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岭南派】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
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丁衍庸
-
作者:
陈传席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派
中国传统文化
香港
中国艺术
广东省
八大山人
中国画
马蒂斯
中原文化
油画
-
描述:
丁衍庸的绘画引起我的注意已二十多年了,但我只见过他的画,颇有特色,另外知道他是广东人,后来在香港,其它都不知道了。可见学术界对他的重视不够。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一提起广东绘画,就会想起岭南派,岭南派的画都有岭南味。岭南派的宗旨是"折中中西","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岭南派的画自有其独立的特色。但因其有中有西,若仅就中(即传统)而论,总是欠一点正统的味。我想这应该归根于水土。我这十几年,重点研究水土气候对
-
岭南派山水画的新高度:陈金章的艺术创作
-
作者:
邵大箴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岭南派
国画
手艺人
艺术创作
笔墨
色彩表现力
-
描述:
最近读陈金章先生的山水画有个突出的体会,那就是他的艺术创作包含了一切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的两个基本要素:劳动的难度和发自心灵的创造智慧。艺术创作是人的手、脑和心合作的产物,它的技艺部分如国画的笔墨功力、油画的造型和色彩表现力等,不是一蹴
-
新书消息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6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东人
岭南派
出版社
新书
个性鲜明
代表性
中国画
美术家
中国美术
画册
-
描述:
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美术选集》,已于十月中旬出版。画册选輯了解放以来广东美术家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七十四件,包括中国画、版画、油画、水彩、年画和雕刻等。收入画册的岭南派画家关山月、
-
范少华:开一派中国油画
-
作者:
岑磊
来源:
今日上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剑父
岭南派
国画
绘画观
新中国
西画
现代
中国油画
-
描述:
“西画能够参些中画成分其中,带点东方色彩……西画人皆将国画之精神技法来写西画,实可开一派新中国西画,又成为最新之现代国画。”——摘自岭南派绘画大师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
-
雕塑大师潘鹤
-
作者:
文成
来源:
当代检察官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潘鹤
岭南派
广州
全国美术展览
大师
雕塑家
代表作品
开荒
-
描述:
潘鹤,别名潘思伟,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于广州,籍贯广东南海。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铜雕《开荒牛》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代表作品:雕塑《艰苦岁月》《广州解放》《珠海渔女》《深圳开荒牛》等。
-
扬派盆景博物馆
-
作者:
赵庆泉
来源:
生命世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盆景艺术
岭南派
五针松
五大流派
盆景作品
中国盆景
川派
水旱盆景
盆景园
汉晋
-
描述:
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扬州盆景几与中国盆景同步,是中国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扬派盆景艺术风格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既端庄大气,又工笔细描,与苏派、川派、岭南派和海派并称为中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2005年扬州市园林部门将原扬州盆景园改建为扬派盆景博物馆,由于空间的限制,不少功能受到了影响。
-
五彩九寨沟
-
作者:
暂无
来源:
生命世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盆景艺术
岭南派
五针松
五大流派
盆景作品
中国盆景
川派
水旱盆景
盆景园
汉晋
-
描述:
五彩九寨沟
-
大道甚夷——隐者吴灏的艺术之道
-
作者:
李怀宇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派
艺术天地
家学渊源
艺术专科学校
大道
广东省
-
