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比】搜索到相关结果 3314 条
-
高画质无损调图:数码黑白摄影的RAW转换技巧
-
作者:
夏斌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亮度对比
黑白摄影
明暗对比
明度
摄影术
RAW
摄影人
五彩斑斓
去色
-
描述:
对比来表现形态、纹理等,这本身就够艺术的,因艺术的真谛就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和提高。既然黑白摄影是通过明亮度对比的"明暗"关系来表达的,那么,数码摄影从彩色入手,继而黑白,就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这个"转换"的基本技巧就是要控制"明暗"。所以说,"去色"过程的要点
-
单品忠于原味
-
作者:
米兰
王勇森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咖啡豆
口感
单品
香气
原产地
风味特征
巧克力
价格比较
世界
烘焙
-
描述:
五彩斑斓的单品世界在对咖啡尚未迷恋至精髓的国人看来,单品咖啡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所谓单品咖啡,就是用原产地出产的单一咖啡豆磨制而成,饮用时一般不加奶或糖的纯正咖啡。它相较于其他咖啡具有强烈的特性,口感特别,或清新柔和,或香醇顺滑。当然成本较高,因此价格比较贵。即便如此,
-
比利时画家培梅克
-
作者:
齐迈
兰林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交流中心
风景
展览
开幕式
表现主义
绘画
作品
比利时
雕塑
文化部
-
描述:
深秋的京城由湛蓝的天和深沉的红叶簇拥着,人们无不沉醉于自然赋予北京的瑰丽。然而,文化部主办、中国展览交流中心承办的’98中国国际美术年系列展览之八——"比利时表现主义绘画和雕塑大师培梅克作品展
-
心灵的历史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类型
象征物
弱势群体
中国
人类历史
雕塑家
艺术形式
城市雕塑
联系比较
存在方式
-
描述:
还是在师从史岩教授学习中国雕塑史的时候,我就强烈感觉到,雕塑与人类历史、文化的联系比较起其他的艺术门类更为特殊,例如,当我们为人类历史的某个时代、某种文化类型寻找一种象征物的时候,常常会选择雕塑
-
顾恺之与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比较分析
-
作者:
赵雄
刘显成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造型比较
何家英
顾恺之
-
描述:
顾恺之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奠基者,何家英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工笔人物画造型呈现出不同特点,主要体现为时代差异、技法不同,以及追求不同绘画特色和艺术精神等,清晰展示出中国工笔人物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历经的图示、文化精神变迁,引发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守传统、破陈规、立新意进行深层次思考。
-
在相对的世界里翱翔——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对比艺术
-
作者:
彭金花
来源:
文教资料(初中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文课本
高中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学习热情
对比艺术
深层意蕴
主题
文学鉴赏
思维
翱翔
-
描述:
随着高中语文课本试验修订本中诗歌比重的明显增大,诗歌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首好诗,尤其是现代诗,它玲珑别致的诗行,充满乐感的节奏,跳跃性的灵动的思维以及优美而含蓄的意象组合共同支撑着诗歌富有深层意蕴的主题,读这类好诗的确能使人齿颊生香。可是,在诵读之余,同学们对其佳妙之
-
威尔第音符中的“游吟王子”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麦当娜
音符
威尔第
男高音
最高级
王子
国际声乐比赛
世界
-
描述:
,没看一眼乐谱,将作品演绎得完美无缺。一曲唱毕,贝尔贡齐大师一下子站起来率先为他鼓掌,顿时全场掌声雷动,而比赛是不允许鼓掌的呀。李伯超紧紧地拥抱着邓小俊说: “你成功了!”那一刻,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这位
-
光,宇宙最深刻的真理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麦当娜
音符
威尔第
男高音
最高级
王子
国际声乐比赛
世界
-
描述:
