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员】搜索到相关结果 682 条
-
老教师和他的两个妻子
-
作者:
阿友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文/阿友 初夏的合肥瑶海区花冲公园里,每到傍晚时分,来公园里休闲的人们总会发现一个白发老人带着一个刚刚牙牙学语的小女孩,或扶着她教她学骑童车,或在蓬松厚软的草坪上教孩子看图识字,当人们路过老人身边,听到孩子用稚嫩的语音喊老人为“爸爸”时,无不惊奇地睁人了双眼……这是一位74岁退休老教师,当他存体力不支无法照料瘫痪老伴的情形下,征得发妻同意后离婚,面对众多流言蜚语,毅然再娶30多岁的妻子一起照料前妻,并生育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这个特殊而又和睦的家庭组合,浓情演绎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至爱传奇,传遍了江淮人地的山山水水…… 养子离去,可怜双老身陷绝境 今年73岁的张雪梅1937年出生在湖北仙桃,1968年与合肥一所中学的教师刘海涛喜结连理。不幸的是,婚后两年里,张雪梅因连续三次宫外孕被迫切除卵巢,使她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不能为丈夫生孩子,张雪梅很内疚,多次向丈夫提出离婚,但刘海涛始终没有同意,“你从小就是孤儿,没有孩子可领养一个,无论如何我们要风雨携手走完这一生!” 1971年,望子心切的刘海涛在没有办理正规领养手续的前提下,匆匆从皖南一户农民家抱养了一个当时仅三月人的小男孩,使这个家庭又重新燃起了幸福的希望。30多岁的张雪梅喜出望外,特地从单位办理了病休,一心一意照顾孩子。 幸福的日子总是显得太短。1991年,张雪梅突感浑身无力于脚发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经诊断,她不幸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征。雪上加霜的是,在患病期间摔了一跤,竟将股骨头摔断,虽及时做了手术,但已基水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必须卧床养病。于是,刘海涛和儿子特地搞个小床,精心照料妻子一直到1996年自己退休。 祸不单行。1998年,养子的两个亲兄弟突然从皖南来到合肥认亲,身世的曝光让养子对老两口越来越疏远。强扭的瓜不甜,2005年,在当地法院的调解下,万般无余的刘海涛夫妇与养子彻底解除了收养关系。 养子一走,迷茫失落中的老夫妻感觉天塌了下来,在晚年岁月的这场无情打击下,老两口身体越来越差。刚丌始,刘海涛想和老伴一起住进老年公寓,但一问护理费,一个月1000多只能去一人,加上老伴嫌里面太冷清也不太乐意,刘海涛只得放弃。身心憔悴的刘海涛也陆续请了几个保姆进家,可人家一见是伺候瘫痪老人,掉头就走。倒是有一天,刘海涛的几个学生来看他,看到恩师惨淡生活的窘境,有人帮他出了个主意一让他们夫妻俩离婚!理由是与其两个老人都生活得如此绝望痛苦,还不如分开,说不定师母分得一半财产后,有人动心愿意为她养老送终。刘海涛一听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人骂这是个“馊主意”! 当天晚上睡觉时,累得几乎伸不直身子的刘海涛,却再次想到学生们的建议,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大胆想法:护理老伴虽然心有余而力不济,但如果和老伴离婚不离家,再能找到一个年轻一点的妻子一起照料老伴,岂不两全其美?次日,当刘海涛把计划讲给老伴听时,爱面子的张雪梅犹豫了:如果组建那样的家庭还不被邻居熟人笑掉人牙!结婚这么多年,两人经历那么多的苦难都挺过来了,现在真的要劳燕分飞?可转念一想,近20年来,自己已经给丈夫带来巨大的牺牲付出,老头子毫无怨言,他这么一片苦心丢下老脸来想离婚再婚,实质上还是为自己,一切得尊重现实活下去啊!想到这,张雪梅含泪同意了。 曲线救妻,大义女子欣然担起苦和累 2005年6月5日,合肥市瑶海区民政局受理了一桩奇特的协议离婚,双方约定:离婚不离家,财产不分割;离婚后女方由男方照顾,男方可以找一个年轻的女性再婚,重新组建一个三人家庭;男方再婚后,如后妻愿意配合男方照顾前妻,双方的房子等财产由后妻继承。在离婚协议上,双方一再申明,此举是为了挽救家庭的无奈之举,请政府从残疾老人的实际出发,予以核准! 这桩奇特的离婚震惊了瑶海区民政局,局里特意为此召开办公会讨论认为,一对老人存难言之隐下顶着世俗的压力“曲线救家”,看上去似有悖伦理公俗,但其做法并不违反相关法律,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角度出发,合肥市瑶海区民政局最终在离婚协议上郑重地盖上了公章。 一切都在悄悄中进行。和老伴离婚之后,刘海涛迅速在合肥市一家媒体上登出了征婚启事。内容和要求很简单:我和老伴月退休金有2000多元,无子女有住房一套,现征40岁以下女性,婚否不限,要求身体健康,能长期照料老人。 征婿广告一登出来,刘海涛优越宽松的条件吸引了不少应征者。