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四川彭山】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清理简报
-
作者:
任锡光
来源:
考古通讯
年份:
195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川彭山
清理简报
卵石
石棺
清理工作
浮雕
黑色釉
前室
中室
腹部
-
描述:
此墓在彭山城北6公里观音乡七一农庄十四生产队所在地,墓堆高3.5米,南北径约15米。七一农庄为了修建砖瓦窑,在坟包土向下挖至一米深左右时,发现有红砂石板,他们把石板揭开,又有一层卵石和黄泥护着墓顶。凑巧该县城西群从俱乐部有一同志路经此地,知是
-
四川彭山县崖墓简介
-
作者:
梅养天
来源:
文物
年份:
195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川彭山
保存
墓葬
瓦当
雕刻
崖墓
斗拱
丘陵地区
浮雕
建筑
-
描述:
四川彭山县为两汉武阳县之一部分,其周围丘陵地区多为两汉墓葬之所,大都为崖墓,亦间有砖墓,建筑宏固,制度繁复,雕刻丰富。但因石质软,易风化,雕刻保存完整者较少,然
-
中国佛教雕塑的早期汉化倾向
-
作者:
邵亦扬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化
四川彭山
外来文化
北魏
佛教雕塑艺术
容纳百川
石刻
早期佛像
玄学
佛教造像
-
描述:
大海因有宽阔的胸襟而能容纳百川不显其污秽。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应如此,佛教的传入,是中国第一次大量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固有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于佛教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积极的摄取。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展起来的。佛教是“以像设教”的。佛教造像为其主要宣传手段。从东汉晚期到西晋初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初创期,传世的遗物较少。四川彭山东汉崖墓内陶制摇钱树下一佛二菩萨,乐山麻浩柿子湾两窟崖墓内的三身石刻佛是现存早期佛像的代表。这些崖墓之中,还缺少整体的佛教气氛。以四川彭山墓出土的陶佛座为例;佛像为跌座式,高肉髻,著通肩衣左手握衣裾,右手作施无畏印。从中可以看到明显
-
汉代的“亚当和夏娃”
-
作者:
殷力欣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亚当
四川彭山
丝织品
中国古代
真实主义
汉代石雕
裸体艺术
考证
出土
夏娃
-
描述:
近年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有一组男女裸体陶俑。一位朋友认为,以此可以证明中国古代对裸体艺术的禁忌并不甚严。我便出示一张图片告诉他:那些裸俑并不说明问题。考证其原貌,那些裸俑是要穿上丝织品的,称之为真实主义雕塑倒更恰当些。不过,汉代确实有大胆表现性爱的作品,这件四川彭山出土的《接吻》(或称《秘戏图》)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