在美国的大师级摄影师中,温·布洛克是神秘而又让人好奇的一位。他的作品被全世界90多个重要的博物馆收藏,当然,他也会时而从人们惯常的视野中消失,一如他那些前卫的作品让人难以捉摸。甚至到今天,他的很多作品仍是未知数。 撰文/A.D柯曼 摄影/温·布洛克 支持/see+画廊 源于音乐的摄影之路 温·布洛克(Wynn Bullock) 1902年4月18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在南加州帕萨迪纳长大。孩提时的兴趣是唱歌和运动。高中毕业后,为追求音乐事业来到纽约,并成为欧文·柏林的《音乐盒歌舞纪》中的合唱成员,后任男高音。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布洛克到欧洲学习声乐并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地举办音乐会。 布洛克对音乐、文学和艺术的持久热爱后来也影响到了他的女儿芭芭拉·布洛克·威尔森(Barbara Bullock-Wilson)。威尔森在刚到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聆听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诗篇,伴着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起舞,也会久久注视毕加索和马蒂斯的神来之作。 在巴黎生活期间,布洛克疯狂地迷上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此后,他又接触了曼雷和拉兹洛莫霍·纳吉的作品,开始喜欢上摄影,布洛克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纯粹的光影艺术形式,而且把它作为一个载体,让自己更好地向全世界表达创意。于是,他买了第一台照相机开始拍照。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布洛克停止了欧洲之行,定居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开始参与他第一任妻子(玛丽·伊丽莎白·麦卡蒂,1925年结婚,1941年离婚)的家族商业,并在州立大学读法律预科课程,当时摄影仍是他的业余爱好。1938年,布洛克举家回到洛杉矶,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学院,他的母亲(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一位女法学家)也是在那里学习法律。几周后,他非常不满,于是离开南加州大学,申请进入洛杉矶艺术中心学习摄影。 1941年,布洛克在洛杉矶博物馆举行了第一次展览,因作品全部都是曝光过度具有实验性的风格,只有他的老师——著名摄影教育家爱德华·凯明斯基(Edward Kaminski)-人认可他的作品。 后来,布洛克从事商业摄影,又应募服兵役。结束兵役回归到摄影事业上的时候,他首先受聘于洛克希德公司(现为全球最大的国防工业承包商),此后主管康纳斯·乔伊斯的摄影部直到战争结束。1945年至1946年,布洛克再婚(与埃德娜·珍妮特·厄尔结婚,布洛克去世以后,埃德娜继续了他的摄影事业,整整从业20年,直到1997年去世),那两年他游遍了整个加州,制作和销售明信片用的照片,同时在圣玛丽亚合伙开了一家商业摄影公司。他还致力于开发一种控制日晒线形效果的方法,后来还获得了两项专利。1946年,全家定居蒙特雷,并获得堡军事基地的摄影授权。 用摄影接近事物的本质 生命里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让布洛克成为创作型的摄影师,是他在1948年结识了爱德华·韦斯顿。由于受到了韦斯顿作品中力量与美的启发,他开始探索所谓的“直接”摄影。在20世纪50年代的整整10年间,他一心拓展自己的视野,建立人与自然深厚而直接的联系。学无止境,他广泛阅读关于物理学、普通语义学、哲学、心理学、东方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研究爱因斯坦、科日布斯基、怀特黑德、罗素、老子和克利等名家作品及学说,不断发掘创作过程的原则及理念的动力。 50年代中期,爱德华·斯泰肯将布洛克的两张作品选人他1955年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人类大家庭”展览中,布洛克的艺术开始受到公众关注。60年代初,布洛克从黑白图像转为创作他所说的“色光抽象”。这些照片表现出他对光的运用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表达了他信仰光线是所有存在事物的中心: “也许这就是宇宙中最深奥的真理。”虽然他对此极其兴奋,而事实证明这在他所在的年代,显然是超前的,甚至到今天,仍然是难以定论的未知之数。 布洛克从未停止发展自己深入感知和理解事物的才能,所以他总是能比别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寻找更多的方法唤起事物的本质是他毕生的追求。尽管他所用的技术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时期(超长定时曝光、多重影像,倒置和负片冲洗),但每种方法都是用于表现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新尝试。正如他曾经说过: “寻找就是一切——超越认识的极限。而寻找测试是在事物本身,在于你要求了解的东西。重要的不是你所认为的,而是这些事物如何拓展你的认知。” 美国摄影先锋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作品激发了布洛克内心潜在的对视觉艺术的兴趣。曼雷和纳吉的摄影作品影响布洛克早期的实验作品,当然爱德华·卡明斯基教授也影响着他。虽然布洛克和爱德华·韦斯顿、伊莫金·坎宁安、安塞尔·亚当斯、鲁斯·伯恩哈德及其他著名的西海岸摄影师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正如他说: “理论科学家探索宇宙,哲学家寻求答案,画家如保罗·克利找到了人类对科学的想法与艺术的共通,这比其他的摄影师对我的影响要大得多。” 布洛克曾师从语义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科泽斯基(Alfred Koryzbski)。科泽斯基的学说是建立在语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上的,这也包括视觉的意识形态。