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DNA浮雕图象的电子显微镜方法
作者: 钱力   叶盛钰   徐有成   来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形的   注视点   非对称   计算机屏幕   边缘部分   余光中   被试   视觉感知   大学美术   视觉科学  
描述: DNA浮雕图象的电子显微镜方法
各地花絮
作者: 暂无 来源: 冶金自动化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检测新技术   氧气分析仪   自控系统   隧道窑   微型计算机   炼钢生产   微型机应用   工频感应   生产调度管理   加热技术  
描述: 省内冶金行业21个单位、4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交流学术报告17篇:二氧化锆氧气分析仪(冶金部自动化所);DDZ-Ⅱ型仪表在隧道窑上的应用(唐钢),如何在炼钢生产中推广检测新技术(邯钢),工频感应加热技术在齿接手热装中的应用(唐
雏凤展翅,初试清音
作者: 玲珑   来源: 生活之友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整   馅饼   小煤窑   商机  
描述: 雏凤展翅,初试清音
地表形态发育的对抗性原理
作者: 艾南山   唐少卿   来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貌学   板块构造   地貌形态   系统性   地表形态   内营力   地壳运动   外营力作用   随机性   形态发育  
描述: 一切地貌现象,即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两种不同营力矛盾作用的结果,即是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对抗的产物。内营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推动地壳不断运动的力量。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构造地震等。外营力是指来自地球外部的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这就是日照、空气、水体、生物等因素,不断破坏、分解地球表面的岩石,并将这些风化物质搬运到低洼的地方,进行堆积。内营力作用的方向,是造成地表的不平;与此相反,外营力却使不平的地表经过不断的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变得平缓。内营力形成了地貌的基本结构,外营力则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对它进行雕塑。由于两种营力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貌形态。
要热爱人
作者: 谢·格拉西莫夫   胡榕   来源: 世界电影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风格   建筑构件   玛丽亚   建筑设计   特写镜头   摄影机   绘画   建筑群   雕塑   住宅  
描述: 展览台上陈列着一张张玻璃照片——照片上是住宅、巨幅绘画和雕塑。 现代风格的建筑设计和综合建筑群。 摄影机在摄取这些照片——近拍,在各类建筑构件前掠过,又拍摄它们的特写镜头。
论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作者: 吴雪景   来源: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综合艺术   现实生活   语言艺术   绘画艺术   表现形式   艺术形象   综合性   电影艺术   电影摄影机  
描述: 电影是综合艺术。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然而,所谓“综合”,不能简单地从词汇意义去理解。称电影为综合艺术,也决不是各门艺术——建筑、雕塑、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的大杂烩式的总和;而是在融合各门艺术的表现能力的同时,分离各门艺术的独立形式,使之在一种新的质的基础上有机地综合起来。
煤烧隧道窑的余热利用
作者: 赵治国   和敏信   张梓樵   来源: 陶瓷杂志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冷却带   排烟风机   隔焰窑   半隔焰隧道窑   烧成制品   烧成带   烟气   煤烧   明焰  
描述: 煤烧隧道窑的余热利用
浅谈煤烧隧道窑的产品发黄
作者: 刘勉之   来源: 陶瓷杂志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冷却带   排烟风机   隔焰窑   半隔焰隧道窑   烧成制品   烧成带   烟气   煤烧   明焰  
描述: 浅谈煤烧隧道窑的产品发黄
巧夺天工的丝绸技术
作者: 裘愉发   来源: 丝绸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丝绸技术   织物风格   多梭箱   五彩缤纷   素织物   提花织物   提制   丝绸产品   花纹图案   提花机  
描述: 大方,质地细腻柔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盛誉,外国友人赞颂它“象征着东方的文明”。提花织物由提花机制织而成。织物的上万根经丝。靠提花龙头上有上千根横针和竖针而单独提升,可以提制出各种轮廓的花纹,若配以多梭箱
我的木刻生涯
作者: 尼兹多夫斯基   刘骅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版画创作   布朗克斯   美术学校   艺术家   动物园   郁金香木   明尼苏达州   人物形象   木刻   精神危机  
描述: 三十多年以前,当我还在南斯拉夫札格拉布市美术学校的时候,就产生了创作描绘树的木刻组画的设想。当时,我学习绘画,后来又学习雕塑;至于木刻,却从未经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训练。尽管如此,我对这种鲜明而有力的艺术是有偏爱的,并且我自始至终喜欢黑白画。偏爱促使我在1944年决定从事这项工作。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