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硅硼比对无毒低温透明釉上彩颜料熔剂显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 卢希龙   陈云霞   曹春娥   苗立峰   余峰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显微结构   无毒低温   透明熔剂   釉上彩颜料   硅硼比  
描述: 采用TEM、ED及XRD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n(SiO2)/n(B2O3)对无毒低温透明熔剂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彩烤后的熔剂产生分相现象;当n(SiO2)/n(B2O3)比处于1及2.5时
低温釉用釉上贴花纸通过江苏省级鉴定
作者: 崔听槐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锡市   大生产   日用精陶   釉上颜料   鉴定   江苏省   陶瓷研究   低温釉   贴花纸   铅溶出量  
描述: 由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研制的“低温釉用釉上颜料系列及贴花纸研究”项目。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无锡市通过省级鉴定。该研究所重点对日用精陶的釉面及花纸铅溶出量进行攻关研究,历时二年,针对大生产餐具
龙泉青瓷釉下彩
作者: 沈惠国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泉青瓷   青瓷釉   浙江省   不褪色   白瓷   釉下彩   无毒害   耐酸碱   历史悠久   研究所  
描述: 龙泉青瓷釉下彩,经过浙江省龙泉瓷厂青瓷研究所一年多反复试制成功,并已投产。我国白瓷釉下彩生产历史悠久,而青瓷釉下彩的出现则是第一次。它具有美观大方、平滑光亮、耐酸碱、无毒害、永不褪色等优点。
釉彩青花的研究
作者: 王金田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晶体   釉彩   中国陶瓷   热稳定性   无光釉   底釉   烧成曲线   釉面   彩釉   青花  
描述: 本试验选用ZnO配制的无光釉为底釉,以CoO着色透明蓝釉为彩釉,彩釉直接在底釉上绘制纹样,氧化焰SK6温度烧成,即釉彩青花(见插页四)。它具有传统古青花的色相和宣德青花的风格,其晕料效果可形成潇洒
青花瓷的装饰美
作者: 肖世扬   余建荣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晶体   釉彩   中国陶瓷   热稳定性   无光釉   底釉   烧成曲线   釉面   彩釉   青花  
描述: 青花瓷的装饰美
青春虚无主义
作者: 王鹏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中国工笔画   改革开放   唐宋时期   虚无主义   文人画  
描述: 中国工笔在唐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随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而日渐衰弱。改革开放后中国工笔画又出现一个新的繁荣景象
论赵孟頫的古意
作者: 杨球旺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极点   倪云林   师古   吴兴   赵孟   绘画   董源   南宋  
描述: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人。他是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第十世孙。他诗、书、画俱通,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无所不精,和钱选
精彩铭昶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系   无锡市   硕士生导师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省   工笔花鸟画  
描述: 江宏伟 1957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74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从事工笔花鸟画教学。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浮雕壁画的空间语言转换研究
作者: 王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空间转换   艺术美感   绘画语言   艺术价值   无限空间   语言转换   艺术形式   语言才能   浮雕壁画  
描述: 浮雕壁画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利用视觉错觉原理.并通过观众想象来实现艺术价值的混合型空间艺术。浮雕壁画的艺术魅力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视觉假象里。在有限的厚度内营造出无限空间感
纪念性雕塑怎样出“新”?——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进一言
作者: 云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现实主义   抗日战争   泥稿   柱形结构   座谈纪要   “新”   象征性   无中心   纪念性雕塑  
描述: 去年第7期《美术观察》所刊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图片及座谈纪要,向人们展示泥稿的同时并作了较高的自我评价。也许正是由于“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特殊意义,创作者们确是很认真深入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正缘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进一言,就教于作者及同道。 座谈纪要中阐述的所有缘由和结论也许都是正确的,但做出的泥稿本身并未如评价的那样好。 一、柱形结构不“新”。古今中外均不乏有以柱形结构雕刻的艺术形式。 二、纪念性特征模糊。仅靠“柱”的列置不足以具有准确的象征性;而象征性是纪念性雕刻的灵魂。目前的泥稿中象征性近乎零!所谓“柱”只呈现为四方或近于四方形的墙而已。要以柱为造型基础,便要充分保留“柱”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现在浮雕将“柱”食为残破纷乱的一堆。 三、所谓“叙事性”的铺陈过于具体而繁琐,加之“现实主义的重提(并非需要“重提”,况且不应操作为“写实”主义),导致了很琐碎的场景交待(仅此一点就很不“新”),结果使每一个单体均如插满糖葫芦的草把。
< 1 2 3 ... 184 185 186 ... 228 229 23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