描述: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岭南画坛的隐者吴灏,虽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主流画界,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其画作却被谢稚柳评价为: “足使青藤却步、苦瓜袖手。”。自称为“岭南派叛徒”的吴灏家学渊源,自幼酷爱艺术,5岁学画,18岁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校长丁衍庸所器重。24岁拜谢稚柳为师,学业精进,绘画上追宋、元水墨,下及明董其昌、徐渭,清八大山人、石涛,直取古人神韵。近日, “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囊括了吴灏的书法、国画、油画、篆刻、诗词,其中油画作品是首次展出。得传统三熏三沐的吴灏,诗书画篆刻俱佳,在美术史家杨小彦的眼里“在当下广东,传统和旧学功力能到这个程度的,似乎仅此一人”。 吴灏:艺术之道全乎于心,心正则笔美 采访:李怀宇 《收藏·拍卖》:这次在澳门的展览“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有什么特点? 吴灏:较之以往的展览,这次是囊括了书法、国画、油画、篆刻、诗词。我从小便喜欢东涂西抹,5岁学画,到今年80岁,不知不觉已经作画75年了。但是我直至18岁才有正式的指导老师像丁衍庸、赵少昂等,24岁时接触谢稚柳老师,他也是我学画生涯中重要的老师。好在能够趁青春留倩影,有得快活就快活。我有个特点,就是认识不少师友,学习是需要师友的,光是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是不管用的,要自己努力加上师友间学习交流。我小时候写生画也学,铅笔画也学,我祖父还叫我学《芥子园》的水墨画。祖父好画,但职业是中医生。我们家三代从医,到我这辈“掉队”了,换成长辈戏称的“会饿死的艺术行业”。 艺术之路很艰难,中外皆然。梵高没卖出一张画,莫奈住马房,毕加索没有素描纸作画,一个画家在成名之前,生活是很苦的,要卖出一幅画,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努力。我直至50多岁才卖出自己的第一幅画作。当时我住在危房,从正梁到地面有很大一条裂缝,刮风下雨的时候简直不能工作,处处漏水,好在最后还是熬过来了。很庆幸的是,我还能自学很多方面的知识,填饱肚子。这次展览算是我所学的一次总结吧,将我70多年的学画成绩表现出来,虽然算是拿到了“毕业证”,但是学无止境,我仍要继续努力。 《收藏·拍卖》: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画家? 吴灏:若是讲现代的话,毕加索、马蒂斯、梵高都是我很喜欢的画家。若是说中国画,就很多了,宋徽宗、石涛、八大、石溪等我都喜欢。 吴灏自叙: 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笔墨,是一张画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画六法里面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其他四法中外都有,但是这两法到现在部没有人能够解释透彻。第一法是“气韵生动”,我的理解即情调.“骨法用笔”、即第二法、我的解释即线条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就像人体没有骨架支撑,是无法生存的。我遵循这些中国画的必要特色为条件来摸索前进,一个人身处的时代是有不同情调的,不用刻意去创新,就自然会带有他所处的时代气息。 不临莫古人就拿不到艺术技巧,就无法表现。当然写生也可以,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很容易,但自然美入画不一定美的,草稿不是照写的,要有取舍,要经过作者吸收和艺术加工再表现出来,艺术之可贵也正在此,如法炮制是没艺术性的。艺术是教不了的,老师只是教学生操作程序.但细部怎样表现,则要靠自己体会了。 临摹如果到了可以乱真.你就得到古人的技巧了,如张大千临石涛,毕加索、马蒂斯都有大量临摹毫画,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临摹到了可能乱真,你才算学到了传统技巧然后才可开始刨作。没有技巧又如何创作呢?我认为一定要临摹前人的名作,不临摹而自己创出来是不可行的。 《收藏·拍卖》:你在小时候听说画画是挨饿受穷,为什么后来以作画为生呢? 吴灏:完全是出于爱好。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以画画来赚钱,更何况是年纪那么小,又怎么懂得呢?我是真的爱好画画。就像以歌唱为生的,要是仅仅企图以唱歌来赚钱,也是不行的,很难在艺术上有更深的造诣。艺术始终要讲究本心,应当表现你正当的爱心。要对人和物有一种真爱,那才行;仅仅是表面功夫,那是不行的。唐代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即是讲感情。其实不仅中国画要这样,西洋画也是一样。像梵高,他是全身心扑在画画上,你们觉得他傻而已,其实他确是真心真意地作画。 《收藏·拍卖》:在学习古人的画作里,你是不是临摹石涛和八大很多? 吴灏:我临石涛多一些,八大少一点,山水画的基础就在那里。我拜赵少昂先生为师时,赵先生脾气很好,完全没有架子,整天夸我乖、学习能力强,劝我快点上学。我也想早点上学,能够去欣赏他展示收藏的作品,像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黄君璧、叶浅予等等。我一心想去看他的藏画,因为在小县城里很难看到有价值的作品,你不看真品,是学不到东西的,所以说师友很重要。