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视觉艺术到多觉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展览方式的挑战(上)
作者: 王端廷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览空间   艺术收藏   影像艺术   装置艺术   创作语言   装置作品   视觉感知   当代艺术创作   视觉艺术   艺术传播  
描述: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的日益兴旺和完善,并逐步取代绘画、雕塑等传统架上艺术形态,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创作语言,艺术越来越突破了视觉感知的范畴,而向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内的所有感知领域发展,当代艺术应该称为“全觉艺术”(AllSensual Arts)或“多觉艺术”(Multi-Sensual Arts)。“多觉艺术”不仅是对既定的艺术收藏制度的彻底背叛——这类作品是无法收藏的,也给艺术作品的展示带来了极大挑战。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展览空间已经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许多艺术家的展览作品特别是装置作品往往是根据现场空间来构思并在现场完成创作的,许多作品成了特定空间的永久留存。也就是说,在当代艺术中,作品与空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除了展示条件的改变之外,“多觉艺术”也对原有的艺术传播手段构成了挑战——印刷复制品无法呈现作品的性状,更给艺术的接受方式提出了严格要求——“多觉艺术”要求批评者和参观者的真正在场。“多觉艺术”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艺术的边界,它打破了既定的有形界限,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的精神自由。
绘画的新“回归”
作者: 张瑜洋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览空间   艺术收藏   影像艺术   装置艺术   创作语言   装置作品   视觉感知   当代艺术创作   视觉艺术   艺术传播  
描述: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绘画死亡”的观点都曾一度困扰着手持画笔奋斗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从1 9世纪摄影技术的诞生,剥夺了绘画继续写实记录的作用,到20世纪初杜尚“泉”的问世,直接将现成品带入
色彩与光:浅谈印象派绘画
作者: 田福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色   印象派     视觉感知  
描述: 本文以印象派的光色贯穿始终,通过物理学对光色的分析与引申出光对人的视觉感知的重大影响,从印象派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的绘画风格,总结光色发展历程,分析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是如何将光充分运用到绘画中,并系统总结了他们创造性的色彩表现样式。印象派使绘画脱离了僵化的传统色调,走向了自由发展的道路,成为古典主义向现代绘画的重大转转,全文为我们重新解读了这一转型期绘画的光色,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西方油画,以及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
信息时代中的公共图像与现代陶艺
作者: 詹伟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能力   视觉图像   大众文化传播   现代陶艺   艺术家   现代艺术   陶瓷艺术   视觉感知   信息时代   公共  
描述: 图像——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人类不同时期的认知能力与方式影响着对图像的内涵与外延的解释。现在,图像已经超越传统的话语形式,成为人类社会新兴的传播符号。图像语言以其自身优势确立了它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成为一种极易引人注意和识别的视觉表达。由于大脑思维线的多项性,图像的造型、色彩、构图等各种像素能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同时进入大脑。这种“拟态化”传播便成为有效的信息投射形式,成为视觉的焦点所在。 一、公共图像的形成与当代陶艺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陶艺”的概念和范畴也大大拓宽了,随着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等等的出现,雕塑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的界限也日渐消解了。在这种情况下,陶艺的范围相对展开,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出现某些区域的交叉,“现代陶艺”的概念也因而变的更为广泛。 现代陶艺诞生之时就与传统陶瓷艺术划清界限,但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独特气质与魅力,如凝聚了泥土的深沉,水的灵气,气的飘逸,当然最为壮观的则是融合了火的激情与洗礼,铸就永恒亦或死亡就在这熊熊烈火的洗礼之中。现代陶艺最终摆脱了传统陶瓷艺术思想带来的审美桎梏。对古典审美僵化及各种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麻木,运用众多现代主义的观念和审美需求进行反思和重构人性之光,从而起到了一种审美导向的作用。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无相万象
作者: 唐莉   来源: 缤纷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几何原理   拱结构   国际大师   艺术生涯   埃利亚   nothing   拉维   视觉感知   清水混凝土   颠倒乾坤  
描述: 世界知名的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中国首次个展:"无相万象"(Nothingness is not nothing at all)于2016年3月20日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集中呈现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1990年代至今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作品,包括装置、雕塑、绘画、手稿和影像等。
生活陶艺情趣化设计的感知形式研究
作者: 郑芳   高方志刚   来源: 佛山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触觉感知   生活陶艺   视觉感知   正面情感   情趣化设计  
描述: 生活陶艺作为传统陶瓷器皿衍生发展的现代概念,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必然需要把情感性与功能性相融合.将情感、意境、乐趣、新奇等物化为有情趣的外形、装饰的艺术形式。生活陶艺的情趣化设计立足于丰富生活,以人的感官对物质产生的喜爱和愉悦舒适感受为前提.是以人的正面情感和视觉与触觉感知的情趣为前提进行的设计创作.不仅是造型、装饰的情趣化外在表现。更结合功能性情趣,让欣赏者和使用者通过使用产生更深层次的身心舒适感和乐趣。本文以人对物的视觉和触觉感受的情趣角度分析生活陶艺的造型、装饰和功能的情趣化:符合情感化和人性化的精神和功能的双重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素描表现形式初探
作者: 苏雅拉图   来源: 参花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信自己   步辇图   明暗变化   郑法士   艺术创作   视觉感知   吴道子   外在特征   展子虔   杨契丹  
描述: 素描是一种用线条表现事物明暗的单色画,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着重结构和形式,一般分为铅笔素描、木炭素描。在汉语的意义里"素"指简单、质朴,"描"指写、画。素描是一门关于认知与表现的学科,是一切造型艺术的根本。米开朗基罗说过"素描是油画、雕刻、建筑及其他种类绘画的源泉和本质。并且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的人可以相信自己已占有一笔巨大的财富。"素描将一切多余的颜色归于黑白,用最简单却又最有力量的颜色来表现不
雕塑的空间布局与西特广场设计中视觉美学的营造
作者: 王来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成元素   城市空间   垂直边缘   卡米   艺术规律   建设历程   视觉感知   空间布局   城市建设   视觉美学  
描述: 雕塑置放在城市广场之中,在欧洲的传统城市空间营造中的建设案例比比皆是。自古希腊至今,广场中雕塑作品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然而,在漫长的城市建设历程中,对于雕塑的空间位置和尺度的仔细考量,恐怕鲜有研究者。但事情发展到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那里,情况却发生了改变。西特站在城市整体视觉感知与艺术规律的角度上,对城市广场规划和设计如何运用雕塑以及雕塑如何建设在广场之中,提出
视觉环境与雕塑表达的影响初探
作者: 郑天则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视觉环境   视觉要求   视觉经验   观察环境   天则   视觉感知   艺术形式   超现实主义   视觉记忆  
描述: 从视觉环境角度谈对雕塑的影响,源于雕塑三维存在的艺术形式特性。任何一件雕塑不论它是何种类型,终将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环境中。观看雕塑的实际体验和观看绘画有本质的不同,哪怕一点的位移都会得到不同的视觉结果,更何况很多雕塑需要围绕观赏,甚至进入内部才能看得到全貌。这种观察体验通过看图片或看画册是完全不可得的。即使是接近绘画的浮雕也会从侧面看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
雕塑中的量感与视觉力
作者: 郭维阳   胡晓蕾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量感   视觉力   雕塑   视觉感知量  
描述: 视觉是人的一种知觉,而感知则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本文中的量不仅是物理意义的量,也是通过艺术加工所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是在对有机生命形式观照下产生的情感表现。雕塑是量感的艺术,雕塑语言则是加量或减量的语言。所以量感是在视觉中产生的,是视觉力的表现,同时也是雕塑艺术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