角,考察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基此看秦汉时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其形成是一个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过程。
写意油画与审美空间的拓展
作者: 李波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审美空间   古典绘画   油画民族化   20世纪80年代   “写意”   传统文化   中国美术  
描述: 百年来油画民族化的尝试实际上潜含着对于中国美术的内在的渴望,既在承续中国古典绘画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的油画思维与精神,而建构现代的中国绘画体系。这种思维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息息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曾指出,中国人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使他们无法背离和完全否定传统的一切,需要在与西方的交流中改进自己的结构并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而正是在吸纳与融合过程中,中国的油画走入了"写意"的探索和创造转换的历史使命之中。
公益广告作品的创作思路——从一则获奖作品谈对公益广告创作的几点拙见
作者: 刘韵赟   来源: 声屏世界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下岗工人   下岗再就业   倡导性   拙见   公益广告   广告创作   广告作品   民族文化心理   创作思路   获奖作品  
描述: 公益广告作品的创作思路——从一则获奖作品谈对公益广告创作的几点拙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