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国教】搜索到相关结果 148 条
-
马里的盗墓者
-
作者:
梁磊
来源:
科学大观园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走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考古学家
遗址
保护
文物
雕塑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产
-
描述:
世界文物市场对于西非文物的兴趣逐年上升,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刻艺术到14世纪的木雕,导致非法文物挖掘和走私在西非国家马里肆虐,因为缺乏监管和专业保护,这个国家的珍贵文物正飞速流失。
-
杨振宁: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很远
-
作者:
夏杨
叶妙娴
来源:
科学大观园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南联大
中国大学
差距
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教育
培养的
杨振宁
大学生
经济发展
研究生
-
描述:
杨振宁1993年成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东莞理工学院请雕塑大师潘鹤新建了一座"杨振宁铜像",安放在学校图书馆的门口。杨振宁此行就是出席铜像揭幕仪式的。一个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却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30年,却回到祖国投入教育事业的老人;一个经历时代变革,跨越制度、文化差异的大学者……
-
维格朗的生命之魂
-
作者:
刘小青
来源:
科学大观园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南联大
中国大学
差距
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教育
培养的
杨振宁
大学生
经济发展
研究生
-
描述:
生命是什么?探寻生命的含义是人类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不断地思考,寻求答案。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朗的人生思考便形象化地凝固在了一座座雕像之中。
-
1945年以来的西方雕塑(4)
-
作者:
卢西—史密斯
沅柳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艺术家
抽象艺术
结构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
雕塑家
早期作品
超现实主义者
1945年以来
动物雕塑
-
描述:
虽然“50年代风格”给英国十年的雕塑带来广泛而持久的有显著特征的趣味,但它并不被认为是一种刻板的束缚。两位在50年代建立起声誉并开始其艺术生涯的雕塑家是伊丽沙白·弗林克(Elisabeth frink)和爱德华多·保罗兹(Eduardo paolozzi)。弗林克出生于1930年,1952年首次在伦敦举办了她的个人展览。她早期作品中那种凹凸不乎的表面首先使她获得了好评,现在看来是那个时期的典型风格:她的动物雕塑,特别是鸟,如《预知鸟,第四号》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采用了一种在当时尚属精雕细琢的语言。但是直接将她
-
走进约塞米蒂
-
作者:
鲁平
兰迪·玛丽亚
来源:
世界遗产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爷
国家森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花岗岩
国家公园
大峡谷
谷地
树林
美国西部
瀑布
-
描述: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N(Ⅰ)(Ⅲ)将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心的以许多山谷、瀑布、内湖、冰山、冰碛
-
热贡艺术 青藏高原上的艺术瑰宝
-
作者:
殷廷华
来源:
世界遗产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青藏高原
历史人物
2009年
黄南藏族自治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传佛教艺术
热贡艺术
-
描述:
,热贡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图写意山川,寻油画之道
-
作者:
余丁
来源: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威尼斯双年展
山川
中央美术学院
写意
博物馆协会
油画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也曾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国举办等重要项目的推动者……他,几乎就是国家艺术形象的代表之一。
-
《丽日》布面油画
-
作者:
詹建俊
来源: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威尼斯双年展
山川
中央美术学院
写意
博物馆协会
油画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丽日》布面油画
-
人类有没有战争基因?
-
作者:
余泽民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达佩斯
集中营
纪念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战
写作
人类
和平文化
基因
伊拉克战争
-
描述:
小时候常看战争片,从国产的《地道战》《南征北战》到进口的《第八个是铜像》和《宁死不屈》。每看一部,都会庆幸自己出生在和平时期,尽管文革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和平时期,至少不用害怕从天而降的炸弹,也不用担心经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 到欧洲后,发现每座城市都有战争遗迹:布达佩斯城堡入口,至今保留着一幢弹痕累累的宫殿废墟,那是二战末期遭到空袭的国防军司令部;柏林市中央的威廉大帝教堂废墟,看上去像从套着五彩丝袜的商厦群中伸出的一条坏疽的腿,痛苦,丑陋,震慑人心;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曾被希特勒开除国籍的西德总理勃兰特一跪惊世界,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与布满唇印的王尔德墓相邻,有两座哀悼二战殉难者的纪念碑;去慕尼黑参加啤酒节,无意中投宿在达豪集中营墙外,石墙,铁网,碉楼,阳光下刺眼的砾石,阴森的牢房,焚尸炉的烟囱,至今让人感到的恐怖、沉重和哀痛;更不要说曾屠杀过上百万人的死亡工厂——奥斯维辛。 “永远不能忘记”!在所有集中营遗址上都立了一块这样的石碑。所有人从那里心惊肉跳地走出时,都容易相信人类经过如此的苦难,不应该再有战争。然而,“不能”不等于“不会”,前者表示的只能是意愿,残酷的现实是:人类总会忘记。
-
两河文明之殇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城
推土机
罗马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阿拉伯
《世界遗产名录》
两河文明
伊斯兰
-
描述:
和198年两次抵御罗马人的入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谁想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竟然被“伊斯兰国”(ISIS)的重型推土机铲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