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千山万仞狼牙山
作者: 华兵   来源: 华北民兵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平方米   八路军   千山   战国时期   历史资料   森林公园   勇士   日寇   教育基地  
描述: 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狼牙山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牙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如今,这里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级
建设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功在千秋
作者: 马胜杰   杜恩社   来源: 西藏科技杂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和平解放   民族精神   人民群众   国防教育   祖国统一   文化生活   西藏人民   西方敌对势力   无神论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描述: ;是人们了解西藏高原独特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神奇变幻与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悠久与厚重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窗口;是西藏各族人民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启迪心智的科教场所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1
罗怀臻的艺术直觉
作者: 安志强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情感世界   逻辑推理   祥林嫂   艺术家   爱国主义作品   知识人   艺术直觉   表演技巧   南京市  
描述: 从一般的概念出发,李清照的题材很容易被处 理成一般意义上的爱国主义作品。我们看到过这样 的戏剧作品。罗怀臻凭着艺术家的直觉,从李清照 的题材中感受到了乱世中知识人的无奈与实在——“该做什么就做
飞扬在五月的声音——写在聂耳音乐基金会成立之际
作者: 劳佳   来源: 云岭歌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聂耳   爱国主义   音乐人才   创新精神   声音   云南民族音乐   文化资源   音乐创作   云南高原   基金会  
描述: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在五彩缤纷的云南高原,飞扬着五月里最亮的声音,那是音乐人最闪亮的梦。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成立了,"它将弘扬聂耳的爱国主义和艺术创新精神,着力开发云南丰富独特的民族音乐资源,加快
云南公安警察文化建设的时代风采——昆明警星公园雕塑掠影
作者: 孙大虹   来源: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伍建设   市政建设   爱国主义   昆明   喜事   风采   公园   雕塑   休闲娱乐   教育基地   云南   省公安厅   警察文化建设   新亮点  
描述: 云南公安警察文化建设的时代风采——昆明警星公园雕塑掠影
历史的宣示
作者: 景克宁   来源: 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任重致远   使人   反帝反封建   中国近代史   大吕   爱国主义精神   周年纪念   历史选择   襄国   虎门销烟  
描述: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基座上有着四幅浮雕:《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横渡长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诗画面。在鸦片战争150周年纪念的时候,面对着英烈的功勋业绩,追踪着历史的轨迹,使人缅怀和思考。 历史是世界的见证人。 一个半世纪前《虎门销烟》的烛天大火,点燃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在血与火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看到三幅图象: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它将把中国引
建设宣传文化阵地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黄士良   李惠珍   来源: 唯实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活动   广大人民群众   邓小平理论   宣传文化   教育阵地   阵地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阵地   宣传阵地  
描述: 活动阵地;有市、镇两级成教中心、职教中心为主体的多形式的各类教育阵地;有省、市、县3级1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通过“宣传工程一条街”建设形成的阅报廊、画廊、公益宣传牌、镇标雕塑等环境宣传阵地。这些阵地的建成,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依托,并正在显示日益突出的聚合、辐射和教育作用。
张华清回忆录(一)
作者: 张华清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必端   东欧社会主义   毕业创作   油画写生   张华清   美术理论   东方大国   社会主义国家   郭绍纲   帝国主义国家  
描述: 新中国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1953-196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显示着一个东方大国的诞生,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在自然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例
作者: 傅奎星   来源: 课程.教材.教法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乡   小学自然   热爱家   社会主义   补充天气预报   自然课   自然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大纲   水量充沛  
描述: 新编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征求意见二稿)中规定,要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熏陶。如何体现大纲的这一精神呢?我的做法是:紧密结合教材,联系本地实际。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学好自然常识;又使学生认识到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以家乡为起点,进而认识到祖国的伟大。 例如:教《煤》这一课,我带领学生参观社队小煤窑,请煤矿工人讲谋和采煤的有关知识。我又引导学生从家乡到全国,了解祖国丰富的煤源。讲《动力》一课,就联系家乡三条小溪,水量充沛,联系到全社队队
关于“蝙蝠计划和蝙蝠计划Ⅱ”2001~2002
作者: 黄永砯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计划   美国主义   何香凝美术馆   全球化   蝙蝠   中国南海   作品   海南岛   深圳华侨城   国际政治  
描述: “蝙蝠计划”2001年12月受邀参加法国和中国联合主持、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在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举行的“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会——被移植的现场”。这件作品以2001年4月在中国南海与中国军机相撞,并在海南岛迫降的美国 EP-3间谍机为原型,重建了飞机中部到尾部共20米,然后切成三块。从表面上看像是嘲讽似的模仿,或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影子,其实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征兆,一个对当下全球化和美国主义盛行的反调。在展览前两个星期,这件作品被认为会影响法国、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被迫中止制作,并最终从展览中删除。“蝙蝠计划Ⅱ”2002年11月受邀参加广东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这件作品继续和发展2001年在深圳未实现的意念,再建美国 EP-3间谍机从中部到机头共15米,以及左机翼,这样,这架“飞机”的机尾搁在深圳,机头则留在广州。这件形如“飞去来器”的作品影响很大,美国驻广州领事馆派人到现场拍照片,并通过外交途径对艺术家和展览组织者施加压力。在开展前一星期,这件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前广场被拆除。“蝙蝠计划和蝙蝠计划Ⅱ”意在重新思考艺术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反过来,国际政治的激烈变动也影响艺术本身。这件作品将继续以不在场的方式传递它的信息。
< 1 2 3 ... 19 20 21 ... 22 23 2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