但大多数应征者发现要伺候一位瘫痪老人时,就都没了下文。这些人中只有一个应征者没有退缩,她就是35岁的安徽长丰县人陈芹。 陈芹18岁时就到合肥打工并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还和前夫生有一子随男方生活。离婚后的陈芹,独自艰难打工供养孩子和两个上学的弟妹,微薄的收入让陈芹渐感力不从心,对温馨家庭港湾的向往日益迫切。无意中看到刘海涛的征婚启事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陈芹通过几次电话联系,发现对方性格很开朗、思维敏捷,对人也很热情,没给人老态龙钟的感觉。而刘海涛对陈芹的印象也不错,特别是在谈到照料前妻的态度上,陈芹一句“您的老伴我就当婆婆养”感动了老刘大半天! 随后,刘海涛把陈芹的情况告诉了张雪梅,让张雪梅来决定一切,张雪梅同意“面试”。2005年8月9日,陈芹简单给自己化了个素妆,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刘海涛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两居室啊,屋里墙角布满蜘蛛网,地板湿漉漉的污垢遍地,厨房、卫生问器具凌乱堆码,一股怪味直冲鼻尖,一个脸色发白目光呆滞的老妪瘫痪在床……陈芹不由得皱起眉头心里一酸,一丝恐惧和寒意掠过她的心头后,善良的陈芹心底又泛起一阵柔柔的怜惜。 端序秀丽的小陈给老刘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当刘海涛将陈芹介绍给张雪梅时,陈芹疾步上前一把握紧老人的于说:“老大姐,我自小生活在农村,再苦再累我都不怕,只要您能给我个机会照顾二老,我们一定能三颗心拧成一股绳,重建一个完整幸福和睦的家!”等陈芹收拾完脏乱的家,饭都没顾上吃告别后,老刘向老伴征求意见时,张雪梅脱口而出:“这个小陈相当不错,就是她,就是她!” 认识几个月后,爽朗的刘海涛渐渐发现自己生命中已经离不开这位朴实率真的女友了,适时提出了结婚,小陈红着脸默许了。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贪图老教师的财产,陈芹要求办理结婚手续时,先办理一份特别公证书,内容是:张雪梅在世期问,由刘海涛、陈芹照顾她的生活;无论刘海涛、陈芹夫妇谁先去世,生存的一人仍继续照顾张雪梅。陈芹想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愿意照顾张雪梅的决心。 2005年10月25日,陈芹与刘海涛领了结婚证,陈芹搬进了刘家就算正式结婚了。 回忆起结婚那日的情景,刘老至今还有些不好意思。“那天好难为情哦,喜糖都不好意思给街坊散,结婚前后都是秘密进行的,在小区里我走在前她走在后,保持一定距离,不好意思出双入对的。”很快,一些流言蜚语也接踵传来,“这个老头子为了找人帮忙照顾老伴,是在用自己的财产‘绑架’一个年轻女人!”“那个年轻女人嫁进刘家究竟是一个特殊保姆,还是一个真止意义上的妻子?”还有人说小陈是奔着老两口财产来的……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陈芹的心,但她坚强地对老刘说:“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能理解自己,路遥知马力,时问会证明一切!” 夕阳正红,老来得女大写别样人生 家里有了一个年轻健康的女主人,刘海涛的担子一下子轻多了。安顿下来后,陈芹花2000多元给老大姐买台空调在卧室装上,买回十几盆五彩绚烂的花草装扮室内,在大姐的床头新买个录音机,每天播放她爱听的京剧,还买个玻璃罐子,放养上几十尾金鱼,以供张雪梅烦闷时缓释心境。小陈的热忱周到,让刘家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张雪梅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顾护理,身体开始慢慢恢复,并逐渐能下床就餐。 2006年2月一个天寒地冻的傍晚,张雪梅突患感冒发烧得连输3天液。为方便护理,小陈迅速从附近医院请来医生,在家里输液,让医生教会自己如何更换输液瓶后,一直陪伴到凌晨。张雪梅心疼不己让她早点睡,小陈不肯。张雪梅“威胁”说:“再不睡我就拔掉输液管!”“好,好,我现在就睡。”小陈抱床棉被和衣坐在床前,几乎在一分钟内,疲惫到极点的她就发出轻微的鼾声。看此情景,张雪梅的眼睛湿润了。突然,小陈颤了一下猛地惊慌失措爬起,疾速伸于探向张雪梅左于后长吁一口气说:“吓我一跳,管子没掉,原来是做梦!”原来,小陈做梦都担心着自己,张雪梅感到一阵阵凄然又一阵阵甜蜜。从此,小陈与张雪梅的心贴得更紧了,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照顾老伴的十余年问,本来喜欢热闹的刘海涛很少与外界来往。娶了新妻后,社区活动时又能听到刘海涛的歌声了。 2006年4月,结婚几个月后,就在忙得
-
浅谈诗词的夸饰艺术
-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为动力,来抒发情感,创造意境。其主要特点是:1.独创,想象丰富奇特,空前绝后,振聋发聩。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2.新颖,发蕴飞滞,别开生面,惊心炫目。如:拙作《状愁
