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混凝土时代的精神守望
作者: 文嘉琳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灵魂   城市文化   混凝土建筑   钢筋水泥   生活方式   艺术家   人性化   城市化进程   价值观念  
描述: 在一个混凝土时代,无论是大城还是小城,统统是一色的钢筋水泥。城市化进程的急功近利和大规模的机械高效行为,必然牺牲了城市文化的自身个性。从北京到上海,从迪拜到纽约,所有现代化新都市几乎都千篇一律。无处不是的混凝土建筑,抹平的是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丧失了人性化的轻松环境,消费主义成了支撑整个混凝土时代的脆弱神经,追求一种麻木不仁的自我价值实现。 这些天,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523艺术中心正在举办“混凝土——李河江个人绘画展”,数十幅近作呈现了画家最近的探索成果,表现了他对城市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李河江, 1964年生于四川绵阳,现居绵阳。他是一个寡言的人,混凝土时代的孤独守望者。他的工作室不足10平方米,实际上是家里的小阳台。窗外是密密麻麻的水泥建筑,窗内则紧巴巴地塞满了画作。他几乎不知道外面江湖的火热,凭一支画笔,冷眼旁观地描绘内在精神的失落与压抑。比起艺术家的称谓,他其实有一个更鲜明的身份——电力局的一名普通职工。在这个不具备艺术个性的身份下,他一直静默地创作了十几年,执拗地,孤独地,无人分享地。 李河江的画,总是以刀代笔,使用纯粹的油画颜料,又干又糙,就像用水泥浆和泥巴直接堆塑出了墙面和地面,有着厚重的质感,仿佛是斑斑锈迹。
景育民教授公共艺术作品《行囊》于长春“出发”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段   城市发展理念   长春   艺术作品   艺术精品   公共环境   雕塑公园   雕塑家   城市化进程   中国当代  
描述: 在第十三届中国长春(净月区)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隆重揭幕之际,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景育民先生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行囊》,开始了作品的艺术旅程。这件作品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融合当代城市发展理念,怀着对人类文化
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论坛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论坛   城市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艺术   发展问题   城市文化生态   人文生态   城市化进程   官本位  
描述: 由韦天瑜等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办的"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2012上海国际景观雕塑论坛"于2012年3月2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论坛聚焦目前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有来自国内外著名公共艺术学者
从设计元素到当代环境雕塑的创作
作者: 邓河   陈一颖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段   城市空间   形态   环境雕塑   创作者   城市化进程   当代   雕塑艺术   形式结构   公共艺术  
描述: 环境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被各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主要艺术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环境雕塑的需求量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雕塑不仅在体量、形式结构等方面与周围环境相一致,而且在作品题材和人文内涵与空间的协调,相互提升,增强空间的总体魅力。当代环境雕塑的主题、材料、体量、形态等相对于传统雕塑有了很大的变化,更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一、雕塑主题的深刻提炼与多元化 近几十年内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量也居于世界第一位,环境雕塑随之繁荣。不同于以往强调主题性与纪念性的雕塑,环境雕塑越来越多的服务于人们生活空间、商业空间、休闲空间等生活化的场所,当代环境雕塑要求艺术家的运用想象力和环境空间的诸因素,进行合理的构想和设计,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空间。再现生活,更加贴近场所中人的活动也是当代环境雕塑常常有的基本观点。另外调侃、夸张、和趣味性的表现发挥雕塑作者的想象和情感是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当代环境中的雕塑往往置身于一个限定的人工环境中,例如步行商业街,饮食文化街等常见的城市空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