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地】搜索到相关结果 165 条
-
瑶家风光城
-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画
金秀县
民族
县城建设
气候
六角亭
地方特色
街道
穿流
建筑特点
-
描述:
,这个县根据本县是山区县、民族县和对外旅游开放县的实际,对县城建设进行规划,并仿照瑶族传统建筑式样,结合现代化建筑持点,在县城主要街道两旁,兴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山区、地方特色、园林风格和现代化特征
-
地市报扩版、增刊后的思考
-
作者:
贺羚
来源:
新闻实践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市报
扩版
对开版
版面
增刊
公开发行
通讯员
内容安排
报纸
四开
-
描述:
新的一年,地市报界呈现五彩缤纷,繁荣兴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310多家地市报,有40多家改出对开版,仅广东省就有9家,其中汕头日报出对开八版;山东省有5家,江苏省4家,全国15个省
-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简介
-
作者:
刘学连
来源:
管子学刊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设计新颖
文物陈列
陈列馆
临淄区
结构形式
占地面积
遗址博物馆
齐国
现代科技
-
描述: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文物陈列馆座落在临淄区齐都镇,占地面积一万零一百八十九平方米。陈列馆设计新颖,独具一格,采取了齐故城大、小城相衔接的形制作为陈列馆的结构形式,外墙青砖垒彻,四周无窗,上面四周
-
来自枫树山林场的报告
-
作者:
雪霭生
来源:
江西政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种经营
造林绿化
江西省
十一届三中全会
枫树
有林地面积
国营林场
林场经济
南京林业大学
国家造林项目
-
描述:
在瓷都景德镇境内,有一个饮誉省内外、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称号的大型营林林场——枫树山林场。这个正县级建制的林场.经营面积41.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万亩.现有12个林业分
-
积极培育陶瓷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作者:
陈根大
陈培华
顾益中
来源:
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市场
优惠政策
管理制度
思想教育
地方经济
宜兴市
市场管理
-
描述:
销售额3.25亿元,实现利税4000余万元。产品辐射全国各地,远销56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700余万美元。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宜兴市工商局积极利用产业优势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大力培育和发展陶瓷专业市场,有效地促进了该市经济的发展。
-
黄梅茶事及其茶俗
-
作者:
桂遇秋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茶俗
建国后
陆羽
茶园
湖北省
丘陵地区
黄梅县
传统职业
黄梅戏
-
描述:
在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发源地——湖北省黄梅县,是名茶团黄的产地。种茶、采茶、制茶、贩茶、卖茶、饮茶、唱茶、爱茶,是这个县的传统职业与生活习尚。唐人李肇《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黄梅,在唐时属蕲州所辖,团黄的产地,主要在黄梅。茶
-
情牵龙窑
-
作者:
钟达三
来源:
南粤剧作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地方剧剧本
-
描述:
情牵龙窑
-
丝路上的中亚民族骨雕艺术史散论
-
作者:
贾东海
来源:
社科纵横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珊王朝
希腊化时代
帕提亚
草原地区
塞种
考古发掘
骨雕
持久性
乌兹别克
交叉地带
-
描述:
在中亚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脉络;骨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联系和影响,等等。 (一) 本文所论丝绸之路上的“中亚”主要指今日的吉尔吉斯、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斯坦等地。中亚地区地处丝路中段,在历史上和地理上从来就是一个交叉地带,亚洲大陆各个时代最主要的艺术文明都汇集
-
鲁美油画作品香港首展成功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特色
公司董事长
香港
鲁迅
美术学院
展览大厅
油画大师
作品
展览中心
文汇报
-
描述:
人士的赞赏,参观踊跃,香港报界连日加以报导,专文评介。《文汇报》称我院油画具有“深厚实力”,作品“充满了东北特殊风味,构成了一种独有的地域特色。”《明报》称“鲁迅美术学院油画展具泼辣豪放北国风格。”《大公报》亦做了报导。《文汇报》6月1日载文介绍
-
凡高与《向日葵》
-
作者:
马文启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活动
艺术生涯
特殊地位
印象派画家
向日葵
作品
黄色
凡高
绘画创作
油画
-
描述:
在凡高的作品中,《向日葵》占有特殊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向日葵》使凡高世界扬名,如同达·芬奇的《莫娜丽萨》一样,凡高的《向日葵》在西方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向日葵几乎成了凡高的“代名词”. 像拉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