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彩】搜索到相关结果 3661 条
-
解读陶瓷花鸟画的美学概念
-
作者:
郑先锋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装饰画
粉彩瓷
分相
瓷画
鸟
-
描述:
时期的花鸟画主要采用的是工笔重彩,这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整个的中国花鸟画发展中,一直都包含着画家对于生命的关怀,画家将意境、生命等贯穿于花鸟画的始终。
-
于晓明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装饰画
粉彩瓷
分相
瓷画
鸟
-
描述:
于晓明 一九八零年生,江西省豐城市人 二零零四年毕业
-
谈谈创作重工粉彩人物瓷画的体会
-
作者:
徐鹏飞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装饰画
粉彩瓷
分相
瓷画
鸟
-
描述:
粉彩陶瓷彩绘工艺始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鼎盛于乾隆。用粉彩在瓷上作画,先要用“玻璃白”(一种白色彩料,主要成份是砷,具有浮浊效果)打底,然后再在“玻璃白”上用粉彩彩绘,入窑炉锻炼处理后,画面会产生
-
浅论道与技在粉彩花鸟中的体现
-
作者:
余娜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装饰画
粉彩瓷
分相
瓷画
鸟
-
描述:
我国文化积淀数千年,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这些文化中最主流的还是道家和佛家思想,这些来自古代的哲学思想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造物智慧。“道”与“技”这个概念是我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老子提出来的,庄子直承了老子之道的基本精神,并发展了道之内容,阐明了道在空间上的无限存在以及道内在于万物之中,即“物物者与物无际”的思想,解决了老子所留下的缺憾。庄子之技,渗透了庄子之道,以寓言的形式形象诠释了道技关系。我国古代许多的工艺品和实用器都可以体现“道”与“技”之间的哲学。首先道是什么?道实际上是自然的程序,它的基本特征是
-
漫谈粉彩花鸟的哲学意蕴
-
作者:
余佳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立统一
哲学意蕴
中国哲学
粉彩
鸟
-
描述:
世上每件事都是有联系的,拥有不同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论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都是组成我们如今世界的一部分。细数而来,不论是自然或人,生活或艺术,都有着独特又规律的哲学意蕴。《周易·系辞上》中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都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其中,非物体的、形而上的称为"道",物体的、形而下的称之为
-
论中国花鸟画在现代陶瓷新彩中的运用
-
作者:
章晓云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现代陶瓷
新彩
运用
-
描述:
本文通过对国画工笔花鸟、国画写意花鸟在陶瓷综合装饰上的运用分析,并就性能不同、绘画方法不同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
凝固的乡愁之六
-
作者:
刘威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现代陶瓷
新彩
运用
-
描述:
凝固的乡愁之六
-
谈粉彩工笔人物瓷画的美学原理
-
作者:
长杰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家
中西方
美学原理
人物
艺术品
瓷画
组成部分
粉彩
-
描述:
自古而来,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那么什么是美?什么又是美学?美学又是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起居饮食,决定艺术品的优劣的呢?从古至今,中西方的学者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国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庄子就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古希腊的
-
浅谈传统与现代的交合
-
作者:
黄东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家
中西方
美学原理
人物
艺术品
瓷画
组成部分
粉彩
-
描述:
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语言文化、工艺文化、礼教文化以及科技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每当去细细研读这些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就会感叹他们的智慧,正是由于他們的不断传承与创造,耳口相传,不断地取前人之精华并且去其糟粕,我们的文化底蕴才得以如此深厚。 陶瓷的传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谈谈中国人物画在粉彩中的运用
-
作者:
万文娜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魏晋时期
人物画
中国画
人物个性
历史故事
审美标准
粉彩
-
描述: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在中国人物画中,对塑造形象的最高要求和审美标准主要是"传神"。魏晋时期的画论中就已提出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等美学要求和艺术原则。所谓"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