我想向赵先生学习,他把我带到他二楼的画室,地下室是教学生用的。他对我说,有机会的话,带我去上海先学黄宾虹和张大干,看看是否适合。 我小的时候便很喜欢岭南派。尽管鉴赏的眼力未到火候,但是我临摹很多如赵少昂、高剑父、高奇峰等的作品,我都学过。但我自认是岭南派“叛徒”,长大之后,随着鉴赏能力的增长,我就不喜欢岭南派了。打个比方,你看现代舞,要懂得欣赏芭蕾才能够说明功夫到家,因为它相对较高雅。当然不是说你只看表演者身材好,他们一举手一顿足,都是要表达定意思的。我大概是在10岁的时候就不再学习岭南派了。 《收藏·拍卖》:我听说你临摹张大干的画,几乎可以乱真。 吴灏:初出道的人,没有人会说你行的。比如说,黄君璧画石溪,是能够乱真的。在这以前都要经历一段艰苦的日子,张大干早年作画要养活几十个人,当时画作不好卖。我记得“文革”前张大干的扇面一张六块钱,不值钱,生活要紧。总之,搞艺术是很艰难的。我没有张大千的本事,他是自产自销的,我只是帮人家写,多少钱一张,就做这样的交易。当时中国大陆很少人喜欢字画,我就给港澳地区的人作画,逐张算钱,曾有一次还被海关抓去问话。我照实说,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婆.x没工作,我靠帮人临摹画为生。 《收藏·拍卖》:你画油画又是跟谁学的? 吴灏:是跟丁衍庸学的。我的油画卖出去两张,比梵高还好一点,他才卖出去一张,生活很困苦,只能穿别人不要的旧衣服。艺术家的生活都是很清苦的。齐白石没出名之前还是画死人像的呢,整天对着死人像,别提有多烦闷了。好在他的朋友安慰他,鼓励他去北京,才有了成名的机会。他在北京日子很难过,别人常常奚落他,他坐过的椅子别人要用手帕擦过才坐。其实全靠徐悲鸿带齐白石上来,但徐悲鸿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就是在美术学院否定了书法,以素描作为美术的基础。其实素描不过是掌握写到物形而已。苏东坡的诗是讲:“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概括了中西画的道理。 《收藏·拍卖》:1948年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时,丁衍庸先生是如何教你的? 吴灏.丁先生既是老师,也是校长。我们俩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我不喜欢政治,因为我为人直率,不会讲“曲话”。书法上,他懂马蒂斯,我也喜欢马蒂斯。我学石涛、八大,也是他所钟爱的。所以我晚间经常到他办公室聊天,他就将他的古玩给我观赏。 《收藏·拍卖》:现在很多画家注重技术,你如何理解境界? 吴灏:拿音乐来比喻,弹奏小提琴这些乐器都是需要技术的,指头功夫就是技术。有一点我就很不明白,为什么在音乐学院,他们需要学以前的名曲,如肖邦、贝多芬,但是现在的美术学院却从不提倡学习古典名家的画了。画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很久的锤炼,才能成为今日的名画,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呢?舍近求远。正如毕加索说:“中国这么好的艺术,何必来法国学呢?”我们的画他们懂得欣赏却不会临摹。 《收藏·拍卖》:你觉得国画、油画、诗词这些艺术门类有没有相通之处? 吴灏:孔夫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些东西是相通的,就是取法不同。这就好比我握笔写字跟用刀雕刻一样,取法不同而已。至于西洋画也是同样的道理。 《收藏·拍卖》: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没有加入任何一个美协、美院、画院之类的团体。 吴灏:我的想法是“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美术界的诸侯,我是不会跟人家争的。逍遥自乐才是我的人生哲学,作画都是我自己玩玩的东西,快乐就好。我所得到
-
以全新视角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对话林雅杰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派
艺术天地
家学渊源
艺术专科学校
大道
广东省
-
描述:
林雅杰,1943年生,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文史学者,研究员,“广东历代绘画展”策展人,学术委员会召集人,此次展览的两位执行委员之一。毕业于中山大学,先后编著书学论著及文史丛书凡三十余种,2004年,主持筹办“广东历代书法展”,以其内容宏富、学术品位高尚,被誉为粤中史无前例之文化盛事,主编六卷本《广东历代书法丛书》。 《收藏·拍卖》为什么会举办“广东历代绘画展”?它的策展理念是什么? 林雅杰:由于2004年“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的成功举办,2007年广东“两会”期间,文化界委员集体联名提议,由省政协牵头举办“广东历代绘画展览”,与之前举办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 起成为广东文化建设工程的“双璧”。广东省政协常委会因此决定将展览纳入工作计划,并于当年7月成立组委会开展筹备工作。这次的展览,我们的理念和出发点与书法展一样,动因都是一个——弘扬岭南文化。广东历来给人印象是“文化沙漠”,“历代书法展”的举办,恰恰做了次极好的正名。 