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作为创造主体的女性,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作者: 贾方舟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综合体   叙事性   米开朗基罗   创造主体   抒情性   人物塑造   情诗   女性  
描述: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作于2015年,它是雕塑、行为和影像的一个综合体;又集叙事性与抒情性于一体。艺术家像拍一部雕塑教学片一样,完全按照泥塑制作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将人物塑造的工作过程——堆泥、做头部、做
介入空间
作者: 魏华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综合体   叙事性   米开朗基罗   创造主体   抒情性   人物塑造   情诗   女性  
描述: 1963年生于湖南张家界。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韩国檀国大学环境与陶艺硕士。现任职广州美术学院陶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使陶艺与本土文化间的文脉逐渐被割断,在不少地区陶艺的创作逐渐退出了本土文化创造的历史舞台,而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手工艺被孤立于当代艺术创作之外,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一西方化误区,使得古老悠久的陶瓷媒介在理论上失去了它保存創作活力的逻辑。
《凝望》
作者: 奚楚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综合体   叙事性   米开朗基罗   创造主体   抒情性   人物塑造   情诗   女性  
描述: 《凝望》
谈罗发辉的“花”评论摘要
作者: 高名潞   王林   周春芽   吕澎   冯斌   傻佬   星利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   当代性问题   生存状态   评论   抒情性   中国当代   象征性   《恶之花》   审美理想   生命主题  
描述: 在罗发辉的油画作品中,象征性的因素与抒情性的感受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他的《雾》、《牧场上的家》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在《雾》这件作品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一种抒情性的自然美感外,还能读到作者寄寓于宽广的视野
生活的赞歌:浅议闫平绘画
作者: 常蕊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视角   构图   色彩   抒情性   戏曲人物  
描述: 闫平作为一位当代女性画家,她的作品给观者呈现出一种艺术张力的美感,而在这美感的背后却蕴藏着画家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内省方式,以及对艺术生活的理解和探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在艺术理念和艺术审美上的研究与感悟.闫平将自己的内在情感转化为油画语言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画家的艺术追求,彰显出一个不一样的闫平.
关于绘画侵犯摄影作品著作权的法律思考
作者: 杨宏鹏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视角   构图   色彩   抒情性   戏曲人物  
描述: 从油画作品《我小时候》袭用摄影作品《俯卧撑》事件可以看出,利用别人的摄影作品进行绘画创作可能会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这种侵权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年修订)》中对于著作人享有其作品改编权与汇编权的规定。由此带来应对此类现象进行专业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思考,并应设立一定的判定标准,甚或考虑“艺术家陪审团”制度。
散文的抒情艺术
作者: 左芳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散文语言   抒情艺术   巴金   散文   《背影》   散文写作   审美规范   抒情性   杨绛   朱自清  
描述: 人,是一种多情的生物。人类,因此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情感宣泄、抒发方式,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歌谣舞蹈、诗辞文赋、音乐绘画、摄影雕塑,色彩缤纷,不一而足。其中,散文这种抒情文学,颇有它独到的风韵和姿采,长期而广泛地受到人们喜爱和重视。 中国散文的历史由来已久,其间发展演变错综复杂,尤其是“五四”以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随着文、史、哲的分化,在坎坷艰难的发展历程中,在狂飚突进的现代氛围里,散文的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散文的审美规范逐步积累,慢慢摆脱了过多的实用目的等功利性、非审美因素的困扰,成为文学天地里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驾齐驱的姐妹艺术。散文有了自成体系的散文美学,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学样式,散文
论油画创作的探索
作者: 伊力夏提·吐尔逊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维文)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散文语言   抒情艺术   巴金   散文   《背影》   散文写作   审美规范   抒情性   杨绛   朱自清  
描述: 论油画创作的探索
反美学的序幕
作者: 汪民安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真善美   年代   人道主义   抒情模式   抒情性   抒情风格   反美学   中国油画   当代绘画  
描述: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约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油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抒情性抒情性好像是(以人为主题的)中国油画的宿命。因为对领导的膜拜而抒情,因为对英雄的赞美而抒情,因为自认为占据着一个伟大国家的主人位置而抒情,因为作为一个翻身阶级的主体性而抒情,这是因为骄傲,狂喜和幸福而抒情
电影对小说的完美表达
作者: 樊雅蕙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真善美   年代   人道主义   抒情模式   抒情性   抒情风格   反美学   中国油画   当代绘画  
描述: 这是一部恢宏的电影史诗,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与杰出的电影相结合的卓越典范。它源于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的名著《静静的顿河》。1957年由著名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搬上大银幕,并获得了成功。格拉西莫夫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凝聚成五个多小时的镜头语言剖析了这部史诗巨著,不仅再现了小说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赋予了格利高里,阿克西妮娅这些人物鲜活的生命,同时也深度刻画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以及那难以名状的悲怆命运。让观众不仅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也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心灵洗涤。 为了展示小说中那宏大悲凉的历史氛围,以及哥萨克们勇敢顽强、热爱劳动、热爱自由、探索真理、积极行动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谢尔盖·格拉西莫夫调动了电影的各种手段。 他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将奔涌的顿河、像大海般波涛起伏的草原、在寂静的山岗上翱翔的雄鹰展示在大银幕上;用中近景将哥萨克们的生产生活图卷重新勾画:近景和特写镜头的大量应用,勾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纠结所带来的心里冲击。 《静静的顿河>色彩运用值得称道——在展现顿河风光时明显具有十八、九世纪俄罗斯油画的印记,色彩多重而较为明亮。影片第一部前半部主要以格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的爱情展开,那时他们的感情还没有太多羁绊,多展示哥萨克生产生活的场景,那是没有战争的阴暗,因此整个画面显得明亮快活,夕阳的余辉照在静静的河面上,红色的火烧云给暗沉的画面撕开了一道鲜亮的口子,格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情难自禁拥抱在一起:当战争开始,阿克西妮娅背叛爱情时,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沉寂里,特别是格利高里鞭笞少爷的那一段,低压压的乌云笼罩,和格利高里气愤悲戚的心情相呼应。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