-
许还山 第三只眼里的世界
-
作者:
韩勋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工作人员来到一个山坡上。对面20多米远的地方,是一棵高大的云杉,树上就是朱鹮的巢。他把相机固定在身边的小树上,屏住呼吸,双目凝视,从上午10点一直守候到下午3点左右,终于看见3只小朱鹮飞回来。一个小时里
-
我青春天空的那枚太阳
-
作者:
西北平原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口文/新疆,西北平原 那一天,一枚红太阳出奇不意地升上了我的不都沐浴在她美丽的光芒里,清醒地做梦,糊涂地生活。 记得那是个夏日的清早。我刚例行公事地打扫完办公室卫生,半掩着的门就被人轻轻地叩响。随口说了声“请进”,然后猛抬头,我惊得差点叫出声来:一位多么独具风韵的姑娘! 她个儿不高,一身黑衣黑裙,沉静端庄,脚蹬一双白皮鞋,手戴一双手套,脖颈上还搭着一条白丝巾。一头淡黄色的秀发,一双淡黄色的美目,顿令这平素严肃得有点黯淡的房间大放光明。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尽管不敢直面她的明媚和灼热,我却按捺不住突突的心跳。 她自我介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在桥南那家新建糖厂做宣传干事。她说是专程来要材料的。因为工作性质相同,特别是因为这个小县城从未有过大型企业,新建的糖厂对我极具诱惑,尤其是我天性孤僻、内向,怕近“女色”,极少和哪个女孩面对面单独谈话,所以,我们谈得特投机和开心。后来,不知咋的就聊起了诗歌和文学,她竟然喜欢文学,迷恋写诗,这更使我们有了共同语言。 我们神聊了一个多时辰,聊普希金、何其芳、马雅可夫斯基和艾青,聊人生和经历,理想与梦,聊得忘乎所以,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全不顾忌里间办公室同事“吭吭”的警告和进进出出不满的目光。 依依惜别时,我才知道她是位维吾尔族姑娘,名叫“帕蒂古丽”,汉语“神女花”的意思。一位维吾尔姑娘,对汉族文学如此精通和痴迷,更令我赞叹不已!一直等她走了好久好久,我才回过神来。平生第一次和一个才貌俱佳的女孩聊天,聊了这么长时间,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我觉得,我青春的天空,陡然升起了一枚太阳,又红又鲜,就像老家山野里长开不败的山丹丹。 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有这段缘分。从此,桥南那座建设中的糖厂,成了我无限神往的地方。每逢假日,我就鬼使神差地登上了通往糖厂的柏油路。那条近三公里的平坦整洁的柏油路,总洒满明丽的阳光,吹送着西部特有的清爽的风。古丽单身一人,住在厂区深处的一间小屋里。小屋很简陋,却被她布置得典雅别致,既充满着异族情调,又散发单身女孩儿所独具的馨香。 我很留恋那间小屋,至今想起来仍不胜激动。它的小巧玲珑的主人,每每忙着用小煤油炉为我烧茶、煮饭和炒菜。清清的茶水就烧在搪瓷缸里,香喷喷的菜就炒在铝饭盒里,白生生的米饭就煮在一只搪瓷碗里。她说,条件有限,真不好意思。我说,这样最好!于是,便就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浪漫和心灵之约,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聊得出神入化。坐在她的小屋,就像坐在天堂里。和她呆在一起,就像有天使陪伴。我的日子弥漫着祥云和瑞光,我心驰神往的生命寄托于精灵,我的纯洁如玉柔情似水的神女花啊…… 那些魂不守舍的日子,我无法忍受办公桌上,那架乳白色电话机的冷落。当然,更难以拒绝那清脆而神秘的铃声的诱惑。电流如一溪春水,四季潺潺流响,风雨无阻,冰雪不冻。我常常借故向她问讯,听着她银铃般的声音,她也每有新诗,就在电话上动情地朗诵。那时,多年轻浪漫啊,我们! 忽然有一天,她平静地告诉我:她要结婚了!她平静的声音,对我却如晴天霹雳!然而,我知道,也许我们中间横亘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也许这辈子,我们就这么点缘分了,即便如此,我也毫无怨言。 我们的友谊持续了近十个春秋,她最终却远天远地的去了南方,从此,杳无音信。 然而,今生今世,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夏日的清早,我生命的天空,升起的那一枚太阳,永不陨落。
-
制作浮雕的几个步骤
-
作者:
苗祥瑞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合适的木板,用小的铁钉,根据需要,按波纹形上一根下一根,不等距离钉于板面之上,然后用细铁丝做成圈形长绳,将钉与钉之间缠绕联结起来,利于挂泥。然后做泥板,泥板表面要平整,厚度约1厘米,或者根据需要增减
-
石刻渊薮 翰墨津梁——西安碑林
-
作者:
陈根远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口文图/陈根远 朋友,当你徜徉在云南石林,为这阿诗玛故乡千岩竞秀的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陶醉时,你是否知道在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帝都的西安,也有这么一片神奇之地,这里丰碑如林、翰香远溢,佛道造像、庄严清虚,墓虎村牛、威猛驯良,这就是被称为翰海奇观雕塑宝库的西安碑林。 沧桑900年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祜二年(1087年),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碑林的名称最早见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的《重修西安府学碑林记》。早年因为碑林中墨拓不断,碑石乌黑,故又有“黑洞”或“碑洞”之称。经过900年的网罗搜求,而今碑林已收藏碑石墓志造像石雕3000余件,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涵盖儒、释、道诸家思想,特别是年代有序流派纷呈的历代碑刻书法艺术,令每年近百万中外学人游客流连忘返。 西安碑林是深植中国人心底的儒家文化的图书馆 在春秋时代,东方文化巨人孔子游学列国,创立儒学。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四书五经便成为知识分子治学进仕的基石。但古代印刷未彰,为了避免口传手抄之谬误,封建政府曾六次进行庄严的刻经活动。而陈列于碑林一室的《开成石经》则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较早、最完整、最大的一套儒家经书。北宋建立碑林的初衷正是为了保护这套石经。大和四年(830年)峨冠博带的大唐国子监祭酒郑覃匍匐于地,向正襟危坐的唐文宗奏请镌刻《周礼》、《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尔雅》、《论语》、《孝经》等十二部儒家经书。至开成二年(837年)整套石经刻成,共114石,每石俱两面刻字,共228面,总字数达65万字之巨。至清补刻《孟子》九石,合称十三经。其对传承中国古代文明和校戡历史典籍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在碑林三室南侧还陈列有一块儿并不引人注目的不规则的残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珍贵遗存——大名鼎鼎的《熹平石经》残石。该石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购于洛阳,上世纪三十年代捐献碑林的。《熹平石经》是由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书写,包括《鲁诗》、《易经》等7部。当时立于国都洛阳太学中。因刻成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故名。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石经刻成后“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加之蔡邕精研书艺,其书“骨气洞达,爽之如有神力”。(梁武帝评语)“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后汉书·蔡邕传》)盛况空前。可惜后来历经变乱,渐至瓦解。现竭力收藏,也只见500余碎石。而这块两面刻有450多字的《易经》残石竟是《熹平石经》中字数最多的一块,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易经》文句,对校读五经文字颇有裨益。 碑林是中外交流的档案库 碑林还存有很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陈列于碑林二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窥一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的《景教碑》是基督教东渐华夏的第一块碑石。碑文记载贞观二年(635年)东罗马帝国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经波斯传入中国,当时心胸广阔兼容并蓄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的到来十分欢迎。“帝使宰相房公玄龄总仗西郊迎宾入内”,不久又特设大秦寺以助景教传播。碑文还记载了罗马帝国的四至、景教的教规、教仪、传播情况等。碑身四周还有叙利亚文的僧侣题名。其史料价值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他如汉梵合文《陀罗尼真言经》经幢,《不空和尚碑》等对研究唐朝与南亚的交流弥足珍贵。