这次的展览与“书法展”一样,我们先组织批年轻的专家学者,做好学术上的准备,了解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状况,再到各地选择博物馆,通过馆藏的目录挑选作品,由我们的专家来鉴定筛选。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展览来弘扬岭南文化,宣传岭南文化,通过历代书画的艺术创作,令大家进步认识和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绘画展”中体现得尤为透彻,因为展出的不仅有中国画,还有油画、版画和漫画等——它体现了广东人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其实与在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广东人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我们希望通过绘画艺术让大家来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最主要的出发点。 《收藏·拍卖》我们注意到1911到1949这近40年构成此次展览的“下编变革与多元”部分,几乎占了此次展览五分之二强的分量,内容涵盖各个画种和各种艺术流派,这似乎比较令人意外? 林雅杰以前,我们一说到广东的绘画艺术,言必称“岭南画派”,而其他许多不同风格、不同画派的画家,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美术史研究和大众传播所忽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把被历史湮没或者遗忘的艺术家重新置于他应有的位置。当今的时代开放多元,现代广东更是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岭南文化特有的开放姿态提醒我们,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顺应了这一趋势。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今天,随着国家的崛起,要求我们用更为客观平和的心态来审视和重构绘画史,使历史上除了革命的美术以外,其他有成就但因种种原因而沉潜,如传统的、前卫的美术也能浮出水面。广东历代绘画展览,力图适应时代的要求,打开视野,以扎实的研究和全面的展示,廓清历史面貌,为促进广东绘画研究搭建平台。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努力。 《收藏·拍卖》:入选藏品的选取标准是怎样?林雅杰:入选的藏品,不以画家的地位、流派或团体作衡量标准,而是以其艺术造诣作为唯标准。明徐渭有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明珠被遗置,是大遗憾。那么,我们除了关注绘画史上已经功成名就的经典艺术家及其作品,更应注重发掘绘画史上的“遗珠”,这一努力也是对中国美术史以及广东历史和文化重新解读的过程。 《收藏·拍卖》,在广东的绘画史上,出现了自创一格檀画兰竹,却仅在地方志中留下简略记述的彭睿罐,被喻为晚清广东最杰出画家的“二苏”苏六朋和苏仁山,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走,以及被国外艺术家称为“东方毕加索”的赵兽……这些人,单独来看,在艺术史上部是一流的大家。但是,他们的存在并没有使广东(特别是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在中国的历史上成为一流的艺术大省——尽管它成就了一些艺术家,但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屏蔽了艺术家们的声望? 林雅杰.所以这就要研究广东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你不觉得这也跟广东人的个性有关吗7它其实也是广东文化精神、广东人精神的一种体现——务实,不爱宣扬,不事张扬。广东人往往被评价为“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东西好,但不懂包装和宣传,以至于给人“文化沙漠”的错觉。正因如此,我们更要通过这样的展览来正本清源,为广东文化正名! 《收藏·拍卖》:这样的梳理,除了展览,还有其他什么呈现方式吗? 林雅杰本次展览还将编印“广东历代绘画丛书”(9种)。1940年,广东文献专家叶恭绰先生[编者注:叶恭绰(1881年- 1968年),号遐庵,广东番禺人,书画家、鉴藏家和政治活动家。曾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香港大学举办了“广东文物展览会”。为什么在抗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个展?因为叶恭绰希望通过文物展览,唤起国人的爱国情怀,热爱家乡的情怀。“广东文物展览会”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期出版展览图录《广东文物》三厚册,流传甚广……叶公做这个展览,不仅仅只提供藏品文物的展示,而是邀请专家,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解读,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许多当时的中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受到了很好的爱国教育。所以,当我们筹办此展览的时候,想借鉴他的方法——展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丛书的出版,则有助于将展览延续下去,从而促进对美术史乃至地方画派的研究,如同之前的“书法展”那样,希望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深化。我们希望所做的切,不是为展览而展览,即便展览结束,也不应意味着完结,它应该有助于美术史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它,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
