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明】搜索到相关结果 1984 条
-
恢弘奇丽的康熙五彩瓷器
-
作者:
陈润民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相结合
装饰风格
二次焙烧
纹饰
明代
造型
康熙朝
青花
瓷器
-
描述:
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由于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其质感像宝石镶嵌一样坚硬,所以又被称为硬彩。五彩是景德镇窑在宋三彩,辽三彩等低温彩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博物要览》一书有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之说。目前所见,最早的传
-
明清文人与紫砂陶
-
作者:
吴小楣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董其昌
中国艺术
陈鸣远
书法
人的参与
明清文人
艺术品
宜兴紫砂陶
紫砂壶
紫砂陶
-
描述:
好,实用功能优异所致。其实,凭借现代的科学技术,能使其它材质类如紫砂功能易如反掌。古代许多文人或著文、或吟诗赞紫砂陶,固然有赞其优异功能一面的,但更多的是赞其“艺”。明代陈贞慧在《秋园杂佩》中云:“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高江村诗云:
-
试论唐宋元时期明州港的瓷器外销及地位
-
作者:
虞浩旭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明州港
对外贸易
唐宋元时期
销售
瓷器
-
描述:
。在上海未兴时,明州(庆元)便成为理想的转货口岸。明州溯浙东运河至杭州与江南运河相连,使明州成为大运河的南端延伸。这种处于海运和内水干线交叉部位的独特地位,使明州自唐代起成为我国主要的外
-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演变
-
作者:
陈华莎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初步认识
官窑
青花瓷器
景德镇
新课题
联系与区别
主题纹饰
演变
明代
民窑
-
描述:
景德镇明代民间窑青花艺术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古陶瓷界研究的新课题。明代青花瓷的生产,历经十七朝,凡二百七十六年,各朝多少都有实物遗存。笔者留意及此,则借在京工作之便,自1987年以来不时流连
-
略谈明清的“彩瓷”
-
作者:
李辉柄
来源:
文物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要成就
烧制
青花瓷器
彩瓷
景德镇
官搭民烧
劳动人民
封建统治者
明代瓷器
历史阶段
-
描述:
我国的瓷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陶器到瓷器,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彩瓷是明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成就。那时,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形成了,我国的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乐平县发现明代青花瓷窑
-
作者:
陈柏泉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址
青花瓷
景德镇
永靖
发现
明代
乐平
耐火土
瓷窑遗址
高岭土
-
描述:
乐平地处赣北,全境多山,县北与景德镇毗邻,境内盛产高岭土、瓷石、釉果、耐火土、陂塘青等制瓷原料。1972年6月间,我馆会同乐平县文化馆,在县城东郊和西南郊发现了三处明代青花瓷窑遗址。(一)华家窑址
-
介绍几件清代顺治青花瓷器
-
作者:
史惠芬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十七年
守道
官窑
青花瓷器
顺治
景德镇
清代瓷器
上海博物馆
康熙朝
-
描述:
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阔二尺五寸,高三尺,厚五寸。经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十七年,巡抚张朝璘疏请停止"。这说明顺治朝的官窑器的烧造是并不成功的。目前从全国来看,顺治朝无论是官窑器还是民窑瓷,传世都极少,而有年号可考者则更是可贵了。上海博物馆藏有一
-
十载深情聚墨香
-
作者:
杜嵩山
来源:
企业文明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企业
景德镇
感受
文章
周年纪念
指导
知心朋友
墨香
文明
行业
-
描述:
在《企业文明》创刊十周年纪念的日子里,引起我多少美好的回忆。讲感情,不愧是益友;论指导,堪称得良师,这决非什么溢美之词,而是我的切身感受。在十年的岁月里,结识《企业文明》这位良师益友,恰似交上了千万
-
关于乳浊釉的定义
-
作者:
吴建锋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覆盖层
液相偏析
陶瓷坯体
定义
乳浊釉
硅酸盐
均匀分布
不透明釉
分散相
乳浊剂
-
描述:
只说明了乳浊的某些特征,或不确切或不全面,在概念上有一定的混乱。笔者认为,乳浊釉是具有一定光泽的不透明釉。它是通过预先加入乳浊剂等方法使釉层产生均匀分布的、密集而细小的分散相(可以是固相,也可以是液相偏析的产物或
-
壶天片羽
-
作者:
霍素琴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紫砂器
金属制品
明代
造型
宜兴紫砂陶
紫砂壶
脱胎漆
苏轼
香茗
-
描述:
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茗配佳壶,佳壶倍添茶意趣,佳壶沏香茗,香茗频增壶艺,恰似红花映绿叶,相映生辉。因而,有“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之称。所以自明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