至于涉及古代农民起义、社会情况、政教关系的碑更是不胜枚举。 碑林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 书法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代表。不了解书法,就难全面了解中国人,而未到过碑林又不能说目睹了中国书法的“庐山真面”,蔚为大观的西安碑林,碑石年代从汉一直到近代,前后相跨1800余年。中国书史上所有阶段的代表作品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秦始皇横扫六合后,命丞相李斯创立小篆,并在巡游所至用小篆刻石记功。但2000多年的风雨冲刷,当年的秦刻石几乎只字不存了,这样宋代翻刻世为冠盖的小篆祖书秦《峄山碑》,才使我们领略到森然规范下,李斯小篆细劲、庄和、典丽的风姿。“小篆散而八分出”(引碑林藏宋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明代出土的东汉《曹全碑》,秀韵飞动的风格在汉隶石碑中独树一帜。其以清丽婉畅、圆润绰约倾倒了多少书家。陈列于碑林中的于右任先生捐献的北朝墓志,魏书气象浑厚、笔法跳跃、意志奇逸,是北朝墓志精华所在。初唐书风深受东晋王羲之的影响,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诸家又能各出己意,或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或如“婵娟美女,不胜罗绮”。他们与后来丰壮淳厚的颜真卿、瘦硬通神的柳公权几乎决定了楷书艺术的构架。碑林陈列的他们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皇甫诞碑》、《同州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等等皆是书史上光焰四射的杰作。碑林三室中还陈列有唐代张旭、怀素写的狂草《千字文》。以癫张醉素为代表的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李泽厚《美的历程》)奔蛇走虺,流走迅疾、连绵不断,把书家心中的悲欢情感,痛快淋漓地展示于书法的每一个点划线条之中,把书法的音乐美发挥到了极致。 碑林之富,碑林之美,要用2000字概括,真使我感到力不从心。朋友,有机会还是请您亲自去细细领略这文化艺术宝库的奇光异彩吧!
-
《景德镇历代官窑珍品大全·御窑千秋》全国盛大首发
-
作者:
顾明
中健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官窑
景德镇
鉴定委员会
大全
珍品
国宝
御窑
文物
中国古陶瓷
-
描述:
"御窑千秋"九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还都是曾经的帝王至爱,工艺之全、器型之全、装饰手法之全跨越了景德镇千年官窑历史!为纪念第5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抢救濒临失传的古代官窑制瓷技艺,由景德镇文物局领导,中国官窑研究会推动,景德皇窑与
-
幻想星空 走,一起看海去
-
作者:
段立欣
来源:
童话王国·中高年级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动画演示
解说员
恐龙
集体活动
-
描述:
我顶顶不喜欢集体活动,春游就是一路上不停地吃东西;参观博物馆就是听解说员不停地讲啊讲……这次活动是参观恐龙谷。我喜欢恐龙,但那些硕大的骨架和屏幕上僵硬的三维动画演示,我已经看过无数次了。无聊
-
谁用“洋面孔”忽悠地方官
-
作者:
张雷
来源:
环球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章
中国公司
《大西洋月刊》
政府官员
加拿大
刊登
地方官
-
描述:
反映了我们国内一些人的这种心态。文章中,加拿大籍作者莫克希雷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白人,被一家中国公司“租”去当“质检专家”,会见中国政府官员,为该公司撑门面的故事。文章一经发表,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
灵魂是平等的
-
作者:
李双芝
来源:
黄河黄土黄种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喜剧演员
灵魂
马尼拉
观众席
诺贝尔奖
演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座位
平等
菲律宾
-
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喜剧演员丹尼·凯伊赴菲律宾劳军演出。 在马尼拉的一次演出前,丹尼走到前台,要求把照亮剧场中观众席的灯光全打开。 “请军衔高于中士的每一位军官都站起来好不好?”丹尼请求道
<
1
2
3
...
49
50
51
...
67
68
69
>