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实】搜索到相关结果 836 条
-
第二届抽象雕塑研修班汇报展7月亮相北京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级研修
杂志社
艺术馆
抽象
学员
专业委员会
理论与实践
工艺美术
现代雕塑
研修班
-
描述: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国《雕塑》杂志社共同举办"第二届(2012)全国抽象雕塑高级研修班",历经一个半月的理论与实践授课,于六月底圆满结束。学员们满载作品从工厂返回北京举办结业汇报展。此次展览于7月6日下午在北京国粹苑一号馆3层的"儒仕儒家·国粹艺术馆"开幕。
-
大器无声:雕塑家、教育家张祖武百年纪念展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级研修
杂志社
艺术馆
抽象
学员
专业委员会
理论与实践
工艺美术
现代雕塑
研修班
-
描述:
2012年11月30日,“大器无声——雕塑家、教育家张祖武百年纪念展”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展览分文献、实物、图片和作品的综合陈列方式,百余张历史照片、文献史料以及各方友人的回忆文章,呈现了张祖武先生
-
抽象是一种力量:第二届全国抽象雕塑高级研修班综述
-
作者:
王梦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灵感
高级研修
抽象
表达能力
学员
理论课程
作品
工艺美术
现代雕塑
实践课程
-
描述:
、内容、思想等方面不断跳出具像写实的局限,走向抽象的过程。四周的实践课程则不断启发学员的创作灵感,训练学员的视觉表达能力,促使学员从普遍的浮躁心态中沉静下来。从一开始对抽象的懵懂,到后来的开悟,整个嬗变的过
-
与石结缘在惠安——我的雕塑情缘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联合大学
课堂实践
传统
教学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艺术设计人才
建筑装饰
艺术学院
-
描述:
与石结缘在惠安——我的雕塑情缘
-
抽象议题的内在思考——对于雕塑创作本质的再确认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实践
雕塑家
作品
-
描述:
抽象议题的内在思考——对于雕塑创作本质的再确认
-
2012 走进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
-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水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监理公司
银杏叶
水泥厂
中亚
研究设计
合肥
监理工程师
自动化
计算机控制
实践经验
-
描述:
11月底,已过了立冬几周,而合肥的暖阳却是让人忘记了冬的严寒,街边那些绿意盎然的大树,还有火红的枫叶,飘落满地的银杏叶儿,瞬间让人迷失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视觉在感受色彩强烈冲击的同时,身体的每一寸肌肤却又感知着这座城市如水的包容。踏进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大门之时,即刻让人肃然起敬。道路两侧满是一颗颗葱郁的大树,树荫、小楼、远近平房、电梯大厦排列错落有致,人行其中,莫名会被一种浓
-
现实主义精神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重要意义
-
作者:
钟景华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本体
现实主义
艺术精神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精神
艺术创作
艺术语言
-
描述:
在西方绘画史上,出现过很多艺术流派,古典主义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典范,浪漫主义推崇戏剧性的情节与热情奔放的表达,而现实主义强调理性,关心现实并且表现现实。在艺术的更迭中,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现实主义
-
中国写实主义油画中的人文式关怀
-
作者:
张学义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文化使命
写实主义
油画
-
描述:
中国写实主义油画是"舶来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的使命或有所区别,但就其整体思想而言,较为鲜明地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对人性
-
关于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再思考
-
作者:
何家福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造型
笔墨
写意
写实
-
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画画家们向西洋写实绘画借鉴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文人画轻视造型的观念,如果不小心误入了"全盘西化"的境地则是中国画的不幸。现代写实水墨人物画其正确的导向应是:在笔墨形式上达到传统文人画的生动性,在造型上追求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真实性。
-
对中西雕塑基本特征的一点认识
-
作者:
艾威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家与雕塑理论
写意与写实
题材与形式
功能与类型
-
描述:
雕塑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在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基本特征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中西雕塑与文化内涵的学习和认识,再从雕塑的题材与形式、写意与写实、功能和类型,以及雕塑与绘画、雕塑与建筑、雕塑家与雕塑理论等方面来分析存在与中西雕塑艺术中的异同,以期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中西方雕塑艺术的过去,并展望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