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个性马赛克日趋流行
作者: 缪凯康   来源: 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材市场   景德镇   家居空间   个性   卫生间   年轻人   消费者   马赛克  
描述: 本刊讯近日,笔者从景德镇家居建材市场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向于选择马赛克来装饰家居空间。不少年轻人追求个性家装,把曾用在卫生间或厨房的马赛克用来装饰相框、鞋架、茶几及小板凳等居家用品,掀起了马赛克流行新风尚。
瓷都老厂的“前世今生”
作者: 程曦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产工序   陶瓷生产   作坊   经营   外国人   零售市场   销售   老厂   景德镇陶瓷   瓷器  
描述: "老厂",是我市的一个地名,景德镇人都知道那里是我市一个大型的陶瓷批发零售市场,是集陶瓷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私人作坊的聚集地。很多外地人或外国人来到景德镇都会慕名去"老厂"
『大师』评选缺失什么
作者: 赵嵘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府机构   陶瓷行业   艺术陶瓷   民间工艺美术   艺术市场   评选   艺术瓷   共同努力   景德镇陶瓷艺术   大师  
描述: 近年来,在政府机构的推介和景德镇艺术陶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陶瓷艺术市场日益活跃,景德镇艺术瓷的价值日益攀升,"大师热"现象在我们这个城市中出现。同时,官方和民间各种参与评选大师机构也越来越多,各种美其名曰,戴
红鼻子哥哥
作者: 刘鹏凯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古风   黄桥   出炉   鼻子   烧饼   炉膛   风霜   雕塑   芝麻  
描述: 黄桥烧饼天下闻名,在我们黄桥的古风广场,有一座关于黄桥烧饼的精美雕塑。每次看到那原始的桶炉,那刚出炉似乎还透着芝麻清香的烧饼,和那满脸风霜的烧饼师傅,我就会想起一个人——红鼻子哥哥。 红鼻子哥哥姓刘
世界名胜香喷喷
作者: 暂无 来源: 我们爱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竞技场   古罗马   意大利   名胜古迹   凯旋门   比萨斜塔   巧克力   世界  
描述: 你舍得吃掉这些香喷喷的巧克力吗?它们可是雕塑大师用白巧克力精心雕刻出来的世界名胜古迹。法国的凯旋门、意大利的古罗马竞技场、埃及的阿布辛贝神庙,还有比萨斜塔和英国巨石阵,个个栩栩如生。
心灵的场景
作者: 尚辉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期刊   女性生活   绘画作品   文学作品   生命意象   玉米地   散文   心灵   绘画创作   场景  
描述: 很爱读铁扬的小说和散文,他的文字像一帧帧画面组接出的心灵叙事。在当下美术界,真正能够称得上从事文学创作的大概只有铁扬了。近些年,常会在《人民文学》、《当代》和《十月》等文学期刊陆陆续续读到他的小说和散文,对他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纯真而质朴的燕赵乡间人物与风物也心生感触。这些作品叙述的无疑是
光源镜刻艺术
作者: 张飞鸽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光源镜刻   市场化     玻璃镜子  
描述: 光源镜刻艺术是一种原创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对玻璃镜子进行雕刻,并结合灯光来进行展示,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和其他艺术形式如国画、油画、版画等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达到一种光、版、绘三合一的艺术效果。笔者从技术层面、学术层面以及市场化方面,研究光源镜刻艺术及其出现的意义。
黄龙山泥料杂谈
作者: 钱美锦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龙山   可塑性   紫泥   黄龙   烧成   泥料   紫砂泥   小煤窑   开采   场景  
描述: 。塑像造型逼真,劳动场面热火朝天。这是一幅原始、古朴的紫砂泥开采场景。它让人们在遐想中体味古老的陶都风韵,体味紫砂泥神奇的魅力。
重估早期油画的市场价值——2010年中国早期油画拍卖成交TOP10
作者: 秋水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交额   香港苏富比   香港佳士得   李可染   拍卖行   书画作品   拍卖市场  
描述: 重估早期油画的市场价值——2010年中国早期油画拍卖成交TOP10
针尖五彩绘诗情
作者: 吴一方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翰海   艺术收藏   任伯年   白釉   拍卖现场   玉堂富贵   文物收藏   孙佩   米黄釉   中国油画  
描述: 流传至今的汉文古代诗歌,一般都只能“读”而不能“唱”。尽管历史上它们曾经也是能歌可咏的,但后来因其曲调失传而蜕变成案头文学,它虽然一如既往地继续被称为“诗”,却不再能“歌”。反观苗族的古代诗歌,至今仍在民间口头传唱之中,是名副其实的可以歌唱的诗。当这一类久唱不衰的艺术形式以旋律节奏声音气息的形式活生生地存在时,我们一般将它称为“非物质文化形态”。 但苗族古代诗歌这样一种“非物质文化”,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有被“物化”的可能,即转化为另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态。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们用纤细的绣花针,缤纷的五彩丝线,将诗歌中的诗情画意、神圣精灵绘绣于纺织品上,使其固化成物质形态。经由这样的转化之后,其审美属性堪称是“无声的诗歌”“彩色的诗歌”,此时我们便可清楚地感知到非物质文化形态逐渐被“物化”,逐渐演变为物质存在形态的生动过程。 当一个民族文化现象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珠联璧合,水乳交融之时,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更加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审美冲击。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史诗,是长达8000多行的苗族创世神话。它以五言诗为基本句式,以互问互答的盘歌形式进行演唱。
< 1 2 3 ... 30 31 32 ... 67 68 6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