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式】搜索到相关结果 181 条
-
短版活获利的最佳手段
-
作者:
刘铁庄
来源:
中国印刷物资商情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贴花印刷
短版活
连续色调
细微层次
乙烯树脂
自动编程
数字式印刷机
柔性版印刷机
印刷系统
创造精神
-
描述:
IMPRESSA数字式际签和贴花印刷机是美国FARGO电子公司的产品。据该公司称,该印刷机可生产多种标签,在完成短版活时其成本比使用传统的印刷机低得多。 IMPRESSA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以色带为基础
-
工笔花鸟画的形、色创意体验
-
作者:
雷家民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素异构
工艺美术学
传统工笔
色彩造型
审美意识
工笔花鸟画
中国画
艺术观念
艺术形式
写实形态
-
描述:
的“艺经”看来难寻,艺术永远在变动中,也只有变动才能培植出无尽的艺术样式。新艺术观念的创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工笔花鸟画艺术形式的要求。 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决定着各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
-
水墨工笔花鸟画技法摭谈
-
作者:
吴东奋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技法
中国画艺术
墨法
摭谈
中国水墨画
画笔墨
表现形式
工笔花鸟画
工具与材料
新技法
-
描述:
中国水墨画不管水墨写意画,或是水墨工笔画,其表现形式上要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包含有两层意义,首先是中国画艺术造型的工具与材料,其次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中国水墨画里的笔墨形式是十分
-
“联展”之外——写在中国画八人联展之际
-
作者:
梅墨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冲动
形式语言
水墨人物画
工笔画
文化因素
工笔人物
少数民族
米纸
中国画
地理背景
-
描述:
具江左流风余韵,秀雅娟洁,细密严谨。可以看出他对宋画与历代院画的特殊爱好,又吸取了一些当代名家的技法与形式语言,试图开拓出个人面目的良苦用心。
-
当代雕塑二题
-
作者:
顾丞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因素
前卫艺术
当代意义
形式分类
作品
城市雕塑
传统雕塑
二十世纪
现成品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的配角方式存在——传统写实雕塑龟缩在美术学院的高阁上,满目不堪的城市雕塑占据着生活空间日益缩小的楼群和广场,更多的“泛雕塑”却活跃在前卫艺术舞台上。自八十年代国人引入了装置艺术方式后,雕塑的概念
-
《行动剧场:历史与雕塑》的行动方案
-
作者:
杨阡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活动
戏剧艺术
固定化
剧场
文化意味
学术活动
行动
艺术形式
雕塑
话剧院
-
描述:
空间内,所有的艺术方式和观赏形式变得自由和有机成一体,既是展览又是演出;即是欣赏也是创造;又象娱乐又象庆典。总之,在整个雕塑展是一个富有文化意味的节日。
-
动力感悟与生命体察——评路明、霍守义、殷晓峰的雕塑近作
-
作者:
齐凤阁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雕塑语言
文化品格
隐喻内涵
文化心理
艺术语言
艺术取向
传统雕塑
动力学结构
师范大学
-
描述:
三位青年雕塑家均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又都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相互切磋并时而合作,但因文化心理、思维热点、艺术取向的不同,其作品在精神意蕴和形式语言上都形成较大反差,体现出
-
艺术应该是个人和社会的界面
-
作者:
于凡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艺术史
美的形式
艺术家
个人和社会
中央美术学院
社会背景
作品
社会现实
现代雕塑
制作工艺
-
描述:
传统的看法认为绘画可以予人更多的联想,而雕塑因为是三维的,容易变得过于实在,很难传达出只能意会的东西,这确实是引进西学后中国雕塑的状况,它基本上还是跟着模特儿走,要求做得象,因此被设置在一种被
-
“榫卯”与“本原”
-
作者:
傅中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语言特征
雕塑作品
传统建筑
自然属性
榫卯
构成方式
木质材料
石质材料
生存关系
-
描述:
在我的雕塑作品中,“榫卯”不仅仅是一种语汇结构或是语言特征,它同时也是一种观念形态。“榫卯”的意义不在于能否构成区别于其他雕塑样式的形态,而在于“榫卯”本身,在“凸”与“凹”所形成的关
-
对历史的一种认识
-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服装
中山装
具体的象征
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特色
三权分立
邓小平
孙中山
三民主义
-
描述:
我希望我的艺术能够更开放,让更多的人们进入。 中山装是孙中山时代流行起来的,差不多可以说是真正纯粹的中国式现代服装。它的设计者是谁,我还没有搞清楚,但知道它是几种服装样式折衷拼合而成。当时,(世纪初
<
1
2
3
...
14
15
16
...
17
18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