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明】搜索到相关结果 343 条
-
历史中的景德镇瓷业之三——康、雍、乾三代:盛世成就的官民窑高峰——景德镇瓷业的兴盛期
-
作者:
王馨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相结合
新品种
康熙年间
清代瓷器
发展与创新
明代
成就
瓷业
民窑
-
描述:
明代末年,政府昏庸、饥馑频发,明王朝很快为清王朝所取代。后者做为新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怀柔政策,如农业上注重兴修水利,并减免一定的赋税;而在手工业方面,清政府废除了明代匠籍制度
-
考古专家首次发现景德镇明朝“官搭民烧”陶瓷物证
-
作者:
暂无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明朝
景德镇
文献资料
物证
专家
考古
生产方式
-
描述:
经过对文物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的印证,陶瓷考古专家日前确认,景德镇观音阁明晚期瓷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刻有“嘉靖年制”款白釉盘子和青花五爪龙纹碗残片是“官搭民烧”的产物。据悉,这两件标本器形规整,胎釉、青花料俱佳,与官窑相同,印证了相关文献所记载,可以确认是“官搭民烧”生产方式的物证。
-
谁来拯救景德镇瓷艺
-
作者:
暂无
来源:
领导文萃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元明清
景德镇瓷器
瓷艺
指导者
-
描述:
景德镇瓷器,若完全承继宋元明清以来的图案式绘画,虽说可以保持传统,但其前景并不乐观。绘制图案的古人虽说也是“工匠”,但指导其“创作”的皆为当时的文化高人.这些高人们是懂得“艺”的。就像宋画一样,虽为
-
北京毛家湾明代瓷器坑发掘简报
-
作者:
张治强
韩鸿业
李永强
马毅
吴英茂
田勇
雷金福
张济发
王殿平
杨科民
来源:
文物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足径
明代中期
残片
景德镇
龙泉窑
标本
口径
北京市
明代瓷器
出土
-
描述:
毛家湾明代瓷器坑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院内,2005年7~8月,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市西城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该坑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残片,大部分是明代中期的产品,也有少量唐、辽
-
鬼斧神工瓷雕塑(五)
-
作者:
朱亮
来源:
金山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圣母玛利亚
收藏
明代中后期
造型
蓝釉
-
描述:
罕见的明代塑像:圣母玛利亚素胎瓷塑笔者收藏有一件完整的圣母玛利亚素胎瓷塑(如图),高17CM,两片模合,造型逼真写实,人与衣着中西合璧。她面貌丰腴,弯眉大眼高鼻,面目清秀俊美,脸露慈祥微笑,俨然
-
浅谈时代精神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启示
-
作者:
郇树海
曹春生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文明
社会属性
与时俱进
现代陶艺
中国
时代精神
陶艺创作
艺术与科学
-
描述:
三百多年前石涛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现代陶艺是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社会属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产物,这就要求现代陶艺创作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的风貌。
-
民族审美情趣与青花陶瓷创作
-
作者:
彭怀松
王茜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青花瓷
元青花
民族审美
陶瓷
明万历
故宫博物院
审美情趣
造型
创作
-
描述:
美的东西是人们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因为从中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而被追求的东西常常有一种魅力或神奇、或美妙、或神秘。青花瓷以其非凡的技艺赋于泥土,在火的艺术中升华,产生神奇般的美妙绝伦的画
-
中国陶瓷审美中的女性文化研究
-
作者:
朱斐翡
张莉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中国文化
龙山文化
中国陶瓷
中国传统文化
陶艺
审美
宋明理学
文化研究
女性文化
-
描述:
一、渗透于各个历史时期陶艺中的中国女性文化中国女性文化作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二十世纪早期,林语堂甚至把中国文化比喻为女性,他认为中国文化颇似女性,脚踏实地,
-
新书推荐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好书
青花瓷器
景德镇
民间收藏
山西
画意
读者
明代瓷器
民窑
-
描述:
《明瓷聚真——山西民间藏瓷精粹》、《青花写意》,并刊登张浦生、杨静荣、高阿申、宋北杉等专家、收藏家的推荐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
泱泱中华(组章)
-
作者:
任剑锋
来源:
诗潮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中华
中华民族
中华历史
景德镇
封建社会
中草药
文明
白酒
封建帝国
瓷器
-
描述:
中华草药一把草,一把根,一把花,构成一帖中华草药,温暖一个伟大的民族。并,飘洋过海,疗愈了不同肤色人们的各种各样疑难杂症。一帖帖古老的秘方,一本本发黄的厚厚药典,一代代传承的医学,构成了泱泱大中华的宝贵遗产,连绵不断,并不断更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