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高校人文环境中的雕塑设计
作者: 彭嵘   刘国英   韩永红   来源: 各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大学文化   人文环境   文化传统   校园环境   高校   雕塑   校园美化  
描述: ,它拉近了建筑、道路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生存环境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对于形成独特的大学人文环境,弘扬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人文环境中的雕塑小品设计也越来越被关注.
孤独与追求:浅谈《围城》的主题意蕴
作者: 叶婷   来源: 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感情纠葛   《围城》   主人公   孤独   主题意蕴   方鸿渐   环境变化   小说  
描述: “《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足迹展开故事,依方鸿渐生活的环境变化而建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间的感情纠葛是一种“连锁单想思”、“鹅笼境地”模式。赵辛楣从小依恋着苏小姐,苏小姐痴心于方鸿渐,而方鸿渐心中倾慕的意中人却是唐晓芙
工业用高温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作者: 吴志诚   程昔恩   来源: 传感器与微系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节点   工业环境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  
描述: 提出一种可用于工业中对高温环境下进行测温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节点的设计方案,该节点可通过补偿电路自由更换不同的温度探头,从而获得更准确的高温测量值。阐述了节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实现,并介绍了该节点方案在现代陶瓷工业中的应用,实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论陶瓷山水画的艺术观
作者: 方文生   刘伟华   来源: 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神   造物   意境   陶瓷山水画  
描述: 围绕意境蕴造、写形传神、中得心源三方面阐述了陶瓷山水画的艺术观点。
静谧清寒之境:李汉平的工笔花鸟画近作
作者: 李昌菊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工笔   审美境界   中央美术学院   名家作品   画面   画意   近作   工笔花鸟画   表现语言   传统文化  
描述: 为花写照,为鸟传神是历来花鸟画家们的孜孜追求,在一草一木都关情的画家眼里,除了传达世间万物的勃然生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然的风物寄寓情意、营造意境。无论写意或工笔花鸟,素来都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着意于人格的写照和情怀的抒发。传统的工笔花鸟画看似真实惟肖,其实追求的恰是形似之后的文化
郑铉的雕塑艺术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境界   残缺   仁川   古代   韩国   艺术家   创作   当代   雕塑   世界  
描述: 郑铉1956年生于韩国仁川1982年获韩国弘益大学校美术大学雕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韩国弘益大学校美术大学雕塑系硕士学位1990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现在韩国弘益大学校美术大学院任教个展2008年学古斋首尔韩国2007年Gallery Tokyo Humanite东京日本Gallery 21+YO东京日本2006年年度艺术家国立现代美术馆韩国仁川综合文化艺术会馆仁川韩国2005年Art Forum New Gate画廊首尔韩国2004年金钟瑛美术馆首尔韩国2001年锦湖美术馆首尔韩国1998年Radison Plaza Hotel首尔韩国法国文化院首尔韩国1997年圆画廊首尔韩国1992年圆画廊首尔韩国
如何“重现”绘画经验?
作者: 汪民安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性进程   绘画语言   现代性经验   绘画史   中国语境   现代主义   中国绘画   中国文化现代性   二十世纪   中国油画  
描述: 用最为概要的说法,20世纪中国的油画传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西方的绘画传统(这一传统又包括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和19世纪之后出现的现代主义传统),另一个是五十年代之后的苏派传统,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西方绘画传统在20世纪早期主宰着中国油画经验。这一时期,从日本和欧洲回来的留学生,将西方的各种油画经验在中国铺展开来,写实主义和诸种现代主义展开了对话和竞争,油画风格上的异质性得到了激励和播撒。不过,在这种丰
推介词
作者: 左靖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境   影像   中国历史文化   任教   当代艺术   介词   作品   创作方式   回归   雕塑  
描述: 高世强出生于1971年,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1995年,高世强与陆磊、高士明组成了一个创作小组,展开了他们自称为情境雕塑的艺术实践。这一时期他们的作品与各种复杂的情境形成互文关系,被赋予了更多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从而试图摆脱
“难道我们不都站在地球表面吗?”:Carol Lu interview with Liang shuo
作者: 卢迎华   梁硕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部世界   文化语境   思维方式   艺术家   创作   艺术史   地球表面   作品   行为   雕塑  
描述: 卢迎华:2008年你在北京的西五艺术中心的个展名字叫《不是梁硕》,集中地呈现了你从2005年到2008年之间的创作。很明显这个阶段的艺术语言和你之前的写实主义的民工雕塑有很大的转变,能否请你谈谈这个阶段的创作以及你的转变,是什么促成了这种转变?题目
艺术与自然的和声:英国古德伍德雕塑公园游记
作者: 景育民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文化   自然环境   当代文化   艺术作品   当代艺术   雕塑公园   艺术形式   英国   雕塑艺术   公共艺术  
描述: 静谧的山川河流,曼妙的田野炊烟,让我们回想起出发的原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雕塑艺术已经和城市共生,并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梦想。城市像一个容器,承载着人对自然的欲望与诉求,在对自然不断地改造过程中,终于有一天,都市里的人们被摩天大楼、城市标识、车水马龙和机器轰鸣深深
< 1 2 3 4 5 ... 32 33 3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