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罗丹雕塑《思想者》中的理智与情感
作者: 王舒蕊   来源: 人文天下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主义时期   青铜时代   奥古斯特   地狱之门   理智与情感   狄亚   十九世纪   思想者   加莱义民   天顶画  
描述: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他一生作品林立,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是继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之后欧洲雕塑史上第三座高峰。他善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神态生动的作品中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思想者》(如图)是其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罗丹一方面用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创作了一个极其生
浅析罗丹雕塑的审美倾向
作者: 杨金成   来源: 美与时代·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观念   地狱之门   艺术创作   当代艺术家   布德尔   加莱义民   精神需要   艺术语境   欧洲艺术   审美倾向  
描述: 雕塑在19世纪欧洲艺术生活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它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雕塑家除了满足人的道德观念与理智的美以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人的最优美的感情,甚至人的模糊的理想。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不少的雕塑家,但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应首推罗丹,他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雕塑大师,也是继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之后欧洲雕塑史上第三座高峰。他的影响至今不衰。罗丹为何受到人们如此推崇呢?在纷繁嘈杂的当代艺术语境下,重新解读和诠释罗丹作品的审美特征与倾向,对当代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布朗库西:罗丹精神的传承者
作者: 董亮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朗库   美术史论家   还都   地狱之门   地面空间   形体结构   材料语言   马约尔   布德尔   加莱义民  
描述: 在西方现代雕塑史中,布朗库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罗丹的学生当中,马约尔、布德尔、德斯比欧等都走出了自己的雕塑道路,但他们的雕塑语言和呈现方式还都没有摆脱罗丹的影子,他们只是罗丹这棵大树上长出的分枝。多数的美术史论家和雕塑家认为只有布朗库西摆脱了罗丹,在雕塑语言上最不像罗丹,开辟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他曾经说“在大树底下长不出高大植物来”,意思是不要学习罗丹的表面,而要学习罗丹的精神,这与齐白石说过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同样道理,年轻的布朗库西早早地悟出这个道理,离开了罗丹工作室,寻求自己的成材之路。
罗丹的启示:《罗丹艺术论》现实主义创作论之研究
作者: 杨志宇   来源: 美与时代(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实践   艺术思想   地狱之门   瞬间凝固   艺术作品   艺术观点   艺术理论   罗丹艺术论   现实主义创作   加莱义民  
描述: 《罗丹艺术论》是罗丹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精神的集中概括。作为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鲜明特色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的真实性、艺术家融入作品的情感性,强调艺术作品应注重生命活力的传达。罗丹的艺术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和雕塑可以表现"运动"的艺术观点,认为要重视内容,忠于"自然",同时又不能忽视形式,这一切都构成了《罗丹艺术论》中现实主义思想的基石。
跟着李克强总理逛罗丹美术馆
作者: 暂无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瓦尔   李克   公园路   雷诺阿   地狱之门   大宅   先贤祠   思想者   世界力量   莫奈  
描述: 罗丹美术馆是巴黎最知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费城公园路及22街交接处,于1929年正式开放。这里曾经是罗丹的住所,罗丹从1908年起住在这里,一直到1917年去世。他死前把所有作品都捐给法国,法国也就把这座大宅改成了罗丹美术馆,除了展示罗丹的雕塑,还有素描、水彩画等。
扩展场域的雕塑[1]
作者: 罗莎琳·克劳斯   路珏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竖   布朗库   扩展场   艺术对象   地狱之门   混杂性   对应物   极简主义   史密森   玛丽  
描述: 一大片空地的中央,一个物体微微凸出,它是这部作品在地面上留下的唯一线索。走近后可以看到个巨大的方形矿井,井坑中竖着一架梯子。这部完全位于地下的艺术品包括半庭院、半矿道、区分地上和地下的边界、设计微妙的矿井土质大梁和支柱。这就是玛丽·密斯(Mary Miss)在1978年创作的作品《周长/亭子/诱饵》,它不仅仅是雕塑品,更确切地说是件大地艺术品。
前卫的原创性(上)[1]
作者: 罗莎琳·克劳斯   周文姬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形要素   国家美术馆   蒙德里安   莫顿   地狱之门   会将   格网结构   泰钦   石膏模型   人物形象  
描述: 今年夏天,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展出了引以为豪的"有史以来最大的罗丹作品展"。这不仅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展出罗丹作品最全的一次展览,还因为展出了人们从未见过的雕塑。人们之所以没有见过这些雕塑,一方面是因为有些石膏半成品自罗丹去世就一直封存在他在巴黎的莫顿工作室的架子上,早已远
从天堂之门到地狱之门:从两座青铜大门不同的雕刻风格分析艺术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作者: 李苏杭   来源: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地狱之门   天堂之门   风格  
描述: 《天堂之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吉贝尔蒂的杰作,《地狱之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雕刻大师罗丹的代表作。两座青铜大门相隔四百余年,其雕刻主题相对、风格相反,但它们都烙印着各自时代的特征。对这两座青铜大门浮雕形象的分析,可以充分见证艺术风格的成因与其所属时代的密切关系。
两个人的凯旋(外一首)
作者: 龙彼德   来源: 诗江南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协会   美学原理   外一首   地狱之门   著名雕塑家   涅瓦河   热食   阿赫玛托娃  
描述: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1840-1917)从1892年开始,用时六年完成了《巴尔扎克纪念像》。1898年在巴黎展出时,遭到法国官学派的抨击,作家协会拒绝接受。尽管支持者不少,罗丹也坚定地认为:“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但他不堪忍受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退还预订款,并把这件作品运回自己在郊外的工作室。直到1939年,罗丹已故去二十二年,巴黎文化人协会才认可这一杰作,铸成铜像,使巴尔扎克与罗丹这两个伟大的名字连在一起。
罗丹回顾展保留人类原本的丑陋和阴郁
作者: 周冉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荣誉学位   福勒尔   奥古斯特   国家博物馆   地狱之门   国家财富   左拉   思想者   高等艺术教育   美术博物馆  
描述: 艺术史上,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代表了继菲狄阿斯和米开朗琪罗之后,西方雕塑的第三个高峰。这位出道就备受质疑、从没受过高等艺术教育的雕塑家,晚年获得多所大学的荣誉学位,法国政府认为他是一笔不朽的国家财富。"无论你是何种文化背景,拥有何种传统,都会被罗丹作品打动。"法国文化和新闻部长福勒尔·佩勒林在11月28日开幕的国家博物馆《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展上这样说。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