-
此展兼具开拓性和学术性的双重意义——对话新斯奋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派
艺术天地
家学渊源
艺术专科学校
大道
广东省
-
描述:
刘斯奋,1944年生,祖籍广东中山,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为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历代绘画展组织委员会副主任,此次展览的两位执行委员之一。 《收藏·拍卖》:对于广东历代绘画展,您曾提到:这次展览对各地公私收藏的广东历代的重要画作进行清点造册.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从发展脉络、风格特色、画家事历和艺术成就等诸方面进行学术性的梳理、总结和研究。这项工作在广东美术史上还是第一次,兼具开拓性和学术性的双重意义请问您可以具体阐述一下这个双重意义吗? 刘斯奋:所谓开拓性,是指这种展览以前从来都没做过,而且就规模而言,目前这个展览算是相当大的,足以把广东绘画的历史、发展的情况比较全面地展示出来。所谓的学术性,就是通过这个展览,对广东的绘画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的摸底,带有普查性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专题,组织专家开展研究,拿出了一批成果,配合展览加以出版。这个就是属于学术性。 《收藏·拍卖》:对于这个展览,您个人向读者推荐的主要是哪些部分的作品?或者您个人喜欢看哪些部分呢? 刘斯奋:岭南作为 个相对来说开发较晚的地区,在古代,它的绘画发展与岭北比起来,肯定是有差距的。当然,也还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作者,比如明代的林良、明末清初的张穆、黎简直到晚清的苏仁山等,但总体来说数量并不太多。直到近代,西学东渐以后,广州作为全国的唯一的开放口岸,无论是经济、军事、政治、文化,都引进了很多新的东西,其中也包括西方的绘画。从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借鉴、变革、创新的时期,并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发挥了引领潮流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瞩目、亮丽的一笔。比如说以李铁夫等为代表的出国学习西洋油画的第一批人,以“二高一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崛起,此外还有西方式的版画、漫画等等,最初都是在广东这里引进和发展起来的。涌现出一大批有时代影响力的画家。这一批人的画作,都是应该推荐的。当然,这个展览,是历史的回顾,其中有些画家不一定成就很大,但他的创作有先行步的开拓意义,我们也给予展示,承认他的历史价值。 《收藏·拍卖》: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岭南文化在近现代得风气之先,请问你如何看待广东文化的前景? 刘斯奋:我曾经多次说到一个观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文化真正开始起飞,不在农业文明时期,而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广东由于率先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迎来了后来居上的历史机遇。其间虽然出现过一些起伏曲折,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势头得到重新确立,并实现了强劲的发展。如果说,这首先表现在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的话,那么这两者恰恰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先决条件。事实上,这些年广东的文化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硬件建设高规格大规模展开,以及来自各地的人才大批聚集,都是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也预示着广东的文化必然有一个蒸蒸日上的前景。对此我满怀信心。当然,文化的全面腾飞,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需要一步步的培育、积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