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日用】搜索到相关结果 1105 条
-
现代陶艺形式表现的日用陶瓷探讨
-
作者:
周立军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家
现代陶艺
日用陶瓷
-
描述:
现代社会成批量的日用陶瓷的生产,满足了人们对日用陶瓷产品的大量需求,但是其形式单一,价格较低廉,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20世纪80年代现代陶艺的产生,其表现方式开放自由,是陶艺家们灵魂的绽放。以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是实用与审美的相结合。
-
景德镇市举行2006瓷博会新闻发布会
-
作者:
吴海根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瓷
元青花
日至
国内外参展商
深圳高交会
中国景德镇
艺术瓷
陶艺家
瓷都
日用瓷
-
描述:
景德镇市举行2006瓷博会新闻发布会
-
景德镇瓷器面临危机
-
作者:
胡锦武
来源:
侨园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市场
中级人民法院
驰名商标
艺术瓷
日用瓷
景德镇市
外观设计
仿冒
知名商标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目前景德镇瓷都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市场大肆仿冒、盗用景德镇陶瓷外观设计、知名商标和名人名作案件屡有发生
-
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
作者:
张亚林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用陶瓷
消费心理
产品设计
-
描述:
许多领域得到运用,尤以产业界为多,诸如:消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广告宣传与商品销售。而对商品本身的设计,运用消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探讨尚做得不多。尤其在日用陶瓷设计方面,较注重于其形态,结构,功能的研究,事实上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一切形态结构、功能的设计都应以这点为宗旨。
-
从发明到再前进——回顾日用陶瓷的三十五年
-
作者:
张锡秋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器
中华民族
发展方针
景德镇
文化交流
五大名窑
唐三彩
陶瓷业
瓷器
日用陶瓷工业
-
描述: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从此,中华民族重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以奋发图强的英姿开创出无限美好的前景。转瞬间三十五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好比一个人的生命活动一样,已经顺利地渡过童年,跨过了青年时期而步入中年时代,随着历史的前进,我们的前程会更加辉
-
观念必须更新——答醴一民同志
-
作者:
童慧明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行业
艺术陶瓷
彩绘
景德镇
自主权
中国陶瓷
装饰
理论探讨
日用陶瓷设计
产品设计
-
描述:
读罢《中国陶瓷》86年第4期刊载的醴一民同志撰写的文章,心中大喜,因为他提出了对我的拙作“问题何在?出路何在?”的不同看法。理论探讨最怕的,就是“异端邪说”抛出后,无人提出疑义。讨论的目的,未必决出个孰是孰非来,却可能使那些有心改革者,在思想上有所启迪。关于自主权也许是习惯成自然吧,经过这些年风风
-
浅谈日用陶瓷设计的功能效用与文化
-
作者:
陈彧
黎明虹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能效用
设计
文化
日用陶瓷
-
描述:
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信息革命,传统的日用陶瓷设计观已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陶瓷市场急剧变化的消费要求,日用陶瓷应该是功能效用与文化的统一体,同时日用陶瓷设计也不是绝对的,功能效用与文化既有区别
-
降低陶瓷装饰材料铅、镉溶出的对策与研究
-
作者:
曹春娥
王迎军
苏雪筠
沈华荣
熊春华
郑乃章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铅镉溶出量
无铅釉
日用陶瓷
降低措施
-
描述:
对已有文献中关于降低陶瓷炊餐具铅、镉溶出量的对策进行了归纳,叙述了无铅、镉陶瓷炊餐具装饰材料用釉料、颜料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陶瓷炊餐具装饰材料的发展方向.
-
日用陶瓷设计与品牌建设
-
作者:
张志全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骨质瓷
文化素养
道尔顿
日用陶瓷
陶瓷设计
国内外
红玫瑰
品牌建设
-
描述:
纵观国外日用陶瓷著名品牌,人们往往会提及威基伍德、皇家道尔顿、诺里塔克、罗森塔尔等.就国内日用陶瓷品牌而言,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唐山的红玫瑰、景德镇的红叶、重庆的华陶、淄博的华光、福建的冠福、广东的美
-
浅谈陶瓷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关系
-
作者:
刘伟
赵紫云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业产品
回归自然
精神生活
日用陶瓷
物质生活
陶瓷艺术
审美功能
艺术审美
实用功能
-
描述:
化,他的实用功能性走向极端,逐渐成为无个性的工业产品。当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陶瓷艺术得到发展的契机,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逐渐分离,而前者也因其更注重精神审美功能,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的造型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等并驾齐驱。它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