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172 条
-
“昭陵六骏”及其它——唐代陵墓雕塑欣赏
-
作者:
张恒翔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唐代
中国
文化艺术
昭陵六骏
陵墓
雕刻艺术
雕塑
-
描述:
唐代(618——907)是中国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唐代陵墓仪卫性石刻在题材、形式以及数量方面,开创了中国陵墓雕刻艺术的新局面。唐代帝陵除和陵、温陵在河南、山东,其余十八座陵墓都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号称"关中十八陵"。陵前的建筑物至今只留下基址,而仪卫性石刻依然可见。虽然各陵现存石刻数量不等,但让人们欣赏到唐代300年问石刻的艺术历程。唐代开国伊始,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典章制度尚未健全,陵墓营造提倡"俭约"。唐高祖李渊的献陵(今在陕西三原县),仿效东汉帝陵,"堆土起坟",陵前只有石室、华表和石兽、石犀各一对。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在陕西礼泉县东北九嵕山),首创"凿山建陵",置浮雕战马六件于东西庑廊,又立"十四国君长"石像(今已不存)于
-
陵墓石兽:狮子 天禄(麒麟) 辟邪——东汉、南朝陵墓雕塑欣赏
-
作者:
张恒翔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东汉
石兽
中国古代
辟邪
狮子
陵墓
南朝
麒麟
雕塑
-
描述: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主要包括地上墓道两侧的石人、石兽和地下墓室内随葬俑及其墓壁石刻、砖雕等。陵墓前置放石人、石兽(古代称之"石像生"),目的是为墓主驱邪、仪卫,同时也显示墓主生前的地位和权势。汉代墓前
-
隋唐时期陶俑艺术——隋唐时期陵墓雕塑欣赏
-
作者:
张恒翔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隋唐时期
艺术
科学技术
陶俑
陵墓
雕塑
时代风格
-
描述:
隋代(581-618)陶俑直接继承北齐、北周的传统,但俑的造型略有变化,身躯修长,面容较为丰腴,且动态增多。唐代(618-907)建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文化水平大为提高,陶俑艺术才逐渐形成新的时代风格。这种风格大约始见于唐高宗(650-683)末年。从随葬的陶俑题材上看,北朝以来始用于镇墓的持盾或持剑的武士俑,改变为足踏地鬼或卧兽的天王俑。还出现兽首人身的十二时像。武装骑马俑群也逐渐消失。出行仪仗盛行以乘马和乘骆驼为主,周围有各式男女俑群相随。男俑多是头戴黑冠、身穿宽袖长袍的文官俑和手执各种乐器的幞头俑。女俑则是头梳各式发
-
乱世中的歌舞——五代时期陵墓雕塑欣赏
-
作者:
张恒翔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代十国
欣赏
五代时期
乱世
割据政权
陵墓
雕塑
歌舞
-
描述:
唐朝灭亡后,在中原相继出现五个朝代和割据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个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公元891-979年)。这些地方的割据政权大多时问短促,战乱无定。当时所谓帝王、国主面对唐代陵墓遭到盗掘破坏,因此大多主张"薄葬",其葬事较唐代大为简约。后周太祖郭威告戒后人他死后"勿修下宫,勿作石羊、虎、人马"(《资治通鉴》卷291)。北宋欧阳修指出:"五代之君,往往不得其死,何暇顾其后哉"(《新五代史》卷40)。连正常死亡都不可能,那有时间忙于陵寝建造。所以如今除成都发现一个五代时期的神道石像(现在王建墓前)外,几乎没有
-
丰富多采的汉俑——汉代雕塑欣赏
-
作者:
张恒翔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帝陵
考古发现
汉代
贵族
陵墓
西汉前期
兵马俑
雕塑
“汉承秦制”
-
描述:
"汉承秦制",据考古发现,在西汉前期不仅是帝陵,连地方诸侯王以至军功显赫的将领的陵墓也以众多的兵马俑随葬。一般官僚贵族死后也用许多侍卫俑、仆役俑、侍女俑以及从事各种劳务的人物俑(还有摹拟的各种动物)来随葬。这些俑可能与墓室壁画或画像石(砖)形成虚拟的场景,象征墓主死后如生的享乐生活。当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同时子孙也表示自己的孝行,所以汉代厚葬成风,也造成以俑随葬的盛行。帝王常以官府制作中心"东园匠"内工匠制作的"偶车马"赏赐已故大臣,民间艺人也以土木制俑售于丧家。正是俑的流行,在汉代出现了女娲"抟黄土为人"的神话传说(东汉应劭在其《风俗通义》一书中最早记载这个传说),可见神话也曲
-
魏晋南北朝陶俑艺术——魏晋南北朝陵墓雕塑欣赏
-
作者:
张恒翔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艺术
雕塑欣赏
社会动乱
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
陵墓
-
描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割据分裂,战乱频繁,社会动乱的时期,也是古代中华大地上民族大交融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陶俑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与汉俑相比,反映生活的内容更加广泛,风格更为多样。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魏、蜀、吴多为薄葬,"不封不树",墓上无仪卫性石雕,随葬之俑数量也很少,仅有几个侍从仆役俑及牛狗鸡等动物形象,造型也比较稚拙。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随葬俑较三国时期不仅数量增多,而且置放俑群形成固定的组合,一般包括:一、镇墓
-
亦真亦幻布浮雕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服装 上半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蝗虫
人学
艺术家
行为艺术
Mon
雕塑
-
描述:
亦真亦幻布浮雕
-
城雕大跃进
-
作者:
金翔
来源: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墙
遗址公园
浮雕
重庆
雕塑
-
描述:
前不久重庆市的通远门遗址公园开放以后,市民谢先生反映城墙上的浮雕有些不妥。此浮雕记载。这里只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战斗,一次是宋末,蒙古军队攻城;一次是明末,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城。但是这组雕塑中
-
绚丽多姿 哈尼服饰(英文)
-
作者:
王洪伟
来源:
中国妇女(英文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居住
智慧
雕刻
哈尼梯田
文化底蕴
服饰文化
绿春
云南省
雕塑家
元阳县
-
描述:
居住在云南省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县的哈尼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创了被称为世界一绝的哈尼梯田,他们被人们称为雕刻大山的雕塑家。同时,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特别是妇女们那多姿多彩的服饰。
-
“罗丹砍手”精神值得倡导
-
作者:
顾伟
来源:
中国工会财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作家
科学规律
观众
巴尔扎克
著名
实际工作
雕塑家
市场经济规律
罗丹
-
描述:
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塑了一座像,大作完工后,参观者和友人无不对这尊栩栩如生的塑像赞不绝口,尤其称赞巴尔扎克的一双手塑得美极了。罗丹并没有由此而飘飘然起来,却果断地把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