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布洛克哲学观的发展。布洛克遇到了同样生活在加州的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韦斯顿与亚当斯都是f/64小组的先锋人物,在美国主张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纯粹”摄影。韦斯顿对布洛克的摄影理念有很深影响。 他们的作品有一种难言的共通点,然而两者作品的不同也很显著。他们对自然都怀有一份敬畏,并相信对于耐心的观察者(包括拿着相机的观察者)来说,上帝会显现其复杂与神秘。布洛克自称: “我不想告诉你什么是树什么是草,我想让它们倾诉于我,我再将它们在自然中的意义传达出去。” 韦斯顿,就像亚当斯和其他f/64纯粹主义小组的成员那样,拒绝一切暗房实验操作,包括照片的冲洗和印刷,这是美国版本的现代主义摄影,对于摄影操作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则。布洛克的摄影思想则更为开放,体现了欧洲版本的摄影现代主义。他接受了蒙太奇手法、曝光过度、手绘、底片版照片,以及因为长时间曝光而带来的模糊效果,甚至将用几张底片合成冲洗出一张照片的手法视为正统。布洛克这种将美国现代主义和欧洲现代主义相调和的能力非常罕见。他的广博和对摄影方式的探索,毫无疑问地使他成为当时美国最具先锋意识的摄影师。 尽管他不断实验,大众对布洛克作品的广泛关注首先来自于f/64小组建立的新模式。1955年由爱德华·斯泰肯策展的“人类大家庭”(The Family of Man)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首展的时候,参观者走进展厅所看到的最前面的两张作品就是布洛克的作品。它们分别是1954年的《让那里充满光明》和1951年的《林间孩童》。它们同时也成为本次展览所附画册的前两张照片,这本画册也是摄影史上最广为传播和最受读者喜爱的画册之一。杰里·尤斯曼写道:“温,布洛克是一个独具天赋的男子。他的个人摄影的追寻之路不但拓宽了摄影本身的可能性,也拓宽了生活本身。” 疾病使布洛克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不再能够拍照或者冲印。1973年至1975年,他将自己对创作过程的最新理解写成笔记,深入探讨了时间、空间、事件这些概念与摄影的关系。他进入了人类学家所说的“动态宇宙”:一个什么都活着的宇宙。 “我的思想”,他宣称,“一直受到任何事物都是一种发光能量的影响。光可能是宇宙中最深刻的真理。”摄影,作为把光当作原材料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他打开了通往宇宙神秘世界的一扇大门。 温·布洛克因癌症于1975年11月16日与世长辞。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坚持写作。他曾写道:“创作是人生的颂歌。它不是娱乐的一种形式,而是快乐的源泉。” 女儿眼中的布洛克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布洛克就在女儿芭芭拉·布洛克·威尔森(Barbara BullockWilson)身旁朗读故事,直到她入睡,还会关切地问她这一天过得怎么样。 布洛克经常带孩子去见他的好友。因此威尔森见到了著名摄影师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布莱特(Brett)、杜迪·维斯顿(DodyWeston).拉里·科威尔(Larry Colwell)、莫里·拜尔(Morley Baer)、诗人埃里克·巴克(EricBarker)、雕塑家戈登·尼维尔(Gordon Newell),还有画家埃米尔·怀特(Emil White)…… 作为艺术家,布洛克从未把家庭从他的艺术生活中孤立出去,在出游的过程中,布洛克有时也把家
-
与罗丹齐名的中国雕塑大师
-
作者:
杨飞
姜冰清
来源:
文史博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白石
艺术家
艺术大师
中国
埃尔
罗丹
比利时
徐悲鸿
雕塑
国际影响
-
描述:
提起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大师,我们很快就会想到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字,然而还有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师级艺术家我们却很陌生,他就是在中国鲜为人知而在欧洲无人不晓的中国雕塑大师张充仁(1907—1998)。
-
弯腰,只为接近心中的梦想
-
作者:
程应峰
来源:
文史博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白石
艺术家
艺术大师
中国
埃尔
罗丹
比利时
徐悲鸿
雕塑
国际影响
-
描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件作品按期完工,验收的官员看过之后,露出不悦之色。“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基罗问。“鼻子太大了!”官员说。“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一本正经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话间,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修饰起来。凿刀所到之处,掉下了一些大理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